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侬、沙、土等三个大的支系,大支系下又分11个小分支。因为支系众多,分布广泛,文山壮族的服饰文化十分丰富。上期我们介绍了人口最多的侬支系的服饰,这期我们介绍沙支系和土支系的服饰。文山州壮族沙支系中的布越人,传承着高超的纺织技艺,织布机脚踏板从两踩发展到六踩,纺织的布匹厚实艳丽。2006年摄于富宁县归朝镇。  相似文献   

2.
广南壮剧     
<正>广南壮剧是云南文山壮族支系布雅人(沙人)的民间戏曲,是壮族文艺中一朵灿烂的鲜花,盛开在广南县的南、北部,经久不衰,深受壮、瑶、彝等少数民族喜爱。据表演的壮族师傅讲,广南壮剧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从表演上看,它与壮族民间武打有相似之处;从唱词上看,又同壮族民歌歌词字数相同,虽然曲调不一,但有壮族民歌风味。从这些特点来看,其来源可能是壮族传统婚丧吉庆时载歌载舞与民间武打逐步结合而慢慢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刀洁 《今日民族》2012,(6):25-28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级市。开远壮族多为明、清时期自相邻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中和营镇、羊街乡和大庄乡的30个壮族村寨中,分为侬、沙、土佬三个支系。中和营镇的小新寨是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也是开远壮族传统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的村落。其村民为土佬支系。“子孙会”是小新寨壮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壮族土佬支系重要的人生礼仪,还是隆重的感恩仪式。  相似文献   

4.
加入了文化的村庄是长寿的,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城西北面的德厚镇乐西村,正是这样一个村庄。这个壮族土支系聚居的村落,方圆十数公里内,竟然层叠了许多“文化机关”,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这种村落文化自由发展了四百多年。  相似文献   

5.
论水族服饰艺术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雅、清丽的格调是水族服饰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独具风格。水族服饰文化与布依族、壮族、侗族以及汉族的服饰文化关系密切,水族服饰文化在与兄弟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丰富自己,并且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嬗变。  相似文献   

6.
壮族有一千三百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县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在贵州省境内也有少数壮族人民,共约二万八千人左右,其中的百分之六十居住在与桂北相毗邻的从江县宰便区的秀塘、宰河、尧贵,下江区的平正、刚边和西山区的高武等公社。  相似文献   

7.
<正>文山州丘北县壮族有沙、侬、布依三个支系,各支系男、女服饰差异较大。成年男子普遍穿黑、青、蓝色自织棉布缝制的有领、对襟、密纽、明袋上衣,着黑、青、蓝色宽裆折头大裤。脚穿自制锁边或毛边圆口浅帮布鞋。妇女服装底色一致,普遍为黑、青、蓝色为主,款式基本一样,都是收腰短衣、长裙。侬、沙支系都着百褶裙。侬支系盛装的上衣面料用花色缎子。衣角向上翻翘,要显露衣服下摆两条斜挂的绣锦裙带。脚穿镂腰小方头浅帮绣花鞋。讲究帕、衣、裙、鞋配套。  相似文献   

8.
伍永志 《今日广西》2008,(22):20-20
《欢歌》:“天人合一” 《欢歌》一票的图案为在具有广西喀斯特地貌特色的青山绿水中欢快地抛掷绣球、对唱山歌、弹奏乐器的壮族青年男女。邮票上红衣壮、黑衣壮、蓝衣壮三个壮族支系的服饰已经过艺术美化,尤其是女子的头饰,设计者选取了多见于当代民俗活动和文艺表演中的粽子式头套的造型。中年男子手执的乐器叫马骨胡,  相似文献   

9.
那坡黑衣壮     
《今日广西》2010,(5):44-45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占那坡县壮族人口的32%。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徒等原因,许多人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壮族先民留下了许多史前崖画、青铜器等文物古迹,以及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铜鼓文化,还有壮族民歌、民间古乐,干栏民居、寨门、风雨桥、各种祠庙亭塔,壮锦和多彩的服装及古籍等许多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存留在文山、曲靖和红河等州市壮族乡村的壮族典籍(包括摩经、鸡卜经等)就有1000册(件)以上,还有数百册(件)古壮剧剧本。  相似文献   

