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门,也是此后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不断冲破思想藩篱、打破僵化体制的有力武器。正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新的思想观念战胜旧的思想观念,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本文从1978年前后发生在广州的思想解放运动着手,剖析它与改革开放的联系,探寻思想理论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这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创造活动的20年。20年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适应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实现了从“以阶段斗争为纲”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没有这个转变带来的思想观念大变化,我国20年来的一切变化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四大以后,宣传思想工作又开始了由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次转变还在进行之中,它必将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一、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当前图书资料工作深化改革中,在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多功能建设的进程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旧的传统观念和错误思想,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就成为必要条件。特别需要加强改革开放的观念,树立新的信息观念、市场观念、效率和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人才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是自近代以来开启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继续,也是对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及其经验教训的扬弃,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并继续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而逐步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注重经济发展转向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改革。所以,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观念变革是社会历史矛盾运动和巨大变迁的集中反映,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和缩影。纵观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历程,从空间看是全方位的,从时间看是加速度的,从程度看则是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带来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最深刻、最根本、最鲜明的变化,就是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和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计  相似文献   

6.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中央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15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和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生活更加宽裕,逐步建立和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相似文献   

7.
刘克立 《学习导报》2008,(12):63-63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市治迁址黔城以来,洪江市面貌发生了巨大而令人鼓舞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洪江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抓住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一契机,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赶超意识,坚决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推动洪江发展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8.
陶晴 《唯实》1998,(12)
2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的最大作用,就是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年来,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当前,从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科学地总结过去,筹划未来,我们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要在下个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需要我们继续投身于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勇于实践,不仅是科学理论得以产生的伟大推动力,而且是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刘克立 《新湘评论》2008,(12):63-63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市治迁址黔城以来,洪江市面貌发生了巨大而令人鼓舞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洪江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抓住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一契机,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赶超意识,坚决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推动洪江发展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10.
党要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自身现代化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自身现代化建设是指作为212人阶级政党,它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机制、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不断加以改革,从而实现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不仅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从源头上遏制党内腐败现象,而且对于推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自力 《前线》2022,(11):90-93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世界贡献,对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高度统一,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少数人服务的弊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推动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深刻体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拓展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丰富内涵,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年轮已进入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刻,现代化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在转轨,社会在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中国共产党因其在国家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巨大的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面前,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必然要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断推进自身现代化以适应新的执政形势。所谓党的建设现代化,是指政党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自觉地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的需要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调整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使自身建设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同时也要看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府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国际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30年的改革开放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在这不寻常的30年中,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与此同时.党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党的建设模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可以说。党的建设模式的转变给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保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顺利推进。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断称是新的党的建设模式实现了改革开放,还是改革开放转变了党的建设模式。因为无论怎么来看,只要是把它们割裂开来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党的自身建设模式的转变之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内在统一关系,并且,可以预见,这种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还会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而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5.
对邓小平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过程、思想内容和显著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邓小平经济现代化思想产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于十二大,基本形成于1985年的全国代表会议,在十三大日臻成熟,南巡谈话和十四大则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思想内容可概括为,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依靠科技进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经济现代化。邓小平经济现代化思想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来把握中国经济现代化和从世界角度看待中国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数事实都使得人的现代化问题越发显现出它的重要意义。加速人的现代化进程,能促使人们形成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人格特征,并向人的继续社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社会化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为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因此,我们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来审视人现代化战略选择,要求人的现代化战略的选择与实施,要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相结合,提高人的智慧,增强抵御野蛮和愚昧的能力,推动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化;要与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用文化来塑造人,提高人的素质,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工具和手段。同时,还要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相一致,发挥城市的巨大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人的现代化战略的实践,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全部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7.
陈杨 《理论建设》2017,(5):86-90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中,如何阻止农村衰落,实现城乡共赢共生,是中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城乡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4-5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采取了在稳定政治体制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有的适合计划经济的政治体制不仅阻碍了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且也成为种种消极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改革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反腐败斗争的共同要求。当然,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反腐败斗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立这一新的经济体制,要努力的方面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不断地解放思想。一、不断地解放思想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首先,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来看,必须不断地解放思  相似文献   

20.
一、农业和农民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农业再次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历史性变革时期。农村生产力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从改革方面看,农村经济体制正处在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体制转换时期,新体制的框架刚刚建立,许多方面还不完善,农村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从发展方面看,到本世纪末要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和农民奔小康的目标,到下世纪中叶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一项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