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敏  王庆 《世纪桥》2012,(13):23-24
允许译文不忠实于原文,是郭沫若“风韵译”理论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引起众多批评和争论的主要原因。《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真的美”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理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曾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为了激励人们前仆后继,现把一些革命烈士的"狱中诗"和"就义诗"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8月2日,柏林,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在此举行。中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首次颁给亚洲翻译家,也是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中国。已经93岁的许渊冲老人没有去颁奖现场,他选择以一封优雅的英文信书面答谢。在欧洲聚光灯闪耀的时刻,他仍坐在北大畅春园的小屋里,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相似文献   

4.
两首拒礼诗     
蒋光宇 《奋斗》2009,(2):63-63
宋朝有名的清官包拯写过一首拒礼诗。那是在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他吩咐儿子包贵,不管是谁送的寿礼,一律不收。但出人意料,皇上竟然派人送来了寿礼。面对皇上的寿礼.包贵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送礼的太监写几句,以便向其父禀报。于是.太监挥毫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5.
诗两首     
姜兴厚 《奋斗》2011,(7):64-64
有这样一个党人民如此拥戴.有这样一群人精忠报效人民。九十年光辉历程在向世人诉说——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6.
丁煌  苏北 《共产党人》2009,(23):53-54
我国古代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其中不少人以诗言志,以楹联明理和警世,因此留下了很多荡气回肠、充满正气的拒腐诗文和楹联,至今读起来仍余味悠长,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陈袁菁 《学习月刊》2011,(16):29-31
三楚图南(1899-1994)先生是中国著名外交家、教育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受到李大钊等先辈的启蒙,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终身为之奋斗。其作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历史、地理的专门论述,也有民族及民俗的研究,写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论文,翻译过国外的著名哲学著作。翻译出版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等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声誉的作品;由他翻译的  相似文献   

8.
两首柜礼诗     
宋朝有名的清官包拯写过一首拒礼诗。 那是在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他吩咐儿子包贵,不管是谁送的寿礼,一律不收。但出人意料,皇上竟然派人送来了寿礼。面对皇上送的寿礼,包贵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送礼的太监写几句,以便向其父禀报。于是,太监挥毫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9.
伦敦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中国奥运军团再次续写辉煌。中国健儿身着领奖龙服,一次次站在领奖台上,听雄壮嘹亮的国歌奏响,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是多么庄严与神圣的一刻。但是你知道中国健儿领奖龙服上那个独具匠心的龙字是谁写的吗?它不是出自什么书法大家、名家,而是出自朝阳区一位每天在公园里写地书的老人——张振义之手。十一过后,记者见到了张老。他给记者展示了他写的  相似文献   

10.
赵颖梅 《世纪桥》2010,(17):110-11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进一步探索学习,在兴趣的推动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古诗词教学实践的"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古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旨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07,(8):120-120
1961年夏,陈毅的二儿子陈丹准高中毕业,考入哈军工。陈毅想到儿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作了一首诗送给陈丹淮:  相似文献   

12.
春秋大量的“赋诗”、“引诗”活动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粗糙的解释学现象.从这一视角考察不难发现,它的解释学方法是断章取义,解释学原则是歌诗必类,解释学特征是诗以合意,性质是公共性理解,动机是交往性应用,最终目的则还是政治利益.毫无疑问,春秋时期“赋诗”、“引诗”的解释学价值和效果就是推动了以“诗无达诂”为代表的中国历代多元解释思想及其话语的渐次出场和成熟.  相似文献   

13.
《学习月刊》2013,(23):12-13
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兴湖筑堤,引水灌田,而且淡泊名利,为官清廉.没有拿过一分不该拿的钱。所以卸任离开的时候.感觉心里非常坦然。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白居易整理行囊时.发现两块小石片。  相似文献   

14.
杨梅  艾素萍 《世纪桥》2012,(11):21-22
在纷繁复杂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实践过程中,郭沫若基于自身的个性才情,提出“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让翻译和创造结合在了一起,翻译的痕迹几近消失,大大提高了译诗的可读性和审美性,成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丹桂飘香,重阳将至。也许是“九”在数中最大,“九九”与“久久”同音、民间又说“久久长寿”.从1989年起.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重阳节便成了尊老、敬老、爱老和助老的节日。  相似文献   

16.
有没有“旅游诗”这一说。似乎还没有荣获诗坛的认定,可是作为出版物,“旅游诗”已经迈上了书坛。我非诗中人,但我却以为“旅游诗”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何谓旅游诗,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中应用之诗。诗与旅游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名篇、名句。是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游”出来的,又叫山水诗、田园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诗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诗和旅游结合起来,并没有降低诗的身份。反而是让诗回归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17.
刘汉民 《党史文汇》2007,(12):20-23
将已有的诗改动一下,使之成为另有含义的一首诗,叫做“剥皮诗”。 剥皮诗,表面看去,是制作者借助原诗以表达己意,似乎有点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意味,实则也可以说是创作,是很灵动、机智的一种创作。如将剥皮诗与所剥原诗对照品读,会别添一番诗趣。  相似文献   

18.
所谓“绝笔诗”。是指死前最后所写的诗而言。用联语方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称挽联。若按被挽的对象分,挽联有挽人和自挽两类。一些革命烈士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曾写下“绝笔诗”或题联自挽,以寄情寓意,或嫉恶如仇,或激励后人,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堪称我们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革命前辈“诗教”趣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红 《党史纵览》2006,(6):22-26
革命前辈在严于律己、注重身教的同时,会不失时机地施以温和如春风、清醇似甘泉般的"诗教".这种教育方式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育效果远比那种声色俱厉的方式好,以下是三位老前辈徐特立、谢觉哉、陈毅的"诗教"故事,发人深省,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20.
“远看青山多雅秀,近看寿阳水长流。寿阳一转人长寿,快快乐乐过春秋。”这是刘家怀老人写的一首“感恩诗”。在“感恩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地震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重建的感人身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