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盖军静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86-89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当今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性,以解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为根本,阐述了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片面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缝合人和自然关系的路径。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海西生态工贸区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大规模经济开发与建设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重视培养市民的生态意识和修养,并把生态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
3.
河北省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家庄市境内有许多革命遗址,其红色文化生态体系是河北省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这些革命遗址,记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红色文化是教育一代代年轻人极好的素材,对红色文化实施战略保护,是社会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建设文化强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根据各地城市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把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并重,坚持创新与保护两条腿走路,传承历史文脉,完善文化功能,建设新型的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5.
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研究——以闽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文菁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22-26
任何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其基础是区域文化的力量.本文以闽文化为例,对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问题作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多元化乡村生态经济体系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1,(2)
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多元化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应以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前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作为沿海生态资源丰富的城市,福建省泉州市十分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积极探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在收获喜人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困境。突破乡村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困境,需要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要素支撑、明晰产权、增强生态意识、引导绿色消费,充分发挥政府、村级组织、乡村产业经营者、社会大众等多元主体的作用,持续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乡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7.
徐达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0(1):51-53
当前,践行"生态文明",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彰显农林类高校特色已成为浙江农林大学坚定不移的责任与义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发展,浙江农林大学已形成了具有专业学科为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为培育人才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8.
陈龙芳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72-76
利用2010年福建省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性别角色、资源交换和生命周期三种理论入手,分析了福建省农民工文化生活在婚姻、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因素影响下的时间、金钱投入及文化活动种类方面的性别差异,并就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立男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97-106
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福建省成绩显著,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势必成为制约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需要生态文化建设的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积极行动,从生态意识、生态制度和生态行为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培育生态文化有助于推动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构建生态文化培育分析框架,可对生态文化从来源到载体,再到文化形式,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反馈优化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梳理广安市生态文化现状,发现其在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载体与形式、文化生产等领域面临挑战,对于广安市乃至其他后发地区而言,应聚焦生态共荣、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的培育思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间的协调绿化,最终形成有利于永续发展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1.
郑丽珍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91-96
我国民主党派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于优化农村基层的协商民主,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主党派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存在社会氛围不浓、党派主体性不够彰显以及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推进民主党派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必须创新农村基层社会对民主党派的认同机制,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参与农村基层协商的相关制度及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0,(5)
生态文明建设是着眼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其体系的完整构建是衔接传统应然、当代实然与未来必然的智慧选择。当下生态文化构建面临表层物质文化片面、中层制度文化欠缺、深层理念文化薄弱的困境。为着实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与困境,需要大力创新培育生态经济,建立健全生态制度,普及内化生态理念,打造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尚光一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85-8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关系,文学是人类认知体悟自然的生动载体。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基于文学作品来审视海洋文化,可以发现人与海洋的关系呈现出崇敬与和解、和谐与共生、接纳与亲和三个表征。相对于前代,唐人对海洋气象、潮汐规律、航海活动更为熟悉,唐诗中的海洋意象为数众多,是抒发人与海洋彼此依存感的重要凭借,也是彰显海洋文化意蕴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4.
徐建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23(6):26-29
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生态系统中内含的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有力的支撑。主导文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精英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大众文化拓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和效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陕西省安康市生态战略地位特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是普通参与者,也肩负着一些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安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建设实践,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安康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安康要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发展和全省发展所承担的生态战略责任和水质资源战略支撑责任,走好民生为本循环发展之路,巩固已经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使安康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安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7,(4):10-15
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是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生态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生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公众的生态意识、普及科学的生态知识、塑造生态化思维方式,实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生态文化的生成必然立足于此,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曾美海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4):43-46
区域文化的互动与合作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路径。夜郎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区域广阔性、区域差异性和区域互补性等特征。夜郎文化开发的现状表明,建设优势互补的大平台,用区域发展的新视野打造区域文化圈,是区域文化互动与合作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我省目前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生态补偿机制还比较滞后。在三年大变样的主题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我省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为三年大变样建设主题添彩。 相似文献
19.
赵蓉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3,(2):13-17
女性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的方式,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社区为依托而建立的女性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生力军。基于对江苏省常州市女性志愿者队伍的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可以探讨女性志愿者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其在节水型社区、环保型社区创建,以及宣传绿色消费、构建城市河流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和效能,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城市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新世纪的高校构建校园生态文化,不仅是顺应时代要求,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