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差异是由于自然资源、不同的区位、技术差异(包括基础设施)、人口等因素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区域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缩小区域差异,才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明确广东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四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的基础差异、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基础设施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并加剧了珠三角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四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最后提出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为契机,制定科学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数字化信息网络建设为机遇,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热点之一。由于地区的差异性,近几年来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对山东省进行区域划分,利用1990-2009年的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金融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效果是有差异的,对东部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相关,而对西部则是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是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术界围绕这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在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群体趋同的现象。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比较多,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需要建立釜国统一市场,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设法把生产要素吸引到这些地方。  相似文献   

5.
地区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过于悬殊,必然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按照国际社会认同的标准,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已轻越过警戒线,从而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导致经济发展迟缓,社会矛盾加剧,不安定因素增加,影响政治稳定,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难题.运用均衡经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区城经济政策以系统化为指导,实行大战略、大思路、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协调发展;充分运用财政杠杆,完善均衡政策体系,进一步推动西部开发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全国各个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却极不平衡。文章从全国房地产业的区域角度,把我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从房地产投资差异、房地产供给地区差异房地产就业地区差异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不同区域房地产业的成因及对策建议,其目的在于为我国政府制定不同区域的房地产政策以及平衡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普遍,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不利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问题和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回顾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归结了现有研究的特征,指出开展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在对8省、近千名公安院校师生调研的基础上,应用频数分析和对应分析得到了各个文化要素作用程度和重要性差异方面,以及不同地域对文化要素的倾向性差异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4~2020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其动态分布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2014~2020年均保持稳步提升;全流域内部相对差异逐渐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整体和下游地区内部非均衡性不断上升,而上游和中游地区内部非均衡性先上升后有所下降;低水平类型省份极易向上转移到中低水平类型,高水平类型省份有向下转移到中高水平类型的风险。最后,提出重视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研发,支撑数字经济稳步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缩小长江经济带各省份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培育数字产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山东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在制度覆盖面、保障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绩效,但区域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完善养老保险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基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统一推进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制度建设,实现山东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济南、青岛、临沂、聊城四城市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生存质量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报告从四个地区制造业青年农民工收入水平、劳动保障、维权意识、社会期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方产业结构及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农民工生活境遇的影响,并在引导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济南、青岛、临沂、聊城四城市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生存质量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报告从四个地区制造业青年农民工收入水平、劳动保障、维权意识、社会期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方产业结构及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农民工生活境遇的影响,并在引导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不同区域的农村,农民行动单位存在差异,从而使农业灌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宗族型地区,农民的宗族认同意识强、村庄舆论有力,农民具有集结起来一致行动的能力,在农业灌溉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在以个体家庭为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地区,村庄异质化明显,村落内生权威缺失,村庄舆论解体,个人主义价值和观念凸显,农民在农业灌溉中以单干为主。农民在农业灌溉中行动差异的区域性,为探究农田水利供给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增加资本形成、提高技术水平、培育人力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们通过影响生产结构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恰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影响上述各种要素,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主要概括为三种效应:首先,它是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的一部分,称之为“总量增长效应”;其次,它对技术进步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称之为“技术进步效应”;最后,它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称之为“产业带动效应”。通过对2011年山东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总量增长、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得到:在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总量的增长效应体现明显,但产业带动效应并没有完全发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Theil系数对1990-2009年成都市区域发展的总体差异、三个圈层内部及其圈层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发展的空间差异总体上逐步缩小、圈层内部发展差异梯度分化明显、"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的差异有所扩大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粗放式经济的发展导致高强度的碳排放,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低碳经济给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规模较大加上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能耗高、碳排放强度大,为了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暖的危机,我们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国家要开征碳税,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的低碳经济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最终利用效率,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按照“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合理化。从区域联系、区域开发与区域开放的角度来看,保证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展,促进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加快发展;保证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继续提高,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在一部分地区率先富裕起来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调控地区差距,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和迈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欧元区的经济动荡需要重新考量货币一体化的政策效果。文章基于创新要素的内生增长模型对欧元区成员国的经济行为进行模拟,并利用其经济发展数据,对政策效应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统一的货币政策将促进区内国家的分工,在经济环境较好时,实力较弱国家会因为资本流入而获得经济发展;当经济环境恶化时,资本回流将导致国家间经济分化。因此,选择合适的一体化政策、保护并扶持战略性产业、提高本国经济实力是实现区域合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带国际性的现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逐步拉大。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及存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提高与实施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