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2020,(4)
正他和他的平和林语堂先生曾在40岁时写下这样的诗句:"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正是他一生写照。一点童心犹未灭——他的生命,始终是"诗"的。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移居他乡;无论是少年苦读还是晚来著作等身,赤子之心,从未丢失。天生的诗人。你听,他这样吟唱:"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人约黄昏,偏偏不再少年路"。  相似文献   

2.
史敏 《学理论》2010,(2):80-81
文章以对美国诗人惠特曼长诗《自我之歌》的具体分析为途径进而揭示惠特曼的"上帝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他那里,"上帝"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上帝从彼岸的存在成为美国人在现世就可实现的理想;第二,这样的上帝就是"行动"中的上帝,是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世俗理想;第三,这样的"上帝"同时也是个人化的上帝,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实现的心中理想。  相似文献   

3.
《民主》2020,(7)
正"我骑上那小毛驴,乐悠悠,歌声伴我乘风走……" 2020年3月3日凌晨0:30分,原总政歌舞团著名艺术家克里木在京去世,享年79岁。克里木创作有《阿凡提之歌》《颂歌献给亲爱的党》《塔里木河》《我的母亲叫中国》等歌曲。在将近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不断创作和演绎着新疆特色的文艺作品,今天他虽已离去,但他创作和演绎的民歌经典却留给了热爱和喜欢他的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孤独     
倩倩 《侨园》2013,(5):66-66
<正>莫言的成长伴随着孤独,但也正是这孤独成就了莫言。因为文革,莫言小学五年级没有上完就辍学回家了。但当时他太小又不能当劳动力,于是就被村里派去放牛。他和他的牛一起,看蓝天白云,听鸟虫鸣叫,但其实并没有那样美——他觉得非常孤独。在这孤独的笼罩之下,莫言学会了享受孤独,他以读书和与动物说话来打发这孤独的时光,在这期间他读完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无书可读肘甚至读《新华字典》。这一段孤独的成长经历既让莫言受到文学启蒙,又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莫言从小就是个很爱说话的孩子,没有人说话就跟牛说话,后来他甚至觉得牛好像也能听懂他的话。他因此非常了解动物,所以他的小说里面写了很多动物,甚至通过它们的眼睛来看世  相似文献   

5.
家财不为子孙谋姚柏林唐代诗人罗隐,余杭人,累官钱塘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奏授司勋郎。他年少聪敏,十上不中第,为官以国事为重,克己省身,政声较好。他留下《歌诗集》十四卷,一百二十多首,多以讥刺为主。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会议的讲话中曾引用其《夏州...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类似于日本影片《典子的故事》的故事。不同的是,日本小姑娘典子用双脚写出了一曲青春之歌,而他,则靠着失去十指的双手…… 刘德抗战时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一个农民家庭。1958年3月,他16岁,初中没毕业,就参军随部队来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驻防。入伍不到半年,他4次受到嘉奖。1959年冬,在风雪高原的平叛战斗中,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一生大约写过三次碑文墓记,全都出乎友情。一次是写《韦素园墓记》。韦素园是鲁迅支持的文艺社团未名社的骨干。鲁迅认为"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另一篇是《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墓主曹植甫,名培元,是一位"躬居山曲授徒"的乡村教师。鲁迅以"会稽后学"的身份撰写此文,系受曹植甫之子、翻译家曹靖华的请托,但更因为墓主"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历久不渝"。第三  相似文献   

8.
《民主》2015,(8)
<正>在中华民族与法西斯侵略者作殊死斗争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报人把自己的笔当作刀、当作枪,与敌人搏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张闻天: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国民党统治区有合法身份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群众》周刊于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为中共在国统区竖起了一面"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  相似文献   

9.
《民主》2014,(7):1-1
<正>"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胜荣幸。我们在这里,或许只是清风一缕,但真情已在,在乌蒙大地同心同行。"这是"同心工程"之歌《我们在这里》中的句子。歌中情真意切地唱出了参与试验区攻坚扶贫的每个统一战线成员的赤诚之心,他们为各自有机会参与到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发展之中而"不胜荣幸"。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但自建立试验区26年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现了人民生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6,(1)
正2015年10月中旬,被称作"拇指歌手"的河北小伙张磊,在粉丝支持下发行了首张单曲唱片《你是我今生抹不掉的回忆》。这首风靡网络的深情之歌,是他为一个容颜俏丽的甘肃女孩创作的。全身肌肉萎缩、只有头部和一只拇指能动的张磊,凭什么能让千里之外的美女芳心暗许?  相似文献   

