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从宏观层面寻求犯罪控制的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传媒应该成为最佳的路径切入点。传媒是社会氛围的主要缔造者,它对于初次犯罪和再次犯罪的作用力也日益明显,因而应该通过控制传媒,严格坚持犯罪学视野下的影视作品审批制度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实现对犯罪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支持匮乏或不足也可以导致犯罪。基于对社会控制理论塑造的外在性控制和强迫性控制的被动预防形象的不满,弗兰西斯·卡伦(F·T·Cullen,美国犯罪学家)将以积极预防姿态示人的社会支持理论引进犯罪学视域。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预防和减少犯罪,也可以通过影响社会控制的其他相关变量,间接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社会支持理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危险评估的启示是应该把社会支持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考量。社会支持理论之于未成年犯罪危险评估的意义重点在于其对犯罪的预防、控制和矫正功能。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全球化过程中,传媒暴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诱发青少年犯罪。因此,研究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影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文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传媒暴力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暴力对大众传媒和青少年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现代社会传媒暴力的泛滥,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诱发着青少年犯罪.控制传媒暴力必须从根本入手,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并发挥大众传媒的自律和正面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7.
当前入室盗窃犯罪一直呈现高发低破的状态,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影响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把握入室盗窃犯罪的新规律、新特点,不断推进打击入室盗窃犯罪新机制建设,拓宽预防和控制入室盗窃犯罪的社会途径,着力构建起打击、预防和控制入室盗窃犯罪的三位一体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预防,以犯罪原因的揭示为基础,针对犯罪形成机制,阻断犯罪原因因素.基于预防主体、对象、措施的不同视角,犯罪预防包括:官方组织预防与民间团体预防,个体犯罪预防与社会犯罪预防,思想观念预防、社会环境预防、制度规范预防等等.犯罪控制,以犯罪条件的揭示为基础,针对犯罪发生机制,阻断犯罪条件因素.犯罪控制的主体、对象、措施,同样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特征.就措施而言,犯罪控制分为情境犯罪控制、管理制度控制、技术犯罪控制等等.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过两者在基础特征、阶段特征、目标特征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我国一些论著对于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不加区别,或者主张犯罪预防包容犯罪控制,这些见解的合理性均有待进一步地推敲.  相似文献   

9.
涉枪犯罪的现实存在状态没有理由让我们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乐观的估计,涉枪犯罪不仅侵害了特定对象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而且更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应结合涉枪犯罪产生的原因,对涉枪犯罪开展以初级预防、中级预防和高级预防为内容的预防犯罪活动,以期将涉枪犯罪控制在一个尽可能狭小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传媒与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传媒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播,它对犯罪预防作用的主要体现是普法宣传,针对不知法者进行法制教育,同时也使知法者进一步守法,并使之树立起社会正义感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通过司法监督保证司法程序公正,防止司法腐败;通过正确引导媒体,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11.
犯罪条件论     
犯罪条件是犯罪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犯罪发生的必要条件。控制犯罪发生的条件同预防犯罪产生的原因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二者构成了犯罪防控的主要内容。其中,社会预防关注的是犯罪的产生机制,本质上是消除行为人的反社会人格;条件控制关注的是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本质上是遏止行为人犯罪动机的外化。将犯罪条件纳入犯罪原因结构体系,清晰了犯罪社会预防与条件控制的关系,明确了犯罪防控目标和犯罪治理走向。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犯罪原因论的结构层次,丰富和完善了犯罪学的罪因结构体系,实现了"犯罪原因与犯罪社会预防、犯罪行为与犯罪条件控制"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打开了一条理论通往实践的更具操作性的路径,有效弥合了犯罪预防中"宏观"与"微观"、"战略"与"战术"、"治标"与"治本"、"虚"与"实"的裂痕,由此终结了亦步亦趋对接传统犯罪学犯罪预防范式的单向性学术传统,犯罪多元化治理体系得以确立。但社会预防与条件控制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犯罪治理方式:一个治本,一个治标。因此,二者应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试述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更直接、更具体的微观社会原因。而良好的家庭因素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产生对犯罪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德国入室盗窃犯罪与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室犯罪一直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影响公共安全感的严重犯罪。为预防此类犯罪,曾有人提出“情境预防”,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研究犯罪预防必先研究犯罪人。德国学者通过对在押的盗窃犯进行问卷等实证调查,提出了“空间防御战略”、加强“非正式社会控制”和“对重点人员即青少年的教育”等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4.
当前,湖南省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有组织化等发展趋势,恶性程度和社会危害性大大增强。深入分析研究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因素,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社会制度,净化社会环境,对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从培养跨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做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更直接、更具体的微观社会原因。而良好的家庭因素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产生对犯罪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韩非的犯罪预防思想既着眼于社会的整体设计、综合为治,又结合了战国所处的时代特色、个体差异。通过对人性的分析,韩非提出了犯罪的社会预防、刑罚预防和犯罪控制等措施。一方面,该犯罪预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极端的重刑主义不仅没有遏制犯罪,反而助长了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在预防犯罪方面,应当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的犯罪,应当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处罚方式。  相似文献   

17.
犯罪预防控制是指参与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各种举措以犯罪防控为共同目标而有机联系、协调运作的体系。目前,青海省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和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不稳定、不安全和不确定的因素日益增多。由于职能部门执法理念还存在偏差,打击、预防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衔接不紧,制约了和谐青海的构建。应切实转变执法观念,预防、打击、矫治并重;建立完备的犯罪防控与综合治理机制;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将犯罪防控纳入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提高居民防控城镇犯罪的素质;狠抓犯罪高发区域和高发性犯罪的预防控制;加强对各类犯罪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犯罪新动向,在构建和谐青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犯罪作为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日趋复杂、多元,暴力和高智能化。以此看来,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措施尤为重要。新加坡预防和控制犯罪的经验:严刑峻法,加强警力,严格执法,重教亲民等经验值得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如何预防和控制社会的犯罪现象?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与犯罪作斗争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保持自身经济、制度、体制等社会秩序的正常发展与稳定,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章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社会转型时期大背景下在预防、控制犯罪过程中制定相应社会政策时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及其相应的社会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毒品犯罪现象在近十几年有滋长蔓延之势 ,完善与强化对毒品犯罪的社会控制机制是一项紧迫任务。纵横比较和分析国内历史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经验 ,突出法制控制对于预防和控制毒品犯罪的效用至关重要 ,建议在我国刑法典中增设吸食毒品罪的罪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