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珍妮: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马克: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清明节,四月初,人们扫墓,纪念逝去的亲人。  相似文献   

2.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节日前后,人们上坟扫墓,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然而,南京市民朱骏却为去不去给父母扫墓而左右为难。不去吧。别人会指责他不孝;去吧,又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因为父母的墓碑落款处只有姐姐的名字而没有他的名字。而当他起诉讨要祭奠权的时候,法院最终没有支持他。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8)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华人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4月4日是清明节,也是连假的最后一天,全台湾都是晴朗无雨、阳光普照的好天气,适合出游、扫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是华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与纪念亡者有关,在清  相似文献   

4.
正走过春光烂漫的三月,我们迎来甲午年温暖的清明——绿,染深了大地,花,香透了城乡。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春节、三月节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春祭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它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多地多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自然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  相似文献   

5.
刘强 《台声》2010,(5):10-15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祭祀则通指祭神、祭祖,有祭天、祭祖,公祭之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政》2014,(4):57-57
<正>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中国人给逝去的亲人献上包括纸扎的路由器、护照、地铁票和苹果手机在内的祭品。随着中国年轻人在清明节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节日成为一窥中国购物潮流的场合。中国人缅怀先辈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给逝者烧纸钱和其他礼物。在中国人看来,因为来世是现实的写照,中国人给逝者什么和给了多少反映现实世界的购物潮流。  相似文献   

7.
正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如期而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个节日既庄重肃穆又明亮有力。这一天,我们低头追思逝去的祖辈先人,静思默想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在这一天,我们接续生生不息的血脉亲情,传承奋斗前行的精神力量,抬头迈向充满希望的明媚春天。秉持清明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民政部公布的《烈士公祭办  相似文献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之际,全国各地掀起"公祭热"。不仅公祭黄帝、炎帝,还公祭伏羲、华胥氏,以及孔子、老子等。普通民众则用"扫墓"这种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祭奠已故的亲人。  相似文献   

9.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年4月5日,人们都要携带酒食果花、纸钱等物品,按照传统习俗到祖先或故人的墓地去祭拜。和我国一样,世界各国每年也有为死去的亲人、朋友祭奠致哀之日,我们亦可称其为外国的“清明节”。  相似文献   

10.
又到清明,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饮水思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本期“前沿记录”特选登此组稿件,以感念我们这个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相似文献   

11.
<正>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鲜明的特征。作为农耕时代确立并传承至今的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祀、缅怀先烈、凭吊先人,通过多种形式弘扬孝道、尊祖敬宗,已经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慎终追远,是清明节最深沉的内涵,最核心的文化意义。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个节日,是因为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历史的缅怀、对家国的珍视。家有谱,国有史。对于千家万户来说,清明节是"寻根的节  相似文献   

12.
清明祭     
正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每年清明,漫山遍野都是扫墓的人潮,我们也在父亲的带领下,携带酒食果品和纸钱,随着人群,慢慢上山,边走边聊,好不热闹,孩子们大叫大嚷,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娇嫩的童音,大呼小叫地喊着要找老奶奶,更使人觉得像是回家,而不像是扫墓。蜿蜒的西岩山道山,万头攒动,香花素果,浓香四溢,远远望  相似文献   

13.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历来是人们郊游踏青、扫墓祭祖的重要节令。但2020年的清明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多地民政部门发布通告,疫情期间暂停清明祭扫活动,同时为满足广大市民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愿望,开通网上祭扫通道。市民可通过线上献花、祈福等方式,为亲人送上"云端的思念"。  相似文献   

14.
清明诗话     
正清明节是古代传统的祭祖悼亡扫墓的节日,也是人们寻找春天气息、借以郊游踏青的大好时节。春天,只要读一些古典诗词,便可感受到清明节带给我们的一切习俗况味。清明三月的春天是何等的绚烂、明媚,令人在多姿多彩的春日里感慨万千。杜甫《绝句》云:"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韦庄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由此可见三月出游的人之多,人潮汹涌,那真是一派繁华的  相似文献   

15.
每年清明节,台湾渔民家属越峡过来给亡故的亲人扫墓,都习惯随带台湾相思树,种下对亲人的哀思之情。在台湾海峡的西岸,流传着一首名叫《相思树下望台湾》的歌谣:"相思树下望台湾,咫尺海峡一水间。峡中多少相思泪,夜夜听见涛声咽。相思树下望台湾,南柯梦魂凭往还,问君几时返故土,问君何日再团圆……"  相似文献   

16.
回归清明     
<正>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列为公共假期后,大批人流纷纷返回故乡扫墓祭祖。据统计,2011年清明节假期全国有4.2亿人参与了祭祖扫墓,2012年超过5.2亿人。今年4月4日至6日,民政部对全国150个群众祭扫观察点数据统计,共接待祭扫群众1221.1万人次,疏导车辆168.1万辆。如此庞大壮观的人流、车流,表明清明节具有强大的民间根基。对国人来说,只有清明这个节日,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堵塞在路途,也要赶去完成这样一场祭奠先人的精神仪式。而由7.4万人次组成的服务保障网络,则彰显了各级政府体察民意的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17.
修羽 《公民导刊》2008,(4):53-55
今年,清明节首次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各地习谷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相似文献   

18.
正清明节前夕,《新京报》报道了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推出的"代客扫墓"新服务—微信全程直播扫墓。雨花台功德园开设视频直播间,逝者的亲属通过官方微信公号,输入密码即可看到实时直播代扫全程。新闻"触"起满屏争议,"扫"出一堆是非,在媒体和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据《新京报》一项调查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这种方式为那些不能返乡的人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山东省章丘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的第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摈弃烧纸旧俗,敬献鲜花、种植纪念树、手机短信、网上扫墓和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扫方式,已为广大群众接受,文明祭扫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20.
正清明是节气,是节日,更是文化。清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清明节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千百年来,时代虽然在变,但清明的节日文化却一直被两岸人民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着,由清明节衍生出来的各种诗文、谚语、民间口头传说以及各类民俗活动多不胜举,清明节带给我们的是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