11.
节日     
在昆壮族同胞欢庆“三月三赛歌节” 3月27日,风和日丽,游人如织的云南民族村锣鼓喧天,歌声飘扬,近千名在昆壮族同胞在云南民族村壮族村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自24日开始,文山州政府、省壮学研究会、云南民族村就在民族村内举行了以壮族传统歌曲为主的赛歌活动,除壮族歌手外,彝、白、藏等民族的歌手也同场献艺,以这种形式庆祝三月三节在昆明尚属首次。27日下午的庆祝活动把赛歌节推向了高潮,来自文山、玉溪等地的壮族文艺工作者及云南民族村的各族演员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还举行了壮族传统的祭竜仪式和壮族人民…  相似文献   

12.
彭惠 《创造》2001,(8):33-34
少数民族服饰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和艺术,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多,独有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服饰绚丽多姿,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需要把对民族服饰的感性观赏上升到理性的学术性的收集、挖掘、整理、研究,开展对每个民族及每个民族的每个支系全面完整的学术理论研究。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第一,找出本民族、本支系中的突出特色,挖掘出与国内、国际各民族相比有突出特征的亮点。这是建设服饰文化的前提基础。第二,摄取最独特、最美妙、最闪…  相似文献   

13.
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48万人,其中,主要分布在富宁、广南、丘北、砚山、西畴、麻栗坡等县的白苗支系占总人口的60%以上。在对苗族白苗支系婚姻状况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上世纪末相比,他们的婚姻关系既有值得赞许、褒扬的积极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和思考。包办婚姻被根除。由于受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至上世纪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相似文献   

14.
管鹏 《今日民族》2008,(11):38-39
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文山州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已有138面之多,共有8个类型。文山铜鼓从数量上讲,居于云南之首,以类型之多也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5.
认为民族融合不仅仅指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内部的不同支系之间也存在分中有 合。民族内部的支系和民族一样可成为民族融合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正>文山是一个以壮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边疆自治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该州积极发展"旅游+民族文化"模式,着力将民族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提速,打造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的新高地。"十二五"以来,文山州以构建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的旅游集散中心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着力将旅游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在五个主要方面影响着壮族民间文化变迁:城市性使进城农民失去了民间文化活动的环境条件,民间文化实践减少;城市亚文化整合了进城农民,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丧失其社会基础;频繁的流动过程,强化了壮族农民摆脱传统的心理倾向,民间文化在农村难以恢复;城市文化向农村的传播,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城市化过程中壮族民间文化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以及民间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结合在推动壮族民间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加速了壮族民间文化体系的解体。  相似文献   

18.
<正>每天清晨,洗漱打扫完后,普青华就坐在院子里,沐浴着暖暖的阳光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早上和中午光线好,她就剪纸样,到了傍晚光线逐渐暗下来,她就贴花,一直要忙到夜里十点左右。她五天赶三个街,拖着沉重的装着花样的箱子奔波于落水洞、龙武和哨冲之间。她日复一日忙碌着,巧手剪出了美丽的人生。在石屏县的哨冲镇、龙武镇、大桥乡及峨山县的小街镇,生活着彝族尼苏支系的花腰彝,他们以女性服饰色彩鲜艳、绣工精美而声名远扬。外来文化的冲击让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逐渐没落,而花腰  相似文献   

19.
陈明 《创造》2022,(7):11-12
<正>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明确把文山打造成“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必将推动文山全域产业的历史性变革。文山将自觉对标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文山大地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20.
文山壮族在每年农历的六月末和七月初都要隆重举行“七郎节”,也称“六郎节”或“七月节”。人们都将这个节视为“过小年”。节日期间,各家各户都要准备十几样好菜“赛法”。壮语“赛”是王、领袖、首领之意,“法”是天,也就是祭祀领袖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