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国家秩序的正当性是根据公民个体的理性能力和他们之间的协议来考量的。卢梭不仅主张人民主权是正当统治的最后基础,而且假定人民意志的存在或者普遍的情绪和行动凌驾于个人的情绪和行动之上。在卢梭哲学中,再没有哪个方面,像他的人民主权概念框架这样,受到了如此不同的解释和持久的关注。卢梭理解力上的窘境源自其铁板钉钉的平等、齐一和和谐的“人民”概念。卢梭从人民作为政治(哲学)概念向文学(文字学)概念转换,将政治的关怀与文化的关怀联系起来,人民成了强烈情绪化的对象,它被说成是一个感情的共同体,用这种话语来抵挡政治现代性,其当代意义还需持久消化。  相似文献   

2.
“公意”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人民主权观产生的逻辑前提。由“公意”概念含混引起的争论与分歧,以及卢梭人民主权理论自身的矛盾和缺陷,使得人民主权有导向专制民主的可能与危险。专制民主的实质是政治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国家权力不受限制和约束,以人治代替法治。历史的教训给我们以启示:成熟的法治是民主健康运行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而且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中,“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核心概念,离开这个核心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无从谈起。因此,“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其它内容或是以此为基础,或是它的具体化,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在统一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对于人民主权理论的过分偏信,并理想化地认为依靠它可以纠正个人的独裁专制,在这一信念的支配下由个人掌握的权力在“人民主权”的名义下转移授予给了整个社会。这样的结果使权力从全社会转给大多数人,又从大多数人那里落入到极少数人、并经常是一个人的手中,从而使它产生的罪恶和以前一样多。为此,贡斯当对人民主权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通过对人民主权在具体行使中的修正和限制来确保其不会蜕变成为“多数人的暴政”。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孙中山的人民监督思想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权力的归属及人民与政府官吏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人民为一国之主,官吏不过为人民之仆,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确立了人民监督的理论前提;二是设计了人民监督的理想模式,主张用人民的四个“政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以实现“政府的动作随时受人民指挥”。  相似文献   

6.
从性质与制度设计上看,洛克主张的是逻辑上的人民主权和代议制;而卢梭主张的则是实际上的人民主权和人民亲自行使主权,并坚决反对代议制;从目的上看,洛克是为个人权利和民事权利之目的;而卢梭则是为集体权利和政治权利之目的;从时代特征与宪政践行上看,洛克主张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是对英国宪政的理论总结并被美国宪政所践行和发展;卢梭主张的则是古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是对古希腊、罗马宪政的理论总结。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作为一种思想对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但也极容易产生思想方面的负面影响。但其人民主权理论,作为一种政治方案不适合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重要讲话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揭示了祖国统一的实质和目标,两岸关系当前的状态是“一个中国”在主权和领土上统一、政治对立、人民分离,“复归统一”就是要达成主权、领土、政治一体的完全统一状态。“两岸复归统一”讲话科学地解析了祖国统一的层次,拓展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思路,具体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启示。本文拟从“两岸复归统一”的概念解析出发,厘清“一个中国”的法理依据和“两岸复归统一”的现实基础,并尝试探讨“两岸复归统一”可能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美国宪法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宪政思想中一脉相承的人民主权观念和限权政府模式。人民主权思想自中世纪后便与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密切结合,并以自然权利作为基础。对美国宪法影响最大的人民主权论者是洛克。其思想成为美国宪法设定价值目标的理论依据;限权政府思想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为外在的限制,即高级法思想,一为内在的限制,即分权与制衡思想。高级法思想即西方古老的自然法思想,中世纪与英国的普通法上的个人权利结合,洛克将其与人民主权论合而为一。分权与制衡思想产生于古代混合政体思想,后演化为均衡政制,并最终由阶级分权转化为纯粹的职能分权。对美国宪法影响最大的分权与制衡论者是孟德斯鸠。限权政府思想是美国宪政模式赖以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拳质,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它突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精髓,是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原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因为人民主权原则集中表达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的政治理念。这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也是相契合的。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更重要的是将其外化为执政活动,以执政实践使以人为本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彰显了人民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应当认为,目前的政体安排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结果,也适应了中国开启现代化过程的历史要求,但它还难以坐实人民主权原则。在国家基本制度的安排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政协制度,其功能还没能得到真正发挥,无法有效落实人民主权,而执政党对于国家权力的掌控,自身高度的行政化定位,决定性地影响了国家权力的具体运行。因此,必须区隔党权与国权,进而从目前政府改革意义上所讲的还政于民逐步走向国家建构和政体选择双重意义上的还权于民,真正坐实人民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11.
宪政视域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现代社会民主法治的理念,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但我国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立法各层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立法者在卢梭政治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其政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关涉卢梭政治思想的解读,更关涉人民主权原则与民主制度之建构。但与此相悖的是,卢梭的立法者理论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讨论。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从三个方面阐释卢梭的立法者理论:一是立法者与人民主权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但它使人民主权原则成为可能,弥补了人民集体理性能力的匮乏与公民个体理性能力的不足;二是依据立法技艺的差异,立法者可区分为古代立法者与现代立法者,古代立法者运用宗教和语言艺术实现人民的教化;三是现代立法者在个体理性与科学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公共舆论引导人的激情与自尊心,实现人民教化。立法者不仅不与平等和民主原则相违背,反而强化了人民主权原则,为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增加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完整掌握国家主权概念谢益显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其所蕴含的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十分鲜明。邓小平外交思想强调中国人民珍惜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利①,在谈到香港问题时强调了“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②,激励人们在国家主权问题上更加坚定我们的正确立场。同时,...  相似文献   

