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峰 《前线》2014,(1):124-125
火烧59辆电车事件发生于1949年4月25日的北平,正值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接管城市后不久。周恩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对这次火灾事件的处理作出了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到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的指示。周恩来的这一指示此后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各部门工作的一项永久性规定,并得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作为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最发达的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中国与世界舞台距离最接近的城市,显然具有自身的突出优势。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世纪,上海正处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面临着崛起成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的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3.
浦东开发开放10年来,上海以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邓小平要上海在20世纪末交出两份答卷的遗愿。本文仅以上海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论证这份满意答卷:一、促进了浦东的崛起,使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浦东正在浦江东岸崛起;二、推动了上海的振兴,使上海已由一个功能单一的工业基地逐步成为初步具备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三、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使上海对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幅射和带动作用;四、架起了通向世界的桥梁,使上海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和交往更加紧密,自身发展的活力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4.
上海,这座雄踞于中国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的城市,凭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周转便利的金融环境,一度成为远东贸易、金融和航运的中心,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对外商埠。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一直高居全国榜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决策,上海的发展振兴更是插上了改革开放的翅膀,在短短几年间连续…  相似文献   

5.
一、从夏衍坐牢8年半说起20年代后期,周恩来秘密进入上海,主持党的实际工作。在此期间通过潘汉年(第一任文委书记)了解到夏衍(沈端先)的情况。以后布置过几件重要任务(包括由夏衍代替周恩来和中共秘密党员杨度的单线联系)。但是第一次见面,还是在1937年全国抗战的前夕。夏衍从事文艺工作,后来从事新闻和文化方面的统战工作,都是间接、直接地接受周恩来的命令。在几次重大的转折时期,一次是1938年从电影戏剧领域转向新闻、文化的统战工作;其次是40年代初奉命到港澳开展工作;第三次是从香港返重庆时协助周恩来担任…  相似文献   

6.
1953年下半年,正当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党内却发生了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事件。高岗、饶漱石利用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散布谣言,制造混乱,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妄图达到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目的。这是建国以来党内出现的第一次重大斗争。在这次斗争中,周恩来同刘少奇一起成为被攻击的主要对象,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经受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重大的政治磨难和严峻的政治考验。《周恩来与高饶事件》一文,翔实、客观地记述了高饶如何攻击周恩来以及周恩来如何同高饶进行斗争的过程,很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党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这一战略决策不仅明确了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指明了上海迈向21世纪的发展目标。上海市府根据这个精神,当即作了全面步署,并划定在2010年必须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五年过去了,五年来上海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实绩证明上海已进入了后工业经济时代。但是,环顾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上海内部环境,我们深感形…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新中国的第一任最高行政首长。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理论阐述,尤其是对行政管理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行政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最高决策者之一,他深知每一重大决策都关系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急剧变革时期。如何适应这种变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一、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从实践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巾进而夺取全国胜刊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是先在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进而推动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的;t一届三…  相似文献   

10.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陈答才博士所著明恩来经济建设思想论》一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周恩来经济思想的著作,也是一部以周恩来的思想与实践为中心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论著。通读全书,它有如下特点:一、总结和论述了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体系,从而填补了周恩来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该书主体内容共十一章,分别从所有制模式。经济建设十C、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农业基础、工业主导、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兴水治水、人口控制、以及思想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展示了周恩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深入思考,和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直…  相似文献   

11.
上海是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根据上海市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来沪农民工总量已达到403万人,不仅在上海660多万流动人口中占61%以上,而且超过上海1300多万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上海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毋庸置疑,随着大量农民工在上海的长期工作、生活和居住,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正在发生重大的社会嬗变。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独特道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时,接管好城市不但是巩固革命胜利成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顺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关键问题,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复杂而又崭新的课题。在城市接管中,接管上海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上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又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地方;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工业产值和贸易总额约占全国的一半,是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接管上海,标志着帝国主义及其蒋家王朝在中国统治的彻底…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曾自周恩来一贯重视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建国初期,他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①为此,他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新中国一成立,周恩来就努力探索如何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正确途径,其中蕴含着不少精辟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重温他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倍感亲切,而且对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一、现代化启动的战略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启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个政治问题。周恩来在探索民族地区现代化时,总是站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各民族团结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高度来认识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是我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26年期间,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教育事业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他对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几乎都发表过许多重要的看法和精辟的论述,并且形成体系。(-)周恩来教育思想根本点是把教育放在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突出的地位,从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宏观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教育的。195o年他就提出训练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建设的一个中心问题。1951年强调我们必须从各方面来大力培养建设人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53…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精神的渊源及重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就是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就是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这是对周恩来精神的精辟揭示和准确的概括。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还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要把周恩来精神“努力贯彻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要把江泽民同志这一号召落到实处,必须弄清周恩来精神的渊源及其重大现实意义。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周恩来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始终具有充分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善于充分地利用旧社会培养的知识分子,使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服务,并继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新的优秀科技干部,否则就很难完成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周恩来则明确指出:现在,“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事业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与上海有看不解之缘。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在上海领导过举世震惊的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主持过数年中共中央的地下工作;解放后,周恩来对上海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会工作十分关注,曾多次会见老工人、劳模代表,并亲临市总工会与全市工人代表欢度春节。在世纪伟人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上海部分工会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深切缅怀他们所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心里时时惦记着工人沈涵是原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周恩来在沪的几次与工人会见的重要活动他都参与组织及具体安排。忆及往事,年近80高龄的他仍十分激动地说,周恩来是我们国家的总理,日…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上海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状况,论述其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它对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一.开拓新路,寻来新发展上海,这座雄踞于中国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的城市,素有“汪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区域优势得天独厚,信息通畅;人才汇聚,交通便捷,曾是远东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的最主要枢纽,是国内外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从1949年到1978年,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一直高居全国榜首。在改革开放的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60年代前期对国民经济进行的全面调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体一致地作出、并共同努力促其实现的最后一次重大决策和重大实践。在这次历时5年之久的调整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同当时中央负责经济建设第一线具体指挥工作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克服三年“大跃进”所造成的严重困难,取得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巨大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这次调整的成就、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