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朱正 《民主》2002,(11)
在孔夫子说的许多话里,有两句人们很熟悉的: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见《论语·季氏》。“哀莫大于心死。”见《庄子·田子方》。聂绀弩把前面这一句里的“不”字搬到后面这一句里,变成了这样两句:“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哀莫大于心不死。”这就不是孔夫子的话,而是聂夫子的话了。聂绀弩在《七十年前的开笔》一文中回忆说,在清朝的最后一年,他八岁,在书塾上学,  相似文献   

2.
舒芜 《瞭望》1992,(17)
一八 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三“警句门中”引《古今诗话》云:“[魏野《闲居》]又云:‘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有嫌‘烧叶’贫寒太甚,改‘叶’为‘药’,不惟坏此一句,并下句亦减气味,所谓求益反损也。” 舒芜按:“烧叶”,有清寒绝俗之意,且映带下句。若改为“烧药”,则贫富清浊俱可,下句书与灯亦未必幽人隐者所专有,故减气味也。 一九 阮阅《诗话总龟》卷八“评论门四”引《青琐集》云:“范文正有《采茶歌》,天下共传。  相似文献   

3.
瞭望哨     
《瞭望》1984,(14)
“安全降落”与“最后冲刺”江西黄其庄一位五十过头的领导干部创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退休尚有时日;下联是:提拔已无希望;横联借用一句航空术语:安全降落。事有凑巧,另一位老同志也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明知夕阳短,下联是:更须奋蹄急;横联则借用了田径赛中的一句体育术语;最后冲刺。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那阵子,老师私下里半开玩笑半当真地传授了“治学秘诀”,那是老师从他的老师那里学来的。这“十字真言”道破了很简单,大白话一句:“做学问不靠拼命靠长命”。据说这句至理名言的两位创造者,晚年都真的很有学问,成了学界泰斗。当初少年气盛,只把它当玩笑话;如今想来,还可真值得细细琢磨。 这话怎么理解都行,诠释余地很大。粗者看到了活命哲学;只想长命,自然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浅者看到了懒汉恩想:不想拼  相似文献   

5.
陈红芹 《学理论》2010,(20):194-196
浚县方言中的助词“咾”是浚县方言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词,既可以出现在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句尾。出现的位置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同。浚县方言中的助词“啦”总位于句尾,跟表示情况实现的体貌助词“了”位置相同,可以认定“啦”是“了”、“啊”的合音,有很强的凝固性。“啦”还具有完句的功能,这跟它是“了”、“啊”的合音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员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三个出来”:“平时工作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险时刻豁出来。”时下,通过媒体,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感人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他对困难群众的一个个真诚举动、一句句温暖话语,无不体现了“三个出来”的真实内涵,不愧为一个响当当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7.
原安徽省副省长、全国“重量级”大贪官王怀忠(号称“王三亿”)曾经对手下一个紧跟他的县委书记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让我看到政绩。” 这句名言,是王怀忠掏心窝拿出的真经,道出了他作为升官秘诀的“政绩观”——“政绩”是给上司看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所以,工作要“围看上司转,干给上司看”。  相似文献   

8.
提倡“公罪”精神 近读史书,对曾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的范仲淹很是敬佩。他后来进京做官,为坚持公理,竟敢上抗太后,下顶宰相。三次被贬出京师而无半句怨言。史书中虽未怎样评价范仲淹,却记载了他说的一句话:“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我以为,此话正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亦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动的注脚,大可以成为一句“名言”的。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德育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校培养人才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回想起我刚到国家教委工作不久,去医院看望教育部老部长蒋南翔同志,他曾对我谈了两句话:一句是“选干部要德才兼备”;另一句是“培养大学生仍应又红又专”。他认为“又红又专”的概念很好,贯彻这个提法曾经造就了一大批年轻人,后来这些人成了各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相长”,这句成语是很好的,就是说通过教学,不仅学生得到提高,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我想,要达到双方都有所提高,首先需要双方都抱一个虚心的态度。当教师的,经常记住马克思那句名言:“教育者必先自己受教育”。“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这个道理是很容易了解的。当学生的,先不要自满,“满招损,谦受  相似文献   

11.
提起衙门,人们自然会想到旧社会的一句民谣:“衙门朝南开,无钱难进来。”它真实地反映了一种历史现象:旧社会的衙门没有不图财的。 不过,例外想必是有的。岂不闻旧社会亦有“清水衙门”之称?清水者,清澈淡泊之水也。给“衙门”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熟知外真知”。对于人们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发展方向和进程,也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达到了真知?  相似文献   

13.
漫步韩国街头,我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这里几乎见不到外国汽车。街面上浩浩荡荡的汽车流,无例外地挂着“大宇”“现代”等韩国公司的商标,“奔驰”“丰田”“尼桑”等世界著名商标,儿无踪影。记得在国内常见到一句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可在韩国,“丰田神话”也成了泡影。风靡世界的日本车何以打不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辉煌     
舒展 《民主》1996,(10)
生物学家贝时璋在面对《东方时空》记者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的提问时说:“要回答这问题,很难!很难!”贝老略加思索之后,引了李白的两句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再往下,贝老只说了李白原文的“而浮生若梦”一句,便岔开不讲了。  相似文献   

15.
打鱼在山上     
曾经有一位川剧演员登台错唱:“昨日打鱼在山上。”正在窘迫时,帮腔的人立即衬唱一句:“山上有个大埝圹(池塘)。”才使这位演员顺  相似文献   

16.
搭台与唱戏     
奔溪 《瞭望》1993,(43)
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当前流行着两句颇为形象的说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开花,经济结果”。据说这是相当战功的经验,文化活动有了显示自身功能的机会,经济活动也因文化的“搭台”与“开花”收到了实惠。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各尽其用,相得益彰,各得其利。从理论上说,如果抛开“搭台”和  相似文献   

17.
“躬自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同志在阅读《南史·韦睿传》时写在天头上的一句批注。《光明日报》9月28日张贻玖同志的文章介绍说,毛泽东同志对此文圈划批注甚多,仅“躬自调查研究”这一句就写过两遍。这六个字先写在“睿巡行围栅”数句之上,“躬自”二字加了旁圈;后来在韦睿“案行山川”一处又一次批上这六个字,“躬自”旁加套圈,“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曾被著名作家魏巍写入《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战斗英雄、共产党员李玉安,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关键时刻应该让群众看到党员的风格。”李玉安同志正是遵循着这句口头禅,隐功埋名,多次让职、让级,默默奉献近四十年,以自身的风格和形象赢得了人民的尊敬。这种难能可贵的“关键时刻”精神,在战争年代也可能不算什么,但在今天却很引人深思和玩味。  相似文献   

19.
靠培训和管理造就员工。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素质参差不齐的员工群体,企业怎么办?蒙牛公司的对策是两条:一条是用扎实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一条是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对于合乎规范要求的行为,要热情奖励;对于不合乎规范要求的行为,要严肃惩罚。蒙牛人认为,这也是保持企业与员工和谐的兄弟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上述认识,在牛根生董事长的倡导下,蒙牛公司喊响了两句口号,一句是“培训是最大的福利”,一句是“管理是严肃的爱”。为了培训员工,公司成立了“蒙牛商学院”,高薪聘请各方专家、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到商学院授课,…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写一篇短文,曾经称赞电影《红高粱》插曲中的几句:“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好一个“见了皇帝不磕头”!但文章寄出,转而一想,这要以喝了“十八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