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九江  李颖 《共产党人》2005,(21):49-51
200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缅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张爱萍上将逝世两周年的日子里,江苏省海安县退伍军人赵保群心情沉重地翻阅老将军生前的一封封来信、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法作品,他触景生情,止不住泪水涟涟。岁月沧桑,往事如烟,而赵保群与将军那段生死情结像过电影一样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2006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缅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张爱萍上将逝世三年的日子里,江苏省海安县退伍军人赵保群心情沉重地翻阅老将军生前的一封封来信、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法作品,他触景生情,止不住泪水涟涟.近日,他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3.
记得6年前的夏天,我曾收到由中央军委张爱萍治丧办公室寄给我的有关将军逝世的讣告。张将军的讣告很特别,是一张可折叠的书页,共4页。正面第一页是一帧张爱萍上将晚年照片;背面末页是影印的将军生前手迹:“门对青山一老榕,风霜雨雪尤葱笼。岁月如流沧桑变,顶天立地傲苍穹!”这是张将军1992年秋天书写的。第二页上无内容,第三页上印着一方“张爱萍”的朱文印,但另夹着一张素笺,  相似文献   

4.
吴佳佳 《红岩春秋》2010,(1):F0002-F0002,F0003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重庆解放60周年,为纪念这一特殊时刻,2009年11月29日12月3日,由重庆警备区和中国将军书画院联合举办的“盛世和谐,爱我重庆”——共和国百名将军诗书画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本次诗书画展共分“百名将军书重庆”、“警备区官兵颂重庆”和“重庆画家绘重庆”三个部分,展出了包括开国将星方于翼、张翼、魏国运等106位将军手书在内的作品共242幅。  相似文献   

5.
黄梅婴 《学习月刊》2009,(15):53-54
我固执地认为,诗与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以诗名,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诗人;一是诗以人名,这就要在诗人前加个头衔.诸如当今时代大量涌现的.“书记诗人”、“市长诗人”、“部长诗人”、“将军诗人”等。张庞是我的老首长。30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野战部队做宣传工作。进入21世纪.他被许多人称为将军诗人.我习惯性地认为,他也应该属于后一类。近时,他送来一套五卷本《军事与文学的互访·张庞诗文集》,我置于床头.夜夜静心品读,慢慢地.将军印象淡去了.诗人形象站起来。此时我才醒悟,过去的固执和习惯.至少对于张庞是偏见。不过.有一点我不会改变——诗人终究只能用作品来说话.作品是诗人的立身之本.是诗人的唯一光环。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阎宝航是张学良将军的挚友和幕僚.张将军在美国定居后,我和姐姐阎明光曾多次去夏威夷看望张将军夫妇.  相似文献   

7.
1988年5月,一个美国商务代表团访问我国,其中夏威夷亚洲问题顾问德穆克先生派人送了一张名片给耿飚将军,并要求会面。由于耿飚将军正忙于其它公务,德穆克先生的要求未能如愿。德穆克先生在回国之前又托人转交给耿飚将军一本厚厚的影集,扉页上用英文写着:“献给无所畏惧的领导──耿飚。”德穆克先生是谁?他又为什么这样称呼耿飚将军呢?翻开影集的第一页,一张耿飚将军与一位美国军人的合影展现在面前。看着这张照片,耿飚将军又想起了40多年前一段往事。一1944年8月,耿飚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贺龙曾考虑把他调到抗大五…  相似文献   

8.
走进耿大姐办公室,跃入我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她父亲耿飚将军题写的一幅字画:凭科学头脑剪裁山河美景,靠勤劳双手描绘日月新天。这苍劲有力的字迹反映了耿飚将军刚毅、果敢的性格,也凝聚着对女儿的教育、鼓励和期望。  相似文献   

