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局部 《今日民族》2016,(3):32-35
正"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月当空",这是形容云南楚雄州永仁彝族赛装节的一句话,但实际上,这句话远远不足以形容这场历史久远的盛会之华美与激情。2016年2月22日,"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启动仪式暨中国·永仁2016直苴彝族赛装节"系列活动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的赛装场举行。当天,来自四乡八寨的彝族同胞身着自己亲  相似文献   

2.
<正>2月11日,由省文产办、省民族宗教委、省文化厅、省旅发委和楚雄州人民政府主办,省新闻办等七家省直宣传文化部门协办,楚雄州委宣传部等州级部门和楚雄市人民政府、永仁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暨中国.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在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正式启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出席活动,省旅发委副主任文淑琼主持启动仪式,省民族宗教委  相似文献   

3.
郑海 《今日民族》2012,(10):65-F0003
多年来,彝族服饰一直名声在外。在永仁县直苴村。我得到了近距离欣赏彝族服饰的机会。当地彝族同胞告诉我。每年正月十五,这里的彝族同胞都要举行盛大的服装比赛——赛装节。到了那时候,直苴的女人,都会穿戴上自己亲手绣制的衣裳。将一年的辛劳书写在衣裳上,将她们心目中的朴素清纯、妩媚典雅都绣在盛装里。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3,(3):34-45
<正>各地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感受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迎接元宵节的到来。2023年,人们走出家门欢度节日。从白天到黑夜,流光溢彩的中国展现出了沉寂已久的活力,让人充满希望与欢愉。从城市到乡村,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迎接新春,也在迎接复苏的经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群众都会自发组织一场盛大的彝族赛装节,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赛装比美、跳脚狂欢。这一习俗已传承了1300多年,被誉为古老的“乡村T台秀”。  相似文献   

5.
徐恒誉  赵芳 《今日民族》2006,(2):I0002-I0002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跳脚跳到黄灰冒,跳脚跳到太阳出……”,这是永仁直苴地区彝族传统赛装节跳脚场上的真实写照。每年的正月十五,在云南永仁县直苴地区,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彝族“赛装节”。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赛装节。赛装场设在中和乡直苴村的一个山坡上,  相似文献   

6.
直苴在村公所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地区,许多从远古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直苴彝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原始、古朴的特征,其功能也具有独特规律。  相似文献   

7.
赵芳 《今日民族》2003,(9):67-68
小麻苴新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村落,是昆明市也是云南省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小康示范村。2003年7月24日,我们走访了小麻苴新村。一条宽敞的水泥大路将我们带进了小麻苴村,整个村子布局井井有条,道路全部为水泥路面,村子中心还有专门供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广场花园。家家户户都是三层砖混结构楼房,每家一个小院子。在一个老人的盛情邀请下,我们走进一个小院,院子里是干净的水泥地面,方便的自来水管,屋里还装上了有线电视,一个彝族村寨有这样的村容村貌实在令我们吃惊。村小组的小张告诉我们,小麻苴村这几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以前建盖老村时因房…  相似文献   

8.
金朝荣 《今日民族》2014,(12):29-31
<正>彝族梅葛最早发源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彝家山寨,并在其附近的黄泥塘、三角、葡萄、左门等彝族聚居村寨和周边毗邻县大姚的昙华、永仁的直苴、南华的岔河、牟定的腊湾等地广泛传唱,口头流传至今,成为千里彝山一部耀古烁今的长篇叙事史诗和"彝族民间口传文学瑰宝",饮誉中外,名扬四海。马游坪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郭有珍,对古歌梅葛演唱从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逐步深入,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已成为必然。云南永仁直苴的彝族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的地位显而易见。功能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理论方法,借鉴功能主义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传承做理论探讨,将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富宁县板仑乡龙迈村有两百多户人家,主要为彝族同胞,因其服饰的独特而被称为"高裤脚彝"。这里不过"火把节"而过"跳宫节",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活动有严格的程序,内容主要有抢谷种、祭祀祖先、跳铜鼓舞等,这一风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跳宫节"是富宁县板仑乡龙迈村彝族同胞的重大节日,是当地彝族同胞纪念祖先、感恩祖先的日子。传说很久以前彝族的祖先与异族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驶过果子沟大桥,再穿过长长的隧道,突然闯入眼帘的,是一片蓝色宝石般晶莹璀璨的湖泊。这就是赛里木湖,令许多人梦绕魂牵、不惜千里也要一睹芳姿的湖泊。这片美丽的湖泊,有着许多美丽的名字。蒙古语称"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它是新疆最高、面积最大的封闭性高山冷水湖湖泊;突厥语中"赛里木"意为"平安"之意;哈萨克族人语言里,"赛里木"则是祝愿的意思。而在诗人的眼里,这是"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极目而望,  相似文献   

