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宪政下的公共财政与预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财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财政转型的目标定位。宪政下公共财政问题的实质,是公民财产权与政府财政权的互动。公共财政应当体现以保障人权为宗旨,以充分实现财政民主为核心,以财政法治为保障。公共财政是建立在现代政府预算基础之上的财政制度,预算制度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规范。在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中,我国应坚持财政法定原则,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权利,完善预算法,加强预算监督。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法治的高级形式。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法治是宪政的载体,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宪政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宪政民主就是以宪政主义为根本的民主制度,宪政决定法治,宪政和法治必须是以良法为前提,良法之关键在于宪法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3.
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财政从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包办一切的国家财政逐步走向开放、透明、法治的公共财政.这样的公共财政过程实际上也是财税法治的三十年.反思三十年的财税法治,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这条主线出发,以财政的权力制约为切入点,分别从纳税人权利制约权力和财政公权力的内部制约两个方面展开,构成了本文对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的核心理解.最后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得出要加强纳税人权利制约权力,同时财政权中纵向分权制度化,横向分权中决策、执行、监督权要互相制约,并构建有效的财政监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论民主的社会基础和法治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是民主的时代,在争取和实现民主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许多"伪民主"现象,甚至以民主之名行专制之实。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过于重视民主的政治形式而忽视民主的社会基础,没有从市场经济对人的内在诉求来认识人的权利以及以个人权利为核心构建社会秩序;二是法律虽有权利的规定,却无法治的功能,没有形成对权利的保障。要健全民主,就必须完善民主的社会基础及其所要求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法治监督制度是法治社会和实现宪政的基础与标志。本文从宪政体制下的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监督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宪法诉愿制度有主观的权利保障和客观的宪法秩序维持二重性功能,该制度还有宪法实现、平衡国家与个人关系以及少数保护的功能。宪法诉愿制度与民主有着抗衡专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共生体。宪法诉愿制度与法治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制度本身包含了法治原则,宪法诉愿制度的施行对法治理念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近代英国公共财政建构为线索,检视近代英国的社会制度发展变革,可以发现:代议制、公共财政、宪政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公共财政建构是近代英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必然需要,而代议制是公共财政建构的制度选择和组织形式;近代英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宪政机理及其制度框架,也蕴于公共财政及其组织形式———代议制之中。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全国法治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其法治建设的着力点表现为法治指数评估、阳光政务、打黑除恶、廉政风险点控制等模式,彰显出在我国法治建设的非常时期各地法治建设技术方法的差异性与努力目标的一致性,是对具体法治路径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为基础的一种法律体系.宪政是以法治为条件或环境,以宪法实施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形态及其运行过程.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是宪政的基石.这是因为法治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原则之一;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而法治正是其集中体现;法治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法治观念的养成是宪政实现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0.
梳理1992-2015年高等教育投入数据发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呈现出"高—低—高"的U型演进趋势,具有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特征,从中折射出财政筹资责任"越位—缺位—基本到位"的演变轨迹。其演进逻辑可概括为:在公共财政创建期,为改变财政包办高等教育投资现象,财政逐渐退出高等教育私人领域,但由于体制转型未到位,导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财政投入比例降幅过大。此后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比例逐渐回归,财政筹资责任趋向合理。借鉴历史经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应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控制行政管理开支,防止办学规模过快增长,以提升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洛阳玉米种子案中,中国现阶段的民主、法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暴露无疑,其实三者之间关系并非只有冲突与抵牾。首先,民主与法治是互为内容与形式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法治与宪政之间属于上下位的关系,宪政是对法治缺陷的修正,最后,民主与宪政关系表现在:宪政不仅是对法治的制约,而且也是对民主缺陷的修正,二者是形式上(主观上)的冲突、而实质上(客观上)的相互制约但同时具有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共财政理论的引入,引起我国财政体系的大变革.本文从税收基本理论的角度,探析了公共财政对中国税收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公共财政所带来的影响.公共财政理论使得我们对税收、税收法律关系、税权等都要作重新的审视,纳税人的地位从过去的义务本位已上升到了权利本位,纳税人的权利体系也因此而有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当今,法治指标化运动如火如荼,彰显了政府型塑的现代理性。法治指标是政府测量的参照系,位处改革前沿的常州正在致力于高质量的法治政府打造,"化蛹成蝶"的常州现代化的绩效政府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措施还不健全,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我国公民还不具有与法治社会相匹配的公民意识.必须看到,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是一个总体的进程.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要素,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作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且需要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支撑.在现代国家,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是构成法治社会的要件,也是其他法治要素得以顺利运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法治思想的产生缘于民主与法治的实践需要。它们是阶级社会的特有产物,自产生至今已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思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思想的日益成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为新时期我国健全民主、实现法治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共和、自由、法治看西方宪政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宪政是一个限制政府权力的政治制度.它建立于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法治主义等理论基础之上.共和主义强调天下为公、谋求共同福祉;自由主义主张自由与权利以及对少数人的尊重;法治主义要求政府守法和违宪审查.三者共同支撑起西方宪政大厦.  相似文献   

17.
秩序、自由、正义,是法律制度的三大基本价值,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有价值的事物予以保护并促进其增加;同时,它们也是和谐社会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应该首先立足于如何实现社会的秩序、自由、正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与此同时,宪法就此问题作出了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在宪政法制建设的实践和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征途中面临着一系列急待从宪法、法理上予以澄清和正面解答的理论问题,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宪政、法治实践中所面临的若干最直接的现实理论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宪法学、法理学分析和探讨,并对"政治与法治"、"权与法"、"宪政、法治与法制"、"政党、政策与宪法之关系"进行了具体探讨和论述,提出了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摆正和处理好上列诸方面宪政、法理关系的具体理论建议和主张.  相似文献   

19.
WTO的法律文化是市场经济的法律文化,即权利文化,它集中体现了"法治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和"平等精神",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WTO法律文化存在深刻的矛盾.中国加入WTO后,只有吸收、借鉴和移植WTO法律文化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实现自身的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就一直存在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在理论上,古往今来的既有提倡人治的,又有提倡法治的,还有主张二者相结合的,这场论战直到现在也未形成定论;在实践上,在中西方都是实施人治的历史悠而久,实施法治的历史、法治的推行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也只能说明人治与法治并存,并没有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认为,相比人治或者法治,将人治和法治相结合似乎更为可行和合理。在当今的中国,我们要真正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应当构建起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治理模式———"以法治为本,重视德治,兼顾人治"———在努力实现以法治为治国之本的前提下,在充分发挥人的治国作用的同时,以法治和德治共同制约人治,以达到三者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