14.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深刻解读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积极推进检察改革以及预防和治理检察机关执法腐败的时代性制度创新。该制度也是人民参与检察权行使过程的一项重要尝试,符合人民主权理论、平衡理论和信息权理论。建议在适时推进立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程序,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  相似文献   

15.
论国际法中的主权与人权——驳“人权高于主权”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权高于主权”是霸权、侵略和战争的同义语享有充分人权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多少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人民为争取人权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今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推行强权,谋求霸权,肆意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使南斯拉夫平民百性惨遭伤亡,社会经济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数十万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们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谬论,正在把死亡带给更多的南斯拉夫人民,甚至殃及我国驻南使馆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这就彻底戳穿了他们的假人权、真霸权,假和平、真战争的丑恶面目。从南联盟的遭遇…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被正式确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起,已历经了五代领导集体的守正与创新。从认识论上看,以人民主体和人民主权为核心的人民立场观实现了从革命中判断敌友到改革中厘清主力的跨越;从方法论上看,以群众标准和群众工作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为民服务观产生了从显著标志到价值追求的升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工作导向下,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持续融合和相互渗透,从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人民标准和人民至上四个主要方面对内容和价值进行了时代化反哺,形成了群众路线的最新成果,彰显了立足长期执政、贯彻问题意识和克服本领恐慌的重大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自从1945年台湾光复后就一直保持完整,“两岸一中”是现存事实,具有国际法规定的法理基础和两岸人民认可的合法性。国际法中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不是时等和并排关系。而是主次和“母子”关系。一个中国之主权不容分割,在国际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但在主权共有的基础上两岸人民分享主权权利;国际法从未对“中国”这一国家承认发生变化.只是对“中国政府”的“政府承认”有过变化;国际法规定“政府继承”是新政权对旧政权在所有影响国家的国际权利和义务的事务方面的替代.  相似文献   

19.
一、人民主权原则在宪法中的地位 人民主权论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民主权学说是导致宪法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首先近代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平等、自由竞争为条件。  相似文献   

20.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和要义,是理论界亟须回应的基本问题。民主主义理念最早可以溯源到卢梭,他以“公意”为基石,以“社会契约”为桥梁,搭建了一个“主权在民”及政府在国家和人民之间行使代理的理论王国。马克思认为唯有占人口多数的无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意志。无产阶级政权用何种方式实现人民意志?列宁提出要建立人民代议机关。中国共产党人循着这条道路,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并最终创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型民主形态。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形势下,民意的表达有了更多更为便捷的渠道。政治过程如何更为有效地吸纳、整合、尊重民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