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建民 《台湾研究》2007,(5):20-25,33
台湾省现代化走在整个中国区域现代化的前面,而广东省作为大陆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后起优势明显,与台湾省的现代化差距迅速缩小,并在某些方面已接近或超过台湾。两地在经济起飞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老化与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成为粤台两地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性矛盾的表现,它不仅影响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台湾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加快工业化进程之后,就开始出现三农问题。40多年来,为纾解三农问题及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困扰,台湾不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中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工业化发展较为成功的新兴工业化地区,也是较顺利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的典型范例,而同时又是陷入结构性经济衰退的代表性地区。与香港和新加坡等典型的城市型经济体不同,台湾具有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和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有序演进过程。^[1]因此,台湾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经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强 《台湾研究》2005,(4):33-37
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在“经济优先”政策主导下,短短二、三十年迅速实现工业化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与环境的日益恶化。20世纪80年代初始,特别是中后期,台湾民众终因难以忍受累积环境恶化而不断地掀起抗争事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迅速成为台湾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迫使台湾当局正视环境危机,并制订环保法规政策,设立环保机构,从而催发了台湾环保产业的萌芽。台湾环保产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自萌芽以来呈现稳定的成长态势,并形成自身的发展特点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5.
职业流动既是社会流动的载体,又是社会变迁的推力。从世界范围看,职业结构并非静止而是动态高级化过程。高层级职业逐渐增加,低层级职业有所下降。这为劳动者向上流动提供了空间。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的职业流动是垂直流动,表现出工业化的特征。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职业结构高级化有所发展。研究台湾工业化过程,笔者发现其职业流动符合普遍法则,农民是一种外流的职业,工人是一个大量流入后又流出的职业。农村青年以农民和工人为职业度过了生命的黄金期,再继续流向其它职业。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人在职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服务业职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从而逐渐实现社会职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6.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内,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占据台湾后,先是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从台湾输入蔗糖与稻米,向台湾输出工业品与消费品。193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后,台湾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南进基地”,战略地位上升,殖民当局乃极力在台湾发展与战争相关的重化工业,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至1940年代,重化工业的产值已超过农业与轻工业的产值。  相似文献   

7.
王波 《当代世界》2012,(1):63-64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3000到1万美元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韩国1987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11496美元,仅用八年时间即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该阶段是韩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既取得跨越式发展,也经历不少阵痛,有关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9.
台湾经济在工业化过程(1950—2000)中,在城乡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的兼顾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基本实现了高经济成长和低收入差距。在1984年到2000年的统计中,台湾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的比在1.3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也属于很低的水平,即岛内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分析台湾在此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措施对于大陆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湾中产阶级可分为“旧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旧中产阶级主要指自营小店东和自雇作业者,新中产阶级主要是以技能、学历、文凭为取向的事业及管理人才。19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多元化的工商社会,中产阶级兴起。1990年代,中产阶级上升为台湾社会主体,而且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台湾社会发展。台湾经济发达,民众特别是中产阶级关注财经资讯,财经杂志以其专业、深度报道,持续维持财经资讯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现代旅游业肇始于1956年,以成立“台湾观光协会”、“台湾省政府”增设“观光事业委员会”为标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GDP增长速度,但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并不十分显著。本文将在描述2001-2010年台湾旅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台湾旅游发展所处的市场、经济、政治、产业等环境,重点探索旅游产业地位形成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战后台湾“均富型增长模式”(即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社会平等化)曾是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楷模。然而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伴随经济形势的逆转,台湾中产阶级日益萎缩,整个社会陷入“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中,社会经济结构逐渐由“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向“中间低,两边高”的“M”型发展,社会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张骥  韩晓彬 《台湾研究》2000,(3):53-59,69
台湾原是一个资源匮乏,市场缺少,各方面都很落后的地区。经过50年的发展,台湾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快速向发达国家和地区靠拢,被世界银行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并与新加坡、香港、韩国并列,被合称为“亚洲四小龙”。台湾经济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得益于其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积极主动地调整其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既是经济取得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促成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欧盟经济进入温和复苏通道,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8%,但仍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容克投资计划、欧版“量宽”、再工业化等经济提振措施距政策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法国新劳动法引起大规模抗议等事件表明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阻力重重;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25岁以下青年失业率仍在40%的高位徘徊。总体看,欧洲社会贫富差距与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中产阶级萎缩、未来前景黯淡,社会草根阶层对自身经济状况和欧盟既有政策日益不满,经济“参与感”和“获得感”缺失。  相似文献   

15.
朱磊  祝斌 《台湾研究》2007,(1):6-10
2006年,台湾经济发展态势呈“外热内冷”格局,全年经济预计增长4.4%,在“四小龙”中最低。两岸经贸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调整仍步履蹒跚。展望2007年,两岸经贸将继续扮演带动台湾经济的重要角色,台湾经济将可维持4%左右的中低速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6.
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问题之探讨张冠华在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营事业”曾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象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物。直到今天,公营事业对台湾的社会经济仍有着相当强的影响力。但自80年代中期台湾进...  相似文献   

17.
台湾、韩国汇率变动与经贸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王建民*胡增印**台湾与韩国都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新兴工业化社会。它们都曾运用汇率政策作为促进外贸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两者在汇率制度改革与采取币值贬值政策过程中,尽管两者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台湾通...  相似文献   

18.
李细珠 《台湾研究》2023,(3):98-110
清朝政府在台湾实行积极的经济开发政策,如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减免田园赋税、促进商品贸易,以及兴办洋务事业等措施,不仅大大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使闽台经贸圈形成,从经济上加速了台湾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使台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在严重的边疆危机中,清朝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在台湾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使台湾建省之后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也得以顺利启动。“台独”论者所谓台湾的近代化起源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罔顾历史事实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发展观与GDP的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没有GDP的高速增长 ,就没有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但一些地区对GDP的盲目追求也带来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影响中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无疑是对过去片面发展观的“扬弃” ,强调科学发展观并不排斥GDP的高速增长 ,只是这种增长是以发展为本的经济增长 ,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张宇 《台湾研究》2004,(3):12-16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台湾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并挤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与此同时,台湾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台湾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以“制度变迁——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探讨社会流动对台湾社会转型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