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种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实主义特别是作为成熟与自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是以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为基础 ,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前提条件 ,并伴随崇高审美理想对和谐审美理想的取代而出现的。 2 0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进入 90年代 ,中国文坛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产生了一批触及现实问题的力作。笔者认为 ,这一现象既不是“现实主义的复归”,也不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现实主义寻着历史理性的逻辑 ,日益走向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任何真正反映生活本质、真正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优秀作品,都是以遵奉现实主义精神为前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要实现繁荣与发展,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史诗式的鸿篇巨制,就必须真正坚持和发展现实主义精神,真正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实现题材、形式、流派、风格与创作方法的多样化。现实主义是创作方法,更是思想原则和美学精神。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在诸方法中虽然是一种基本的、主要的创作方法,但它显然不能“唯我独尊”,不能具有排他性。每个创作主体在创作实践中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适合具体作品的创…  相似文献   

3.
萨特虚无哲学认为,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是虚无化自在存在的自为存在,人基于此拥有了自由的可能性,而自由承担的道德责任是自由选择的价值取向。他基于虚无观塑造的人物形象,直面人的本质存在和从虚无发展起来的情感渴求,获得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意义。虚无与自由、审美的内在相关性使萨特哲学具有超现实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求是》2015,(8)
<正>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正在于强调以艺术的载体和审美的方式彰显思想的、道德的力量。从中华美学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营养,培育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能力,是提振当代文艺的必要条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结合,坚持的正是"文质兼美"的美学标准,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特质所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最近,《求是》杂志社文教部邀集首都部分文艺评论家,召开了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座谈会。与会同志就现实主义的涵义、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作用和丰富、发展问题,以及与之有关的其它创作和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说,我们之所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是出于这佯一个浅显的道理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审美主体与文艺价值 文艺的价值在于满足审美主体的需要。离开了文艺与审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便失去了探讨文艺价值的必要的、合理的起点。因此,正确地阐释这一命题,对于树立准确的文艺价值尺度,引导文艺有序地走向繁荣来说,显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求是》2014,(21)
<正>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什么是人民的文学?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学和文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的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  相似文献   

8.
庞跃辉 《探索》2005,2(3):88-91
邓小平美学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精髓主要体现为:继承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鉴别和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是正确处理审美共性与审美差异的关系,建立正确审美标准的重要前提;大力建设“两个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是积极开展审美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必须将文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把握文艺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表现形式,才能积极发挥文艺的审美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这一论断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文艺和整个文化工作的基本问题,一是为人民服务问题,一是为社会主义服务问题."二为"和"双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根本特征和客观规律在方针政策上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二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总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只是服务有着不同的性质和方式,那种"文艺就是文艺,它根本不为  相似文献   

10.
刘忆林 《新湘评论》2014,(23):60-61
2014年10月15日上午9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群话。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22):49-50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介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宣部正在牵头制定关于文艺评奖改革的工作意见,下一步文化部也会在中宣部的指导下进一步树立文艺评价以人民为中心的构成导向,完善评奖工作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艺作品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艺术地把握的对象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因而这又规定了人自身艺术地把握对象世界的样式的丰富性。人们对风格与技巧的探索和追求,正是主体具体地把握客体的丰富性的审美表现和结果。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生命现象”,如果没有一定的风格和技巧,那它就会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更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发展的新范畴,是现代文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是既实又虚的存在,既是物质又是意识的存在。网络文艺是网络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科技发展对当今文艺传播的必然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存在方式的网络化、实践方式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同时也呈现了新的主客体矛盾。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社会生活审美再现的文艺,必然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变革,必然反映社会变革所影响的广大农村现实生活。相应的是,新时代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中,以乡土世界为中心的人物画廊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其再现性、多样化也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特征。因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其中,大学生村官形象,是最近几年的文艺作品中纷纷冒出来的新人形象,尽管数量很少,人物也不太集中、丰满,但作为新人形象无疑值得深入总结与思考。从选拔、录用与驻村的条件来看,大学生村官原先在高校一般是中共  相似文献   

15.
审美和功利的关系,从来聚讼纷纭.毛泽东同志既提倡文艺的功利性,又提倡文艺的审美性,更提倡功利和审美相结、相合统一,他的诗词就是这种结合统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论著中涉及到了艺术精神。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艺术精神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核心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其哲学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要求按照美学和历史融合起来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文艺作品,研究文艺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希腊艺术精神、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民族精神又是文艺的精魂。文艺归根结底是与民族精神齐驱并进 ,相互养育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发生某种程度的混乱和迷失的背景下 ,重提文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命题 ,是先进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一 文艺的审美理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它既是美学的,又是社会的,是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出来的富有审美特征的社会理想。这一观点,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理论及实践中。所谓社会理想,是指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的某种社会追求,它体现于文艺作品的内容方面。所谓审美理想,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的某种美学追求,它主要体现于文艺作品的形式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在评论文艺作品时,既要看其  相似文献   

19.
沈利华 《唯实》2004,(8):184-187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又是文艺的精魂.文艺归根结底是与民族精神齐驱并进,相互养育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发生某种程度的混乱和迷失的背景下,重提文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命题,是先进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沈利华 《唯实》2004,(9):184-187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又是文艺的精魂.文艺归根结底是与民族精神齐驱并进,相互养育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发生某种程度的混乱和迷失的背景下,重提文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命题,是先进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