12.
<正>11月22日,为期一周的昆明市东川区第二届乌龙"赛牛节"在乌龙乡和谐广场落下帷幕。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马开能到场观摩,区级四班子领导出席,并为"大牛"、"壮牛""牛人"、"牛菜"、"牛艺"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本届赛牛节除了进行"赛大"、"赛壮"、"赛香"、"赛技"四个主  相似文献   

13.
湖北襄樊棉纺织印染厂是一个大型棉纺织印染联合企业.28岁以下团员青年有4千余人.每年6至9月高温、高湿,产质量不稳定,出勤率下降,是纺织行业的老虎关.厂团委针对这一情况,连续10年在青工中开展以"赛纪律,百日无缺勤;赛贡献,百日争超产;赛质量,百日减疵品;赛安全,百日无事故;赛服务,百日评优良"为主要内容的"百日立功"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死给"作为彝族地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国家法和彝族习惯法对此都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彝族习惯法作为该民族历经千百年发展而得的产物,至今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彝族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要推进彝族地区的和谐与法制建设,就不能忽视彝族习惯法的影响力和其对国家法的补充作用。因此,从彝族习惯法和国家法对"死给"现象的不同界定入手,分析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二元并存的成因,并进一步基于"死给"现象来进一步的探讨彝族习惯法和国家法的互动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普洱市墨江县的彝族,多生活在高寒山区、半山区,村寨一般选择在地势比较平缓、开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地带。在墨江的各个乡镇均有彝族分布,特别以鱼塘和孟弄两个乡最为集中,有聂苏、香堂、腊鲁等支系。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重大节日"火把节"。过节前一天,各村寨要集体杀猪宰羊,各户则会杀鸡,用以祭祀神  相似文献   

16.
<正>法院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钢筋水泥层层浇筑的威严范儿。此行,我们看到法院另外的样子——和云南的"民族元素"从外而内融合,透出温暖的感觉。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是浓浓的"彝族风"。从诉讼服务中心到每一层办公楼道,墙面上都贴着同时标注了汉语、彝语的法治宣传语。诉讼服务中心加设了休息区,采用的是彝族风情浓郁的质朴木桌木椅,装饰以彝族刺绣和彝家人喜爱的红、黄、黑三色图案;诉讼服务中心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李毕 《今日民族》2013,(8):9-10
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有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叫"对歌",也称"唱调子"或"对调子"。对歌是彝族人民,特别是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在各级政府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中,都有山歌对唱节目。农闲时节,喜庆之日,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本村的歌场,用歌声抒发心声,用歌声寻找恋人。  相似文献   

18.
黄忠瑶 《传承》2010,(12):158-159
生存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对隔绝的彝族具有相对独立封闭的传统文化。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祭司"腊摩"手中延续、散布和流传至今。但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彝族传统文化渐失,祭司"腊摩"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通过分析祭司"腊摩"在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引起广大学者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关注,意识到祭司"腊摩"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元旦期间,井利伟带着家人从昆明直奔楚雄州最南端的乡镇——双柏县大麦地镇,在那里感受了最具彝族特色的"开街节",随后的春节假期,他和家人又住进了洱海之滨的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白族人家中。在大麦地镇,他们接受当地彝族毕摩的祈福后,一家人沉浸在悠远独特的彝族音乐中,与当地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在古生村,他们住进了白族民宿,享受洱海畔的日光浴,品着白族人家的"三道茶"。井利伟与众多身边朋友一样,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将难得  相似文献   

20.
<正>彝族、烤烟、山区......端午前夕,得知要随第4工作组蹲点云南省峨山县富良棚乡,我在网上搜罗了关于富良棚乡的信息,这三个词便浮现在我的脑海。富良棚乡总人口10554人,彝族人口占98.69%;作为纯农业地区以烤烟种植为主;全乡山地面积广大,是典型的山区乡,如此描述倒也恰如其分。蹲点期间,工作组推进开展民政工作"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大解困"活动,研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减灾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