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的政治理念有其致命的弱点,但作为人,确有其可敬之处。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弟子们凝聚在一起。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值得如今为人、为师、为官者三思。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孔子问津故址之说,见仁见智,各持所论,或曰问津之地"在黄",或曰问津之地"在叶"。经过考证,可以肯定:孔子使子路问津之地,只能"在黄",而不能"在叶"。而过去之所以有人误为"在叶",那是由于今本《史记·孔子世家》错简所致。  相似文献   

3.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4.
张利 《传承》2012,(8):73+82
借古思今,挖掘孔子修己思想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因而成为古代中国逻辑传统启蒙的先行者。本文从孔子关于“知”的论述中,探讨了其正名的逻辑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和为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孔子《礼运大同篇》里的内容,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谐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夏民安 《前进》2010,(5):55-55
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提升到至关重要的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反腐败的重要性,说明党中央已经意识到,腐败问题已成为侵蚀执政党健康肌体的严重危害。一系列反腐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建设,为惩治腐败,伸张正义,净化党风、民风、社会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实,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有关于腐败与反腐败、廉政与反廉政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刘建林 《台声》2013,(1):55-56
历史名人的诞生,离不开孕育他的火热时代。但不是所有的历史名人都有恒久魅力,有的也会日渐暗淡,甚至被历史的尘埃封存。像孔子、诸葛亮这般穿越时空,至今美名传颂的,算是历史的宠爱。在台湾,沈光文算是这样的一个人。至今,他的雕像屹立在台湾,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如同一团乱麻,头绪很难理清。其实,《论语》不是没有头绪的,一团乱麻中,我们需要先找到线头,而这个线头就是‘仁’。在中国,孔子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鼎鼎大名,从这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名字下手,学者钱宁把谁都知道表皮,对其内涵却经常一头雾水的《论语》进行解构,打破顺序重新组装了一次,改装后的《论语》,一言以蔽之,好懂多了。前不久,《新论语》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40年代,福建曾先后有三所"省立医院",目前福州东街仅存的本省惟一一所省立医院其前身实际上是在抗战期间省府内迁永安时所成立的"福建省立第二医院"。民国之初,福建省尚无统一的省级卫生管理机构,分别在省府民政厅第三科内设防疫专员市民疗队,在教育厅内设健康教育委员会,在保安处第二科设医务所,在省会公安局内设卫生科等,彼此间并无统一领导归属关系,各自为谋,难有作为。1936年(民国25年)省府第83次委员会议通过统一卫生行政案,决定将原各分散的卫生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是儒家文明的开创者。儒家原始经典"六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历来被传统文化学者所信奉。有关于孔子与"六经"成书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说法:孔子创作;孔子编纂。孔子创作"六经"的说法既缺乏文献学依据,也没有历史事实作为支撑,不被人所信服。分别依据历史事实和文献材料论述"六经"的成书,从而可以探取孔子与"六经"的真实关系,且能印证孔子编纂"六经"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2.
万绪珍 《前沿》2013,(4):36-37
孔子提出过"知""仁""勇"三达德,"勇"作为理想道德目标之一,但事实上此时在社会中存在的"勇"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怎样缩小现实之"勇"和"勇"德的距离,使二者趋于统一,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从人们的信仰、生死观、对功利的追求、正义的环境、适当的教育等角度讨论了道德主体实现"勇"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历来认为,孔子当年离开鲁国到列国去是周游列国。本文从考察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孔子到各国的作为,以及孔子在途中所遭遇的种种灾难,说明他不是周游列国,而是为着传播仁政德治的理想去寻访列国。目前,全国冒出了多个孔子问津处,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如湖北武汉新洲在西汉时期挖出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在邾城建亭修庙,首创问津书院,硕学鸿儒来问津书院讲学,清代康熙、嘉庆皇帝给问津书院题写金匾,以及问津书院的文脉影响深远等充足史料,确认孔子当年在武汉新洲问津。  相似文献   

14.
蒋笛 《求索》2011,(11):125-127
历史文献上记载孔子对风行于他生活年代的“郑声”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孔子认为“郑声淫”且“乱雅乐”,呼吁“放郑声”。由于“郑声”一词从古至今都一直被当做中国古代民间音乐的代名词,因而很多人误认为孔子是反对一切民间音乐的。造成这一误解是因为“郑声”和“郑风”两个概念的混淆。孔子当时所指的“郑声”是从民间流入贵族阶层,变质和腐化了的民间音乐。孔子所说“郑声淫”的“淫”,很多人片面将之理解成“淫色”而忽视了其多种内涵。本文对“淫”的内涵做出了多种解释,以澄清一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乐(le)"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论语》首章首篇就开篇言"乐",《论语》全书亦反复出现诸如"喜"、"说(悦)"等"乐"的语言家族。孔子之"乐"的独特性在于"我"与"所乐之事"之间"爱"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爱人的快乐、爱自然山水的快乐以及爱道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当受到"中庸"之道的规约,即"乐"当适度;同时,对"乐"应当有所区分,不仅要区分"益乐"与"损乐",还应处理好"乐"与其对立面"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孔子的快乐观。  相似文献   

16.
17.
孔子“无讼”论,即孔子关于消灭犯罪不能单靠法律,杀人不能止“讼”,依靠“礼教”实现“无讼”,依靠“人治”实现“无讼”,依靠“人情”实现“无讼”,依靠“旌善”实现“无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黄珺 《传承》2009,(12):154-155
实行因材施教必须要对施教对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孔子对弟子的思想特点、智力发展和才能特长,都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既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又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所体现的学生观,不论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还是对教育的未来,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运行,虽然仍保持着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形式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效果也是可考核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在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行改革创新,即所谓出新。这无疑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形成此种共识的同时,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却又感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