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梦回的地方,经幡四处在飘扬,太阳的光芒把你照亮,雪山和草原把你守望……"每当听到这首《梦回西藏》,我就激动难抑,就像自己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雪域高原……重重困难,是雪域高原送给我的"见面礼"1995年6月29日,时任中国纺织总会经济贸易部助理巡视员的我,作为第一批援藏干部,飞赴雪域高原。刚刚到达目的地——西藏自治区工业电力厅,高原反应跟着就来了。我先是呼吸急促,头疼耳鸣,继而头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7,(9)
<正>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有这样的描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房就像白莲花。"歌中唱到的"毡房",指的就是散落在草原深处的蒙古包。蒙古包,是清代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一种称呼,"包"在满语里是家、屋的意思,它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蒙古包包身宽大浑圆,包顶为拱形,外观看起来非常独特,却符合最简单的建筑原理。它用架木形成圆形和伞形架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7,(12)
<正>"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嘿……"每当这首优美动听的《敖包相会》响起,听众就好像被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这首传唱度极高的蒙古族民歌不仅展现了草原上的深情,也把"敖包"一词带到大江南北,被世人熟知。敖包是蒙古语,也被称作"鄂博",汉语意是"堆子"或"包"。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  相似文献   

4.
正"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人……"放寒假了,我意外地在车载广播里听到了这首旋律优美的老歌《奉献》。妈妈说,这首歌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曾经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之余,我也不禁扪心自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过往的一幕幕像电影胶片一样放映出来:我  相似文献   

5.
我心依旧     
刘继文 《实践》2014,(1):15-15
<正>什么是梦?梦即是林下小憩后的驰骋肆意,天马行空。然而我要说的梦,是践于行的"中国梦"。西部的草原上既没有兴安岭中的参天古树,也没有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有的仅是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热情好客的各民族兄弟,但在这广袤而博大的草原上丝毫不影响像我一样的基层检察官构建属于自己的"中国梦"。我是一个80后,我的家乡在乌海市。2007年我通过自治区检察院、法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来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检察院工作。乌拉特中旗对于许多人来说比较陌生,它地处边陲、毗邻蒙古,拥有一望无垠的广袤草原,荒芜但却热情。时至今日,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踏上中旗的那段路,夏日炎炎里车轮卷起滚滚的黄土,夹杂着车后行人的漫骂,这就是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6,(2)
正得知《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开设了"我与党的教育"栏目,许多往事像过电影一样从眼前掠过,让我一下子又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2002年8月,我有幸考入当时还名为党的教育杂志社。报到第一天,编辑部主任就与我亲切长谈,给我讲述了杂志社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教我如何干好党刊的宣传工作。他告诉我,前不久杂志社与辽宁《共产党员》联合采访报道了廷懋将军之子廷·巴特尔扎根草原28年,从一名下乡青年、高干子女,成长为牧民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7,(8)
<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这首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创作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诞生的草原歌曲之一,经过岁月的淘洗历久弥新。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歌,是因为它旋律悠扬、意境如画,更因为它唱出了草原儿女热爱共产党、热爱幸福生活的心声。长期以来,草原歌舞广受国人喜爱,成为国内外艺坛上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大美内蒙古,我可爱的家乡,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歌舞天堂。  相似文献   

8.
"走遍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听遍了四海歌声,还是牧歌最动人……我是母亲放飞的雄鹰,永远俯瞰着草原。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这是被人们誉为"草原夜莺"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咏唱家乡的歌曲,唱出了眷恋家乡的深刻情感。"朝夕催人自白头。"当年戈壁滩上的那位美丽的女孩,今天也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但她依然活跃在区内外的各类舞台上,耕耘在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中。  相似文献   

9.
陈睿 《实践》2008,(8):9-10
提到内蒙古,你最先会想到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草原。的确,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那悠扬的歌声、奔放的舞蹈、纵马奔驰的牧人,早已构成了我们心中经典的草原景象。可是,在随全国党刊联合采访团真正地走近内蒙古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如今的内蒙古,已经不能用单一的"草原"来概括了,它充满神奇,丰富多彩……远与近  相似文献   

