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崑  张添 《国际问题研究》2023,(1):53-71+132-133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倡导、澜湄六国共同推进的澜湄合作机制渐趋成熟,成为次区域层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典范之一。在水资源合作领域,富有澜湄次区域特色的治理叙事与实践正在形成。澜湄水资源合作的治理叙事融汇古今中外和地区特色,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上下游国家利益,践行“共生、共治、共享”的真正多边主义;与之相应的治理实践则形成兼顾开发与治理、自主与开放并重的特点。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守正创新有助于打破西方竞争性的叙事模式和偏狭的实践模式。面向澜湄合作“金色5年”,中国宜以水资源撬动多领域合作,加强应对澜湄水问题的战略定力和话语建设,构建包容性次地区秩序与高质量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千年发展目标非洲指导小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伊斯兰发展银行、非洲发展银行、非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和联合国发展集团的领导人组成。该机构成立的目的是:加强在援助非洲方面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国系统,以及其他多边国际组织和专门机构的优势,帮助非洲在消除贫困、饥饿、疾病等方面取得进展,促进千年发展目标在非洲的实现。2007年9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召集“千年发展目标非洲指导小组”成员,在纽约召开了首次会议。与会各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该小组正式开始运作,并表示将加强各相关发展机构的协调与努力,帮助…  相似文献   

3.
澜湄合作机制成立五年来在机制建设、各优先领域务实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澜湄国家关系愈发紧密。该机制基于成员国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共同愿望,以发展为先、民生为本,受到政府高层大力支持,并践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广泛吸纳各方发展资源。目前,该机制进入全面发展期,但也面临域内各国利益诉求多元及积极性差异、湄公河国家对外政策不确定性增强、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次区域机制间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挑战。未来,澜湄合作应加强规范建设,保持开放包容,丰富合作内涵,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地方的内生动力,开启澜湄合作新的"金色5年",不断推动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澜湄地区的安全问题以非传统安全为主,涉及跨境犯罪、社会公共卫生、水与环境安全、信息网络犯罪等广泛议题,呈现出明显的复合性与联动性的结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自2016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成立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澜湄合作给予广泛关注和多视角研究,但对于该机制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研究还相对缺乏。长期以来,澜湄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治理属于“碎片化”治理模式,机制拥堵,治理政策、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分散,且缺乏持续性,导致安全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澜湄合作机制成立后,从合作治理内容、结构、参与主体等方面,推动了非传统安全治理逐步向“平台化”模式演进和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澜湄地区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已将非传统安全合作列为重点合作内容,未来澜湄合作需要在治理范式创新、多层平台搭建、早期项目设计和收获等方面完善非传统安全治理机制,持续推动澜湄合作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郑瑶 《国际交流》2007,(3):32-34
为响应并配合今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实质性会议的主题——“加强各方努力,促进有利于穷人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经社理事会首次“年度部长审议”会主题——“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消除贫困与饥饿”,2007年6月28—30日,  相似文献   

6.
