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外其身而身存":爱国乃官德之支柱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爱国主义的情怀、理念和精神,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和激情满怀的赞美。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指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民众的利益之后,且不在功名利禄上与人相争,天下偏偏拥戴他们为领导和领袖。圣人在维护公平正义和民众利益的事业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永远活在天下人的心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8)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平等观的重要文献之一,是人类研究如何实现平等的宝贵思想财富。本文在理清《哥达纲领》草案中拉萨尔主义"平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的劳动创造和分配平等、政治平等、教育平等、社会保障平等观点的批判。重温其中的马克思平等观,结合新时期的具体国情来探寻对于新时期中国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新型平等关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已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变化中可以看到平等的时代价值愈加凸显。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国家层面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中寻求理论指导,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平等、达到什么样的平等的重大命题,对解决我国当前的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曾国藩语粹曾国藩认为,全才应德才兼备。"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若德才难以兼备,曾国藩更强调"德",宁用有德无才,而不用有才无德之人。人物简介曾国藩,湖南湘乡(今属双峰)人,晚清重臣、名臣,同时也是著名文士和思想家。道光年间中进士,入翰林,擢部堂,历经十多年的京官生涯。成丰二年(1852)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借机练成湘军,统之镇压太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3)
"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知和推崇。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道德经》中就多次论述了"谦",其中包括:满而不盈、谨言慎行、谦让不争和功成身退。告诫我们:不骄傲自满,故能去旧更新;慎始慎终,便可减少失败;不与人争,就不会有怨咎;功遂即谋身退,便不会招致怨恨。其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10月29日,《光明日报》用半个版面的篇幅转载本刊第10期文章《古田会议之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取向》。  相似文献   

7.
正自欧洲启蒙思想出现以来形成的近代意义的平等理念,坚信人类生而平等,强调人类的生命在价值上是等值的,主张人类社会成员在权利和资格方面有身份上的平等,包括"法律平等"和"政治平等"。启蒙思想家认为,平等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层面上的利益共享,从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平等也可以促进社会正义,因为最明显的社会不平等不是自然天赋的结果,而是社会不公平的产物;平等还可以扩大自由,因为它保护人们免受贫穷之苦,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使人们得以实现其目标;社会平等是唯一具有实在意义的平等形式,是所有其他平等的基础,真正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择人任势     
择人任势,语出《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原意指根据不同的敌情,选择优秀的指挥员,它是军事指挥的一个方法,但这一方法具有普遍性,也适合其他领域的领导者。确实无论是打仗,还是搞建设谋发展都要人去做。人,作为芸芸众生,从区别一面看各不相同。明代叶子奇在《草木子》中云:“造化无全功,巧其音者拙其羽,丰其实者啬其花。”人也是如此,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能也必有其愚。面对此情,领导者就要善择人、善用人,要用其长抑其短,扬其能而抑其愚,使“天生我才必有用”落到实处。明人吕楠在《泾野子》中…  相似文献   

9.
<正>在经济理论中,平等与效率的权衡占据着崇高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奥肯著有经典名著《平等与效率:大权衡》,他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围绕管理这两种价值的冲突而生的。2007年,纽约大学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在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发表毕业演说时总结了12条简短的经济学原理智慧,权衡也在其中。增进平等需要牺牲经济效率的观念,建立在经济学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狎与庄     
《求知》2017,(8)
<正>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家语·好生》【译文】"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分亲近,二是行为不正,轻佻。本句的含义是:过分亲近就相互轻视、怠慢,过分严肃庄重就没有亲切感,因此君子的亲近到足以快乐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庄重、严肃到足以与人保持"礼"的距离即可。【作者简介】《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相似文献   

11.
<正>刘建明(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菜根谭》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  相似文献   

12.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反复强调的"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个历史文件第二章的末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参照马克思的其他文献,这个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由人联合体",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自由个性"。因此,"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自由个性的憧憬。  相似文献   

14.
<正>什么时代需要思想?变化的时代需要思想。什么样的人需要思想?希望过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的人需要思想。因为自由、平等、公正作为一种理念大概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或者它总是在一个实现的进程中。人为什么需要并且产生思想为什么需要并产生思想,并且今天我们特别强调思想的重要性?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没有思考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果我们没有思考,那生  相似文献   

15.
黄馨漫 《学理论》2012,(3):99-100
在封建皇权制度占统治地位、极其讲究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古代中国社会,关于社会平等的思想是较少提及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思想家走在时代前沿,在与其他思想家或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斗争中发展出自己关于"社会平等"的思想。春秋时期墨子"尚贤"的思想、南北朝时期王符关于"贤者"的概念,后来的明清时期唐甄的"民无贵贱"的思想等,都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6,(7)
正花姓起源起源主要有三:1.由何、华氏音变而来。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通志·氏族略》载:"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注:"花姓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华注》:"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中国姓氏起源》载:"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自改为花  相似文献   

17.
<正>《尚书》最早孕育了民本思想,提出了"裕民"、"惠民"、"政在养民"等富民主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经济思想是其有机组成部分,而"富民"思想又一直占据传统经济思想中心位置,因为它关乎经济发展目的,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系统梳理此思想,对于整理中国经济思想史有意义,亦有益于从中汲取营养,更好服务于当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富民"思想源头是朴素的民本思想梁启超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写道,  相似文献   

18.
"自爱心"与"怜悯心"是《爱弥儿》中很重要的概念,其揭示了卢梭"道德"概念的基础、"公意"概念的内涵,并且卢梭由此发展出与之前的现代政治思想有本质不同的个体权利的政治哲学。这两个概念首先在《论不平等》中出现,而后在《爱弥儿》中构成了一条潜在的发展线索。从考察"自爱心"与"怜悯心"这两个概念出发,勾勒卢梭的核心思想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8,(5)
正姓氏起源滕姓起源有三:1.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广韵》所载,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武王封之于滕(故城在今山东滕州西南四十里),为滕侯,后世子孙以国为氏。2.亦出姬姓。据《万姓统谱》《史记·索隐》所载,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儿子分别得十二姓,其中含有滕姓。3.出自他族。今土家、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卖官之制和官员私下卖官之风,古已有之,两者的差别,前者是制度性的,而后者是非制度性的,但在不少场合,却又没有什么差别可言。在夏商周三代,官爵世袭,不成其为商品,故没有出现卖官之可能。对《管子》一书,一般认为非春秋时管仲所作,而是战国时的作品。其《八观》篇说:"上卖官爵,十年而亡。"大约是指卖官造成政治腐败,因而导致亡国。《韩非子·八奸》说:"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