10.
杨柏 《当代贵州》2014,(9):66-66
正贵州大学退休,在深圳养老的钱荫瑜教授,几天前,不辞辛劳,凌晨发来了一个"560亿大数据引爆腾飞"为标题的电子邮件,使我差不多持续了一周,一有空就浏览这方面的信息。毕竟这是近年来贵州发展继两高(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开建、两股管道天然气在贵阳交汇之后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消息造就出的美丽意象,真的像一首贵州山歌唱的那样——"你像天边飞来的彩云"。  相似文献   

11.
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长大的。山路弯弯,那双踩着雨和雪、踏过坎坷和泥泞的脚,留下一串串苦涩难忘的脚印。小时候,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总是格外珍惜,心里欢喜得像有小兔子在蹦蹦跳跳;走在街上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鞋。而过不了几天,那双不听话的小脚到处跑,"千层底"就像草原少年胯下的骏  相似文献   

12.
正"保育院我的家,阿姨爱我我爱她,阿姨待我像妈妈,教我要听党的话。团结友爱守纪律,要做革命好娃娃……"这首创作于70多年前延安时期的儿歌,如今依然在北京海淀区玉泉山下的六一幼儿院中回响。在歌声中,院子里的"马背摇篮"雕塑和一幅幅壁画无言地诉说着70多年前那场动人心魄的"长征"——为了保护革命的后代,延安第二保育院的保育员们带着130多名儿童走上了3300余里的大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歌从草原来     
关彤炜 《实践》2011,(8):28-28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鸿雁向南方……”每当耳畔响起这悠扬动人的曲调,我的心就飞回我的故乡——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草原上。这首《鸿雁》正是来自我家乡的草场。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6,(3)
正从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他用心开好每一趟车。肩负草原人民的"动车梦",他志在千里一路追逐。他,就是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机务段指导司机弓国庆。2015年1月8日,是个值得所有内蒙古人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呼和浩特铁路局首趟动车组列车开行,实现了草原人民期盼已久的"动车梦",而担任动车组牵引任务的就是弓国庆。他也因此被誉为"草原动哥第一人"。2014年,经过层层选拔,有着13年机车驾驶经验,先后开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弓国庆入选首批动车  相似文献   

15.
春天的思念     
正转眼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透过窗玻璃照在书桌上,暖融融的。屋檐上的雪水已开始"叮叮、咚咚"地滴落,像奏响一首春天的乐曲,清脆悦耳。春风轻轻摇动路边白杨的树梢,留下绿意点点,我不由思念起连队的刘革姐姐。那年春天,我刚高中毕业,就被分配到团场最远的二十三连参加工  相似文献   

16.
正活跃在内蒙古大地60余年的乌兰牧骑,留下很多精彩的故事,像草原上的花朵一样遍地开放。被誉为"草原上的百灵鸟"的蒙古族歌唱家金花,就是这个光辉团体中的优秀代表。"乌兰牧骑"这四个字,在他们这些老队员心中,早已不仅是基层文艺团体的名称,更是一种珍贵的"为民记忆"。金花出生在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一个偏僻的小村落,从小就喜欢唱歌,整天唱唱跳跳的像只快乐的小鸟,童年时她就立下志愿:长大后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5,(10)
<正>核心观点:"草原丝绸之路"是最早开启"中华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华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占据着开拓者的角色。本文从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展开分析,阐述了草原文化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形成与延伸,以及对"中华丝绸之路"形成和世界文化的突出贡献:前卫性的草原文化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独特的草原文化空间为最早向西开启"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任兆利 《实践》2007,(2):27-27
看到案头这些黑白照片和褪了色的彩照,茫茫的草原上,一个个地窨子,一栋栋板房映着夕阳,显得空旷、苍凉,一群干部群众正在顶着寒风挥汗打井……这些照片让我感动,让我兴奋,它像号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5,(5)
<正>全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使社区管理与服务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乌兰察布,位于祖国的正北方,5.5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像一只展翅的金雕,翱翔在祖国北疆的高天阔野。"中国薯都""草原皮都""风电之都""京津夏都""神舟家园",一顶顶桂冠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通欧亚、接西北、环渤海、联京津的中心位置上。草原商埠、丝路重镇,延续着厚重的历史人文;蒙晋冀长城金三角战略,演绎着新时代的传  相似文献   

20.
正"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憾!"这首诗,我在少年时代就耳熟能详了。其作者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中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刘国鋕,即长篇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我第一次生动而详细地了解"11·27"大屠杀惨案,是在已故的革命前辈、《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先生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