陶涛 《国际交流》2007,(3):11-13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了《千年宣言》,明确规定在2015年前将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千年发展目标既代表了世界各国政府为促进发展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成为国际社会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澜湄合作"与"大湄合作"是湄公河地区最重要的合作机制,两者各有千秋。当前,澜湄合作尚处于路径摸索阶段,而运营20余年的大湄合作经验相较丰富,对两者的比较能为澜湄合作提供借鉴。基于SWOT分析,澜湄合作水平更高、辐射范围更广,短期内就成绩斐然,但存在参与主体单一、机制赋权有限、发展理念不统一的问题。诚然,大湄合作不乏结构性缺陷、约束力较弱和内聚力不足等缺陷,但其在资金管理、形象建设、机制运营方面的经验,对于澜湄合作颇具参考价值。新时期,澜湄合作可以充分借鉴前者的有益经验,积极发挥中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内外关系协调,完善机制建设,强化澜湄共同体意识,切实推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简称澜湄合作机制)从提出到形成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却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合作架构。澜湄合作机制是在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关系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增长点,反映了各国的外交理念、政策和重点发展方向,以及优化次区域外交环境和架构的愿望,必将促进各国扩大合作的范围、议题和功能。澜湄合作机制符合本地区合作的现有规范,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包容和补充,将更趋完善和健全。澜湄合作机制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但需要妥善处理与现有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和中国—东盟(10+1)合作框架等合作机制的关系,其他大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合作机制的关系以及澜湄合作机制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在合作议程选择上的差异等,显示出澜湄合作机制的独特优势。澜湄合作机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将推进命运相连、政治互信、经济共进、社会文化共生的澜湄共同体不断从构想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考察了智利在新千年消除贫困的实践,重点介绍了"智利团结社会保护体系"减贫项目的产生背景和过程,将其实践的主要特征归纳三个方面:政治正确、政策理论创新和执行中的三个一体化举措。智利历届政府消除贫困的国家意志取得了显著进展,实际中所产生的效果也相对明显。在过去近20时间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稳定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上升,智利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极端贫困人口和中等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目前智利在该领域依然面临多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自2015年以来智利贫困水平基本陷入了统计上的停滞阶段,如何制定更加有效的减贫政策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其次,在消除贫困过程中,农村地区以及城市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最后,在消减贫困过程中,收入分配领域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人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各种威胁的相互关联性,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这种治理观要求广泛借助联合国系统,并且顾及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各级公私部门行为体的特点和资源,拓展一种由各种利益攸关方组成的综合框架,其内容涉及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反恐、移民等重要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议题。其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南北差距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上述安全议程同时体现了各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关联性。因此,建构全球“人的安全”治理机制需以联合国为核心,并形成多层治理、建构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以实现联合国所倡议的全球可持续和平愿景。  相似文献   

11.
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是促进澜湄国家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益补充,澜湄对话合作机制对构建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推动澜湄合作应充分依托"10+1"、"10+3"框架下形成的合作成果,有效衔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湄公河委员会"、"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等现有机制,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双多边协定的指导下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通过增强政策透明度、降低准入门槛、加强贸易和投资政策对接、简化投资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强化监管等措施推动澜湄合作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澜湄流域的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增加了各国用水需求,而各国对水资源的非协调性开发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天气频发,导致水安全问题凸显,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当前,澜湄流域水安全处于中等脆弱状态,但已建、在建和计划建设项目的累积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脆弱性。为保障水安全,湄公河国家迫切期望加强彼此之间及与上游的中国在水资源问题上的磋商、协调和合作,其共同水安全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四个层次: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及水—粮食—能源协同安全。这四种安全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但在流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亦有不同侧重。澜湄水安全合作既要满足流域各国水安全需求,又不能脱离流域的整体发展,因此应正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和深化:尽早建立风险防控协调机制,开展流域国家联合勘察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研究;2030年左右建立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合作机制;到21世纪中叶开展全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实现水—粮食—能源协同安全。  相似文献   

13.
