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言志"的观念至迟产生子西周之初,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沐浴着它的光辉.所以这样说,原因有四(1)"诗言志"三字的被记载与"诗言志"观念的产生并不是一回事;(2)设有"诗言志"观念的产生就没有孟子的"以意逆志";(3)<左传>所言乃"诗以言志",读为"<诗>以言志"是不正确的;(4)"志"即"诗","诗"即"志","诗"就是依据"志"字造出的.  相似文献   

2.
解诗忌穿凿     
宋洪 《瞭望》1990,(37)
古人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说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欣赏诗作。但如果为了提出不同的解释而不惜牵强附会,甚至到了折伤诗作原意和破坏原作之美的程度,也是并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3.
王鹂 《学理论》2009,(20):172-174
文章针对审美情感因素研究了魏晋文学的特点。比较说明了魏晋文学理论与儒家诗教说的不同点是对文学创作活动中审美情感因素的重视,并分析了魏晋诗歌作品中对超乎儒家政教色彩的爱情和生命意识的表现,指出魏晋文人对情感的重视使得魏晋文学更进一步表现出文学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4.
周千业 《侨园》2013,(9):48-48
<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李白奉旨为杨贵妃所做三首诗中的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比喻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十分注重对女人衣服的欣赏。相比于现代女子的洒脱奔放,古代女子更显温婉含蓄。这不仅是由于古  相似文献   

5.
立足回归古代注疏,对《礼记·孔子闲居》中"五至"的内容及其关系展开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礼乐之原"的含义,最终得出结论:仁(礼乐之原)→志("五至"核心)→诗、礼、乐、哀(体)→三无(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在读书中激发志气古语云:"夫志,气之帅也"、"人生如屋,志气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用朴素而又充满哲思的诗言,点亮我们信仰的灯塔、引领我们阔步前行。党员干部应当在仔细研读中吸收精华、开阔胸襟、提升境界。从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到岳飞的"壮志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7,(11)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2)为之:指圣与仁。(3)云尔:这样说。【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5)
钟嵘评曹植诗"情兼雅怨",实际上就是认为诗歌要抒发个体情感,情感抒发以悲为主,悲情不宜极端,抒情文辞要优美。钟嵘的"情兼雅怨"说回归到了诗歌的本质,发展了陆机的"诗缘情"的理论,同时对传统的诗歌理论"发乎情,止乎礼"做了一次补充。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中国古人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养生经验。纵观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不外乎这样四个字:慈、俭、和、静。所谓"慈",即心地慈善。"慈"的本义是指父母的爱。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怜爱。西汉刘向的《新书》中说:"恻隐怜人谓之慈。"训诂学家孔颖道解释说:"慈者,出于爱心,恩披于物也。"也就是说,"慈"就是把爱心给予众人,使其安乐。要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一句损人的话不说,一件害人的事不做。  相似文献   

10.
除夕夜,向有“守岁”之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宋代风俗,“除夕”条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可见这风俗很早了。为什么要守岁,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为了“娘长命”,还说是为了“惜光阴”,如古人《守岁》诗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  相似文献   

11.
杨敏 《学理论》2010,(17):157-158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源头。而对十五国风中的男女之诗,异说颇多,其中影响最大,也颇受人非议者,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的"淫诗"说。清代,实证考据派和思辨派的兴盛,朱熹的"淫诗"说开始受到广泛质疑。  相似文献   

12.
粗朴的力量     
正东汉时期,有一首诗《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公无渡河"是说没有渡口、没有船,你不应该渡河。"公竟渡河",本来不可以做,可是你做了。这可能是一个发疯的男子投河而死,妻子赶到江边,捶胸顿足唱出来的四句歌词。民间的声音和文字不一定有特别的意义,有的只是很直接的情感呐喊。可是我最欣赏的诗就是《公无渡河》这种,它可以完全不管形式,没有押韵、对仗、叠句,就是这么直接,只是不想让自己的丈夫死掉。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20,(2)
正万物存在有理,百事求进有道。诗歌,作为文学家族里的重要成员,之所以百代兴盛,千年不衰,其道何在?数十年的诗歌创作实践,略有体悟与积累,藉此小文吐露之际,故谓诗之"三道",以求方家指教。一曰"气道"。窃以为诗是有气的。气通了,诗则顺:语顺,意顺,情顺,境顺,读起来也顺,容易产生共鸣。大千世界的风霜雨雪,现实社会的冷暖寒凉,都必然会在诗人心中掀起波澜,从而萌发诗情,生成为诗,进  相似文献   

14.
说玩具     
姿凭 《瞭望》1990,(49)
近读一位老学者的自述,其中谈及他儿时何以对读书如此着迷,甚为有趣: “古人说,诗穷(多指不能腾达)而后工。我想可以扩而充之,说书也是穷(多指财货少)而后能读。专说我的幼年,依普通农家的传统,是衣仅可蔽体,食仅可充腹。娱乐呢,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一件玩具也没有,冬闲的时候,男顽童聚在一起,只能用碎瓦片、断树枝做投掷、撞击的游戏。这很单调,而精力有余,只好谋消磨之道,于是找到最合用的,书。何以最合用?因为可以供神游,而且长时间。总之,因为穷,就读了不少。现在,也可算作进步之一桩吧,不要说幼儿园,  相似文献   

15.
正章太炎语粹试问如何爱国?爱一国之人民耳。爱国之念,由必爱父母兄弟而起,父母兄弟不能爱,何能爱一国之人民哉!章太炎发挥汉学家之长引经据典,"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激起民族革命情感。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他认为,只要晓得历史,"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  相似文献   

16.
宋德金 《学理论》2008,(6):70-73
所谓金源文化,可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是指金上京地区或金代早期的文化;广义是指金代文化。本文指后者。南宋已有人称金为金源,如陈亮说:“今金源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举而遂灭……”此后,历代也多有用金源称金代、金朝者。元人王恽《跋漆园田氏手泽》诗有“金源取士自科文,台阁公卿半风麟”句。  相似文献   

17.
正古人说:"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以"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用"国之四维",比喻民族、国家的四根道德支柱。这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肯定古代的人学习,学习的终极、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真正的人,为自己的德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6,(6)
正《红楼梦》第五回,作者借宁荣二公之灵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吾家"指谁家?"国朝"指哪个朝代?"定鼎"即"建都"何处?"百年"是实数还是虚数?笔者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回答是:"吾家"指"曹家","国朝"指"清朝","定鼎"在北京,由于曹家兴衰均在清朝,因此"百年"可以视为实数。既然回答得一清二楚,那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特别声言"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呢?笔者换个思维角度分析:从洪昇原创《红楼梦》(指前八十回)看,作者在书中何以把"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故意说成"失落无考"便豁然亮堂了:这是作者为将"真事隐"而有意采取的模糊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林之源 《理论探讨》2003,(5):100-101
对毛泽东悼念罗荣桓的诗,国内学者有各种看法。对这首诗的理解,见仁见智,认识并不统一。曾有同志撰文,认为此诗是关于接班人的,诗中表明毛泽东对林彪有批评的意思,对林接班还不放心。他想问一问罗君:你的老搭档林某为人如何?还有人认为,诗中第五六两句中的"斥"和"昆鸡"指的是林彪,"大鸟"和"老鹰"指的是忠厚老诚的罗荣桓,说明毛泽东对林的反感和不信任。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毛泽东这首诗主要是赞扬罗荣桓、表达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逝世的深切哀痛与惋惜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