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贫困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国家的方略。在我国实行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法治的推行,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但是,在我国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后,才能实现由法治的现实状态、规范状态到法治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世界上谁是最能够管理政府的(人 )呢 ?他认为是“医生”。马哈蒂尔对他的话作了一番解释。他说 ,医生治病的方法就是先把现象拿出来 ,病状找出来 ,然后通过化验、诊断 ,通过各种办法找出病因 ,开出一个药方来解决这个病 ,再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 ,就要采用另外的措施。治国和治病是一个道理。治国也需要先把它的问题提出来 ,然后通过各种办法 ,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它。法律之于医学更应该是治国之学。我们现在讲依法治国 ,也就是这个观点的体现。从历史看 ,法学本身也是一个治国之学。清末法…  相似文献   

3.
刘汉峰 《人民论坛》2014,(10):16-19
中国法治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历史经验的积累,而更为重要的是法治建设的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和条件最终促成了中国走向全面建设法治国家之路。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科学把握好法治建设与基本国情、党的领导、民主建设以及法制建设的现代性与文化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的功能、作用、实施等方面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洽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理念将现代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结合在一起,既反映了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治框架下“权利话语”的多元化与社会公平之维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 《求索》2006,(12)
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困惑。社会公平问题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体方略中必须认真对待的核心问题之一。多元的社会必然导致多元的利益冲突。唯有将“权利话语”的多元化纳入到法治框架内,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维系社会公平的诸多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会——法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永宏 《长白学刊》2000,19(1):78-80
人是社会永恒的主体。在对社会秩序进行整体规范的法治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必然是人。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整体的人、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研讨法治时,考察个体的人在法治...  相似文献   

7.
8.
西部开发不仅仅是西部经济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西部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西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形成西部社会良好法治环境和秩序为目的的区域法治建设,自然也就成了西部开发的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中国社会面临并且正在经历着两个重要的转变--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本文欲把这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研究。文章首先梳理了从建国后至今,社会城乡结构和经济体制二者相辅相成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一些我国现有城乡结构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詹立风 《群众》2015,(1):38-3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冶社会一体建设”。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固本之举。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县情,紧贴民需,狠抓落实,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夯实法治中国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我国几经波折,而今终于走向了健康、有析的发展道路。放眼未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必然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在立法数量增加、法律体系完善的同时,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尤其是完善法治运作机制,提升公众对法治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将会成为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张红昌 《今日海南》2014,(12):17-17
<正>作为依法治国建设中的最广大群体,公民的法治观念与守法状况对依法治国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除了要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外,尚需要努力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改善公民遵纪守法状况。第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质言之,应通过各种形  相似文献   

13.
张维 《浙江人大》2021,(1):60-61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也首度迎来了路线图和施工图.《纲要》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相互衔接、相互呼应,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14.
王群 《人民政坛》2011,(3):30-31
新加坡以其良好的法治社会建设成效,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为新加坡走向成功与辉煌提供了根本保证,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赵润中 《湖湘论坛》2015,(4):102-105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弱势群体权利保障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当前依然存在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不到位的现象,必须从权利保障的表达、沟通协调、落实、监督评价等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完善的权利保障体系,确保弱势群体权利保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徐丽红 《前沿》2011,(21):44-47
公民社会权利是一种现代政治理念。公民应该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但是在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公民社会权利的行使及保障都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本文就二元社会结构下公民社会权利行使及保障不平等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力图就如何改变现状、有效保障公民社会权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控制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晓辉  王启梁 《思想战线》2005,31(2):111-117
在少数民族农村, 存在着性质不同、类型多样、机制复杂和作用各异的社会控制,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控制体系。民族农村的社会秩序不是某种社会控制单向作用的结果, 而是多元的规范和不同性质的社会控制机制之间复杂的互动所建构的。在具体的纠纷个案中正式社会控制与非正式社会控制具有相互替代的可能, 但是就秩序建构的总体过程来看, 二者又不可相互替代, 民族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不同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