澜沧江—湄公河沿岸6国虽然在水资源开发中涌现出各种矛盾,但由于彼此间存在现实利益的交织,所以合作是大势所趋。澜湄合作机制建立后,中国可在这一机制框架下积极倡导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实现流域国家间公平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分配和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寻求水资源合作治理的道路上,中国应深化与下游国家在防洪、灌溉、航运和水电等水资源开发领域的互利合作;还可通过高层交往、技术合作、合作开发、民间交流等方式,推动与下游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周边水资源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已成为衡量全球发展进程的首要标准和进行国际发展合作的 重要框架。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落实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刻影响了中 国的发展理念。同时,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 展理念。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启示:明确确立民生优先 的导向性,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的有效性,大力整合发展利益攸关者的力量,务实利用国际援助和开 展对外援助等。未来3-8 年,是中国将其发展理念和经验外化为国际组织规范和原则的重要机遇 期。中国可以在提升中国发展理念、开展国际发展合作、设计国际发展规则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黄乐平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38-153,158
由于贫困、社会偏见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局限性,拉美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未达到联合国“2000—2015年全民教育”性别均等和平等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中学阶段男性失学现象严重,女性面临学习环境不包容、学业中存在障碍和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新的思路打开局面。联合国“2015—2030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具体目标均提及性别平等。该目标强调包容公平和终身学习两个要点,把全民教育关于教育普及和机会均等的各个分散目标整合到上述两个主题之下,这为解决拉美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思路和行为框架。按照该目标的思路,拉美国家应继续实施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等公共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减少男性失学现象;应努力消除校园暴力和性别歧视,实现优质包容的教育;应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为所有男性和女性在学习和工作多个阶段提供灵活的、个性化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帮助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千年目标”而努力的第5个年头,也是联合国对落实“千年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中期回顾的年份。一社会发展现状1·减贫形势不容乐观。尽管2005年拉美贫困状况继续好转,贫困人口比重和赤贫人口比重已降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由于人口增加,2005年贫困人口仍高达2·13亿,尚有8800万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显然,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不足以抵消随人口增加而扩大的贫困人口规模。目前,仅有智利一个国家提前实现了千年减贫目标。据拉美经委会的预测,到2005年,拉美地区并没有完成达标进度。贫困问题仍然是拉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22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乌克兰危机不断升级,东南亚地区虽经历了系列内外风险与挑战,但区域政治、经济、外交和经贸合作等领域发展成效显著。政治方面,东帝汶、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相继完成政府换届,泰国、柬埔寨等国即将进行国家大选,缅甸危机仍在持续。地区政治发展整体平稳,部分国家政局稳定存在不确定性。经济方面,为加快促进疫后经济复苏,东南亚地区国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整体保持了持续复苏的态势,部分国家经济增速超出官方预期。同时,由于世界经济面临着“滞胀”的风险,2023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复苏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外交方面,东南亚地区外交压力持续增大,更加重视战略自主,强调维护东盟“中心地位”,将持续推进多边对话合作,确保本地区总体和平稳定。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方面,双边贸易增长强劲并创历史新高,双向投资与产业合作取得新进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成果丰硕,可持续发展成为合作新热点,澜湄合作打造成为区域合作“金色样板”,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取得了突出进展,伴随着RCEP的全面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谈判加快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和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施全面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包括:将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1与整体落实2030议程有机地联结起来;分两步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1;在国内进行全面的社会动员;加强跨领域政策协调和调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中国将全面消除贫困作为落实联合国2030议程的重点及早期收获,可为世界树立榜样和提供借鉴。中国十分关注扶贫开发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促进,以及将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与落实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实践,这将为超越发展目标之间的"筒仓结构"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制约而难以持续,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加速转型发展的轨道。转型发展即环境友善、生态中性的发展,对此需要明确发展边界,转变发展方式,环境成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如工业革命进程一样,世界文明转型的进程不可能同步,因此必须要有引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却不愿承担引领全球转型发展的重任,欧盟在引领和推进全球转型发展方面力不从心,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体力量,在转型发展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活力和责任担当。金砖国家均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同时,金砖国家的发展阶段、地缘区位、资源禀赋等使金砖五国具有巨大的环境合作潜力。金砖国家在全球地缘政治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意味着其转型发展在保护全球环境进程中具有引领地位和责任。金砖国家需要完善机制、深化合作,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越南是中国最重要的周边邻国之一,也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越两国的经济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不仅"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两廊一圈"构想达成战略对接,"澜湄合作机制"下的中越合作也卓有成效。尽管近些年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一直影响着中越两国关系的稳定性,但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依然使中越合作存在巨大的空间。特殊的地缘和多重合作机制又保障了中越经济合作的长期稳定性,经济合作的成效又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双方关系的全面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