11.
《各界》2012,(4)
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盘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1945年7月,当他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曾和他有过一席长谈,并当面推许评他在”五四”运动中的贡献。他却回答:“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临行时,毛泽东手书北宋诗人钱惟演的诗句相赠:“不将寸土分诸子,刘项原来是匹夫。”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16,(12)
正著名散文家、诗人、2013年塞尔维亚国际诗歌大奖"斯梅代雷沃城堡金钥匙奖"获得者赵丽宏日前推出最新诗集《疼痛》。这本触及人性底部的诗集收入赵丽宏近年最新创作的50余首新诗,是作家、诗人赵丽宏的变法之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诗人以身体感受现在,以灵魂感受过去,以思绪触摸未来,以诗句化为箭镞射穿古典与当代,苍凉质朴的文字中奇妙地透出童诗般的明丽。11月26日,作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21,(2)
正这是一段通过文学构建起的素未谋面的情谊;这是一段令人感动的文坛佳话;这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对一位诗人作品的真诚审美散论;这是一位诗人对普通读者有温度的尊重……2020年12月29日下午,一场特殊的新书发布会"一部书稿的前世今生——《赵丽宏诗歌审美散论》暨研讨会"在静安区图书馆新闸路馆海关楼赵丽宏书房举办。由静安区图书馆编辑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赵丽宏诗歌审美散论》,是作者张平治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带病坚持完成的遗稿。书稿的背后是一段温暖的文坛故事。  相似文献   

14.
我在1987年内读过的书中,最喜欢的是以下三种。 一、约翰·希克斯著《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出版)。 希克斯是一位理论经济学家,他在动态均衡理论方面的研究,曾使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而这本《经济史理论》,却是以经济史学家的身份来写的,反映了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看法。他对“市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8,(12)
正我的姐姐与姐夫同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校园恋情铸成了他们相守多年的基石,共同的职责和使命感让他们携手前行,讴歌着医者情怀。姐夫韩继明,笔名"寒·歌",是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普外科主任医师,酷爱文学的他,目前是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动保志愿者。他的诗、散文曾在《重庆商报》《重庆晚报》《崇州市  相似文献   

16.
《民主》2021,(2)
正2017年5月某日,收到寄自河南安阳的书信,来信者是与我素昧平生的张平治先生。他在信中告诉我,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研读我的诗歌,并正在构思撰写一本评论我的诗歌创作的书。张平治先生年逾八旬,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是一位著述丰富的文艺评论家。他随信寄来了他的很多著作,其中有几本谈美学的书,如《美学趣谈》《美学有什么用》《情诗与审美》等。他在信中告诉我,他曾为台湾诗人席慕蓉写过一本《席慕蓉评传》,深得席慕蓉赞赏。他希望我像席慕蓉一样,也会欣赏他写的书。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九月初刚刚面市,诗人流沙河写的,曰《隔海说诗》。这是一本今诗话类的著作,所话者,台湾当代诗人们的诗。这已是流沙河第二本评述台湾诗人的著作了。一九八二年,他在《星星》诗刊上就有过一月一篇,连载一年的文章,后来结集于八三年出版,是为《台湾诗人十二家》。十二家者,根据台湾出版的《当代十大诗人选集》选的十家:纪弦、羊令野、余光中、洛夫、白萩、痖弦、罗门、商禽、杨牧、叶维廉,又添入了郑愁予、高准两家。每家一篇简短的介绍,再附录若干首诗。  相似文献   

18.
正陈宝国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出演过120多部电视剧和电影。由于刻意保持低调,很多人还不知道,他太太赵奎娥也是一名演技超级厉害的老戏骨,曾获过"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为照顾患病的公公和孩子,她依然选择了半隐退。尤其在丈夫患上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后,她更是精心照顾,使陈宝国再次焕发青春;2018年,儿子陈月末主演的《突击再突击》在  相似文献   

19.
《尸子》书载:“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人遂以之为做人准则,歌而颂之,遵而行之。西晋诗人陆机《猛虎行》唱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恶木岂无荫?志士多苦心!”唐朝诗人白居易《丘中有一士》赞曰:“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循名责实,求  相似文献   

20.
龚自珍思想确有其敏锐、卓异之处;但后世所尊称的"启蒙思想家"角色则更多地带有历史建构的特质,通过梳理其建构过程我们会发现:龚自珍"思想启蒙者"的身份真正被广泛接受是在1920年以后,但学界有将其形象人为拔高之嫌,尤其是对其代表作《尊隐》有较多不合实际的误读。龚自珍是站在他那个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但不需要脱离开其时代局限来任意发挥,把他打造成一个极具现代意识的高大思想启蒙者(乃至革命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