9.
走进耿大姐办公室,跃入我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她父亲耿飚将军题写的一幅字画:凭科学头脑剪裁山河美景,靠勤劳双手描绘日月新天。这苍劲有力的字迹反映了耿飚将军刚毅、果敢的性格,也凝聚着对女儿的教育、鼓励和期望。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主馆陈列大厅里,有一张周恩来巨幅照片,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摄影留念。照片上的周恩来微侧身躯,面容刚毅;双眉微蹙,眉峰间凝聚着无穷的魄力、意志和信心。这幅照片就是记录周恩来晚年形象的一幅风靡世界的摄影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照片的作者是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也感人至深。去年岁末,我因去北京征集文物有机会再次接触周恩来的侄儿、原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周尔钧将军,周恩来侄媳、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邓在军女士,同时就此照片的拍摄情况采访了他们夫妇。周将军和邓…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西城区总政老干部服务处居住着南京军区空军原政治委员李中权将军。这位92岁高龄的老红军战士,腰板硬朗,精神矍铄。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挂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赠送的条幅:“书敬李中权将军——满门革命赤子,辉煌永留青史”,和一幅李中权母亲的画像。李老将军说:“我们全家9人全都参加了长征,我母亲是在长征路上去世的。每每回忆起长征来,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一条有灵魂的红线 2007年建军节前夕,我被邀请参观在东莞举办的百位将军书画展。站在一幅“实事求是”的长轴面前,我很久不能移动脚步。不是字写得特别出众,是落款“许世友”三个字让我吃惊,震动。因为我采访过许世友的许多下级,都说许世友很少写字,看完文件、批件,往往只用粗大的红铅笔龙飞凤舞地写上一个“许”字。  相似文献   

13.
惊闻张学良将军病逝,不胜哀悼。65年前与张将军那段深切的交往,伴着泪水,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1935年12月9日,我在北平参与领导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并担任东北大学学生运动的总指挥。这场运动,实际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一次大规模的爱国运动。时任西北剿匪代总司令、蛰居西安的东北军首领、身兼东大学校校长的张学良将军闻讯后,先后三次给东大当局发来电报,要求东大派出学生代表到西安一谈,并委派他的军法处长、原东大教授赵翰久携款千元到北平慰问参加…  相似文献   

14.
两年前,我有幸获得了一次赴台湾采访的机会,成为张学良将军半个多世纪来首次采访他的大陆记者。同行的还有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位记者。那次对张将军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两年来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5.
何永才 《湘潮》2010,(5):1-1
<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每当读起岳麓书院门前这幅熟悉的楹联时,作为湖南人,骄傲和自豪之情让我心潮澎湃。尽管离开湖南已40年,参军服役大半辈子,自己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将军,可我明白,我的根在湖南,魂在湖南。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三湘四水的乡里乡亲、风土人情,就像一幅幅画卷时常在我脑海中涌现。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0月21日,一张存封了69年之久的冯玉祥将军来重庆江津的旧照,在白沙镇第三届抗战文化群众活动中首次亮相。由于拍摄时间久远,这张泛黄的照片中的人物面貌早已模糊不清,但能看出当中人物穿着中山装或棉布旗袍,在照片左上角还依稀可见两行黑色笔迹:“欢迎冯将军玉祥及夫人李德全先生莅临白沙摄影纪念”、“1944年3月18日”,记录了照片拍摄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前排右二的男子从面部轮廓和身形看来确系冯玉祥将军。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会帷幕落下后一年多来,我常常翻阅桌上数百张“北京奥运剪报”。一篇篇佳作、一幅幅美图,把我又带回到那两个火红的夏日:2001年7月13日22时10分——奥林匹克把古邦之都北京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2008年8月8日晚8时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于1896年在顾拜旦的带领下起跑,经过了112年.终于跑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春 《党史文苑》2009,(11):39-40
在南京雨花台纪念馆二馆.有一幅18寸的大照片,那是1924年我的舅公姚佐唐和罗章龙、王荷波的合影照。我凝望着这张仅存的相片和他当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及裹着红绸的铁锤,不禁心绪难平。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走访了在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同志。张廉云同志现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副主任委员,年逾花甲。鬓发斑白。当年张将军牺牲的时候她仅有十七岁,为了追述父亲的往事,她沉思着,缓缓地唤起埋藏在心底四十五年的深  相似文献   

20.
将军忆烽火     
北京。绿树掩映的一座红色小楼.这便是张廷发将军居住的寓所。客厅很大,除了悬挂着三代人的画像外.还有一幅将军得意的书法作品——大大的“竹”字。将军看上去气色很好,谈起烽火抗战岁月,将军时而伤感,时而兴奋,时而激动,时而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