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强 《求贤》2008,(8):35-3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将人才视为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核心资源。然而,时下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趋于多元化.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越来越强.人才流动率日趋攀升.尤其是不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主动离职)比例较高。大量的人才流失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转,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因此,人才流失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文 《求贤》2009,(11):36-37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才的竞争也成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国有企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在这场人才竞争战中普遍处于劣势地位.普遍面临着人才流失频繁的窘境。由于国企在人才培养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组织成本和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改革历经近20年的推进,现已进入攻坚阶段。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自1980年以来,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不仅增长速度缓慢,而且经济效益也不断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同样投入100元固定资产,乡镇企业所创造的利税比国有企业高出1.12倍。按照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中,依靠增加投入的部分达3/4,依靠提高效益的部分大约只占1/4,其中国有企业还不到15%。1980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与资金利税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新湘评论》2010,(17):19-19
近年来,湘钢以职业发展为牵引,打造支撑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有技能员工1.3万人,占员工总数的76%。其中首席技师l1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3800人。2006年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08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经济意义和重大的政治意义。而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失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近年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很注重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留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工资水平在提高,福利水平也相当优秀。据同济大学的调查显示,国有企业是近年来同济大学招聘中的第一大户,在各类型招聘单位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总数的37%。但是,与国…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在这场人才竞争中却处于被动地位,严重的人才流失给国有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辩证地看待和科学地解决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凤云  韩蓉 《世纪桥》2012,(5):142-143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就是财富和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人才安全状况令人堪忧。本文论述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以及人才流失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巨大危害和影响。同时针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了国有企业要避免人才流失,必须建立完善的、与时俱进的用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与人才利益和目标上的共享,才能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不但经受着人才流向外企和国外的阵痛,还要医治非国有企业挖走人才的创伤。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有企业在人才开发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人才观念陈旧。一方面,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经营者将员工视为工作标准的被动执行者,片面强调工作标准的严密性,重视监督工作标准执行情况,忽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忽视人才对技术、知  相似文献   

9.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并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才流失。据调查,在过去的5年中,国有企业引入和流出人才的比例为1:0.71。人才的流失,同时引起技术及市场的  相似文献   

10.
国资委首次对外公开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发布了《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重点向社会披露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回顾》显示.中央企业实%。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通过数据研究得出.国有企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近年来税负均值为27.3%.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多(《第一财经日报》、《人民日报》8月4日报道)。  相似文献   

11.
创新培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骏  张钧 《求实》2004,(Z1)
近年来,国有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围绕学习管理知识,提升员工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显著,在国企三年脱困中展现出强劲的活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才正常流动成为必然,国企因待遇、机制等因素制约而成为人才流失的“重灾区”。人才流失后留下的“空白”,往往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创伤”。中国加入WTO后国企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客观地要求企业培训工作必须向深层次层开,使每个人才成为现实的人才,使企业的文化得以发扬并传承下去,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 0 0 3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12.
一、地位和作用:在困境中正确认识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近几年预算内国有企业亏损面都达40%左右。虽然目前国有企业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不能因而认为发展国有企业是死路一条,注定应该被淘汰。而事实上,国有企业上交的利、税、费仍占企业纯收入的90%左右(非国有企业一般占50%左右)。迄今为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仍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93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1.37万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4%,上交国家利税占65%左右。从80年代以来,即使我们改革的措施不完全配套和完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基本相同,却已经涌现了一大批锐意改革,机制活、效益好、速度快、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声誉的国有企业,并积累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定经验,证明国有企业的潜力是很大的,是可以搞好的。因此,对国有企业不能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无论过去还是今后,国有企业都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集中力量搞好大型国有企业,不仅在于这些企业本身在我国整个国民经  相似文献   

13.
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就是国有企业的债务处理问题,即如何摆脱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和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据1994年12.4万户企业清产核资的资料统计,资不抵债的占49.8%,总负债率达75%以上。另据统计,从1985年-1993年国有企业累计欠款达1981亿元,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企业之间的“三角债”育4000亿元,据银行工作人员估计至少有18000亿元。1995年45月末全国375万户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达到7086亿元,比1995年初增加770亿元。并且,据有关方面材料反映.企业的流初资产负债率高…  相似文献   

14.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竞争早已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有利于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刘晓梅 《新湘评论》2005,(10):26-28
经过“十五”时期近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将超过1300美元。“十一五”时期,我们仍将处于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之中,国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能力和环境,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对于处于“千美元”关口的我们来说,这是难得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预计“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  相似文献   

16.
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枕阳机车车辆厂,在90年代后期,由于管理不善,曾一度是一个厂区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和员工思想动荡、作风涣散的濒危国有企业。在这一表面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组更加可怕的数字:企业累计亏损近亿元,外欠2.3亿元的巨额债务,处于破产边缘。2001年4月,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对13个省市发出的1690份问卷调查,80.4%的企业认为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另据财政部公布的结果,在1994年全国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中,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4.3%,远高于30%一50%的国际经验数据。另据统计,约有27.6%的国有企业,负债总额超过了帐面资产总额,另有21.5%的企业若以挂帐损失冲抵所有者权益后,企业将成为一个“空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企业负债问题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国有企业过度负债…  相似文献   

18.
吴安 《当代党员》2006,(3):16-16
2004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表明,重庆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为46.4,居全国第24位,是重庆各项指标中排名最靠后的。2004年,重庆1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数占3.64%,远低于全国的5.77%,大大低于陕西的7.23%;万人专业人员数仅为199人,为京津沪的19.4%、42.43%、42.43%,为陕西的72.1%;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5年,比京津沪分别少2.7、2.5、1.6年,比陕西少0.5年;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仅为5人,而京津沪分别高达67、22、28人,陕西也高达10人。不仅数量不足.而且重庆人才的行业分布也不平衡。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一半以上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三大制造业上(占52.23%),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31.88%,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员更是高度集中在这三大制造业。数量不足,结构失衡,严重制约着重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观点     
33倍:从1993年到2003年,全国私营企业数量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28.87%。33.9%: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企业研究会共同组织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私营企业主中,共产党员的比例占33.9%。  相似文献   

20.
资料显示,全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5,352.2亿元,净值10,835.9亿元,若按重置价计算,约为3万亿元。这笔巨大资产的产出效益,很不理想。1992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潜亏相加,已近1,500亿,在全部国有企业中,潜亏、明亏和盈利的企业各占三分之一。地处祖国西陲的新疆,情况又怎样呢?1993年1—10月份,全疆524户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逐渐加大,亏损户达201户,亏损面为38.4%;亏损总额达17,613万元,为同期赢利企业利润总额的59.9%。一、问题的症结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