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检察公信力测评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这项工程的切入点就在于找准实践中影响检察公信力高低的因素,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从问题反推机制建设,以期构建完善的检察公信力测评体系。通过测评效果的影响,最终达到助推检察公信力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黄兰程 《法制与社会》2014,(22):144-145,153
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一般是从法院内部改革着手,推进司法公开化、透明化。而本文着眼于法院之外的主体,通过厘定检察监督权与审判权、诉权的关系,廓清其定位功能,并提出建议,从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提供一种外部增益路径。  相似文献   

3.
谢鹏程 《中国司法》2013,(10):24-26
检察公信力,即公众对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及其工作的认同、满意和信任程度,既是司法公信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公信力的组成部分。检察工作只有做到党委肯定、人民满意,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赞誉,不断增强公信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维护公平正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信力的概念亟待厘清,这是司法公信力研究的起点和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目标。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它的特征,只有明知这些特征,才能够在构建过程中扬优抑劣。司法公信力具有的独特价值功能应当重新被强调,尤其对于检察实践大有裨益。检察机关要建设司法公信力要面对的困境并不容易解决,有些困境是作茧自缚之结果。检察机关应当将公正廉洁司法作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信力总是以公正司法为最终依托。在追求公正司法的过程中,法院努力通过司法技术积极回应个案在法律层面的精确适用和在社会公正层面的公开说理,则是建构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司法技术是司法公信力建构的内在要件,通过司法技术建构司法公信力是法院应对当前司法公信力缺失和权威性式微的迫切需要,以促成社会在影响性司法个案当中达成司法共识,最终建构司法的公信力和树立司法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和谐视野下的检察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继国 《人民检察》2007,(13):41-45
全面提升检察公信力,是检察事业在推进法治、促进和谐、服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从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深入思考和分析检察公信力的重要性和提升路径,科学界定检察机关在国家权力框架和国家机构体系中的职责、定位和任务,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不断提升检察公信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周小波 《法制与社会》2012,(12):178-179
随着网络时代步伐的加快,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最新形式,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必然面临着中国网民的关注,其执法公信力不可避免地处在了网络民意的考问之下。如何在网络时代下提高检察公信力,已经成为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所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张福坤  冉章 《行政与法》2014,(12):31-34
检察公信力是检察权在社会民众中形成的权威力。检察公信力建立在合格的检察能力及效率之上,它既需要良性运作的检察体系,更要求灵敏和周密的检察触角,以实现民众和检察机关之间的互动。因此,对检察公信力的建设,不应仅仅着力于检察执法活动的细节完善,而应在此基础之上加大检力影响,下沉检察载体,延伸检察组织触角、服务触角、监督触角,以进一步提升检察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闫晨 《法制与社会》2010,(20):108-109
近年来我国司法制度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司法公信力呈现不断下降和缺失的局面。本文指出为了构建法治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深刻分析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对司法公信力的缺失成因进行剖析,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和综合建设,塑造和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检察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于检察权的信任力,其产生与发展均有赖于法律环境的保障。而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作为检察机关自身积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提升检察公信力、促进公正执法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在制度上有效保障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有的公信力实现。两者相互联系、促进发展,本文试在检察公信力视角下,探析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之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田平安  李浩 《现代法学》2004,26(1):17-28
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是近几年来法学界十分热门的一个话题。 2 0 0 3年 9月 14日至 18日 ,中国诉讼法学会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民行检察厅 ,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了第七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术研讨会。会议对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深入讨论。本刊特邀请了参会的几位著名学者 ,各陈已见 ,以期进一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确立和提升司法权威成为和谐社会的建成,法治社会的建设之关键。司法权威的确立与司法公信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司法权威的获得最终是源于民众出自内心的对其认可和服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而判决制度作为整个司法制度的核心一环,其更是司法审判权的直接体现,因此,如何完善健全现行判决制度,增强民众对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的信心无疑有着相当直接的作用。本文通过从行政判决种类之完善;行政判决效力之完善;行政判决说理性之完善以及行政判决执行之完善这几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吕中行  谢俊英 《河北法学》2020,38(4):139-150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生命力的保障,重塑司法公信力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具有法治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所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在剖析我国司法公信力欠缺的历史缘由以及西方一些国家在重视司法权威的经验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对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应该解决"严格司法"和"权利需有效得到救济"两方面的困境,并从四个方面为重塑新时代司法公信力提出了路径选择:司法程序的尊重、司法公正的目标,司法腐败的解决以及司法行为的公开。  相似文献   

14.
郭志远 《法学杂志》2020,(2):105-114,14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本轮司法体制改革在司法管理体制、司法权运行机制、人权司法保障机制以及司法便民利民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应从构建司法人员选任制度、实现司法权力优化配置、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及建立科学的司法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完善司法体制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司法逻辑是司法规律的核心规定性,控辩审三角式的分离结构是认知司法逻辑的起点。正是控辩审的功能偏好和司法义务的差异化,为隐藏裁判权悖论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使得司法得以可能。相应地,检察官错案责任范围的确立须基于控方的司法义务,对以举证责任为内容的追诉规范作量化、动态化地理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法制力度的增强,繁重的司法鉴定与我国目前鉴定体制出现了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需要我们从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司法鉴定的特性和特点,建立一套符合司法鉴定规律的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民事抗诉监督的信任保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事抗诉监督对司法公信力的修补,应当处理好四个方面的辨证统一关系:监督与信任的关系、既判力与再审的关系、实体判断与程序监督的关系、依存性信任与主体性信任的关系.现行宪政框架中我国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监督,试图通过三种渠道对司法公信力进行修补,即:再审抗诉的不得拒绝、审判监督前置对再审案件的过滤、提高一级的"上抗上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但个别规定还需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以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就成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有关部门及最高人民法院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对于如何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实践中也有一些误区.本文对司法权的主体、审判责任的概念与设置原则、审判责任的构成要件与豁免条件、错案追究的主体和程序、审判权的监督与制约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有裨益于当前推进的司法责任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重心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从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中立性保障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注重鉴定人的中立性保障,忽视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审查。该模式对保障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都存在不足。我国应当进行制度重点建设的转换.即从中立性保障转换为鉴定结论的科学性保障,主要应从强化当事人的鉴定启动权、强化鉴定结论质证程序、建立科学性审查标准以及建立专家辅助人等几个方面着手。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科学性保障与鉴定人客观义务的关系、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的关系以及当事人权利保障与诉讼效率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