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见义勇为:伟大时代的呼唤———见义勇为与冷漠麻木现象透视翻开史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为正义而扯旗洒血的伟大场面,是一次次为道义而捐躯的英雄豪举。见义勇为,义正驱邪,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永恒而崇高的烙印。但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金钱物质之利一...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制度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再分配不足的宏观正义;组织化与非组织化的社会力量的联结是一种社会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实现形式的微观正义。但是第三次分配也存在正义不足的情形,而治理性团结可以纾解第三次分配正义不足的困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多主体参与、受助人员反哺式参与等多元主体联动促进第三次分配正义,为更快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3.
一起罕见的特大持枪抢劫、拒捕假案在案发4年后终于真相大白。办案人员发现,本案充斥着只有在警匪片中才得一见的镜头……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终以罪恶的覆灭而告结。  相似文献   

4.
徐晓海 《长白学刊》2009,(3):110-113
社会正义的首要前提就是制度是否正义,没有正义的制度不可能实现社会正义的目标。而以日常生活为根基、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生活世界中重新评价并协调各种制度正义观,能避免正义观念、正义评价和正义制度的片面性。制度正义原则确立的基础是日常生活世界,而确立日常生活中常人的主体地位,立足日常评价的基础性视野是制度正义实现的有效途径。这种思路不仅合逻辑,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芳明 《求索》2013,(2):127-129
伦理思想为新闻正义提供了理论根据,新闻正义从伦理学中寻找伦理根据用于指导新闻实践。不同的伦理原则在指导新闻正义的实践中具有不同的优势,也有不同的困难。本文从伦理思想史上选择儒家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基督教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自由主义伦理思想、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社群主义伦理思想等八种与新闻正义密切关联的伦理思想,从福利论、义务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对新闻正义做一次伦理学分析,指出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困难,对于新闻正义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约翰·罗尔斯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正义观通常给人以一种普遍主义的印象。女性主义对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的论证方式、基本理念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普遍主义是一种虚假的普遍主义,在其中性别正义是缺失的。性别正义缺失的根源在于自由主义内部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二分法,因此,为实现性别正义,必须超越这种二分法。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1999,(3)
本期杂志将要付印之际,惊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狂轰乱炸,造成二十多位同胞的伤亡,而北约方面竟然将这一显然是蓄谋发作的暴行称为一次不经意的失误。这种流氓的行径和无赖的态度表明,霸权与谎言依然流布于世界的上空,人道与正义的神圣原则在光天化日的地球表面随时都可能受到肆意的践踏──而且是以人道和正义的名义。虽然富强不能成为凌辱他人的理由,但恃强凌弱却已是为不得不正视的事实。  我们坚决拥护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对在北约暴行中被彻底剥夺了人权的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烈士表示…  相似文献   

8.
邵发军 《岭南学刊》2012,(3):107-11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生态正义思想方面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古典和自由主义的特征,体现了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是自然生态正义与社会生态正义的综合体,为后期马克思超越正义的思想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血腥竞争     
今年八月,随着两声正义的枪声,两个罪恶的生命终于灰飞烟灭。它再一次宣告了法律与正义的力量,同时昭告世人:莫行不义,行不义者必自毙。  相似文献   

10.
黄向 《思想战线》2022,48(6):160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其管理模式是实现保护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鼎湖山保护区因历史原因一直形成双机构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鼎湖山经过两种权力主体的事权划分,形成独特而稳定的生态系统生命权力运作体系,达成既不“生态破坏”,也不“生态威权”的生态正义局面,人际生态正义、人地生态正义和种际生态正义在权力运作的过程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1.
李栗燕 《求索》2007,(4):123-125
程序正义近年来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引起许多争论与探讨,就刑事诉讼中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之关系,各种观点百家争鸣,而该问题不仅为诉讼理论问题,且关系到诉讼中人权保障、诉讼模式等一系列实质内容,若抛开法律文化背景与法制现状,一味强调程序优先或过分坚持实体优先,均有失偏颇。在刑事法律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博弈中,如何能够使得两者不会由于陷入“纳什均衡”而导致法律功用的削弱,就成为我国能否真正走向法治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正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燕 《思想战线》2011,37(4):73-77
任何正义理念的设计与建构都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关注与回应。而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度推进时期,立足于对我国转型期社会正义问题的现实思考,既要符合内部环境的市场化、现代化的双重转型,又要考量外部环境的全球化转型;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为指导,又要借鉴当代西方正义理念的合理价值,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的综合性的多维度正义。而这样一种综合性社会正义在彰显其意义的同时也存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政策》2008,(5):60-60
韩跃红在2007年第12期《哲学研究》撰文指出,公平与正义在内涵上有所不同。公平侧重于利益均衡.正义侧重于利益对等;正义有利于鼓励竞争,扬善抑恶,公平则有利于缩小差距,保持平衡:针对个人利益分配应注重正义.而社会宏观调控应注重公平。然而.公平与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白岩 《前沿》2010,(15):48-53
柏拉图以国家的伦理实体,以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普遍性原则为正义的本质,阐释正义就是共性高于个性,个性复归到共性的哲学统一以及社会伦理实践的统一。休谟则从主观经验出发把正义规定是在相互的利益权衡中,以个人的欲望、私利倾向的最后满足为正义的实现。没有国家的利益为最高的范畴。国家、社会就是本质上作为利益的个人根据协议的举措在利益追求最大化的形态中而构造的介质。人道主义的正义社会以公正为基石,以人权为絮矩,在民生民权的人道主义的伦理、精神、本质中实现国家与个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司法鉴定活动的正义价值内涵不同于一般的诉讼活动,而应该包含科学正义的理念。科学正义、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是鉴定正义价值的三个层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冲突与平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有利于明确司法鉴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并把社会的基本结构作为自己正义理论的主题,试图为现代立宪民主社会提供一种正义理论。其代表作《正义论》系统阐述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论,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他把正义观念严格限定为政治正义观念,提出了用于制度的“正义二原则”与“优先二规则”,并采用契约论方法借助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等理论预设构建起其理论大厦。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独具特色。对于我国建构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华彬 《岭南学刊》2008,1(2):71-74
正义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不同的政治哲学流派由于对正义含义的理解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正义理论并发生相互的论战,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权利与权力为纬度,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对象性内容,是一种理解正义概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申林 《长江论坛》2011,(4):13-1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正义理论。它由以下内容构成: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概念、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国家正义的实现和国家正义的维持。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在缺陷在于:第一,国家正义概念与个人正义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基础,但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概念与个人正义概念都存在问题,而且柏拉图夸大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对应性,并忽视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的矛盾;第二,哲学王统治是国家正义和普遍的个人正义实现的关键,但柏拉图没有意识到哲学王统治与国家正义一致的或然性以及哲学王统治本身的内在困难;第三,国家正义和普遍个人正义的维持依赖于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但实际上它们并不能真正维持国家正义。  相似文献   

19.
司法权的运作离不开法官这一操作者。就正义的实现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内容更为重要。如果司法权不被公正的行使,它将给民主法制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培根指出“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把水源破坏了。”可见,司法正义的实现需要法官的素质保障。法官的素养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成熟完善之体制下,有关对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正义要求,即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实质上体现为分配正义和交换正义两个方面。按照最早区分这两种正义的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之观点:交换正义是事物之间的绝对平等,分配正义是指对待不同人之间的相对平等。交换正义至少需要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