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谢楠 《浙江人大》2021,(1):26-27
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即所立之法要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因此,地方人大立法工作要充分了解民意,为立法机关从事相关立法活动提供坚实可靠的民意决策依据,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立法中的民意表达是民众在表达意愿的支配下,获取各种立法信息,形成自己的意志,并将自己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制度化表达路径和表达方式传递给立法机关和立法决策者的完整过程。民意的充分表达和广泛汇集是立法决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这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立法机关在保障促进民意表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民意表达对立法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体现。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当前的立法中,民意表达也还存在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3.
杨庆育 《中国人大》2014,(15):34-34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主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民意便是其中表现之一。对人大工作来讲,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急需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工作创新。网络民意对人大工作有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扩大人大工作的民意渠道。通过网络开门立法,直接扩大了人大立法的民意渠道。来自基层的意见,可以在立法中直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吸纳民众意见,是民众参与立法工作、立法反映民意的关键所在,有利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更好地体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民意, 是人民群众意志和愿望的统称。重视民意、反映民意、实现民意, 应该是人大工作的题中之义。近年来,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民意问题较为重视, 无论是立法, 还是作出重大决策, 大多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征求群众的意见, 倾听群众的呼声, 吸纳群众的建议, 民意已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大的履职行为之中。但是毋庸讳言, 当前对于民意的重要性还未形成共识, 对民意的重视程度还不尽一致, 民意与民意机关之间联系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联系的平台和形式还比较单一, 人大所作出的各种决策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意还值得深思, 人大工作如何更好地…  相似文献   

6.
创新——一直是年轻直辖市在地方立法工作中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开门立法。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体现民利,坚持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不断拓宽渠道,努力探索地方立法工作新方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立法的正当性通过立法主体、权限、程序和内容等方面的正当性予以体现。具体而言,立法主体具有广泛性并有效表达民意;立法权限是受到限制的,不同层级的立法主体都应在法定权限内从事立法活动;立法遵循正当程序,人大代表、专家及社会公众在立法规划与计划、提案、起草、法案审议及审查监督等各阶段发挥各自作用;立法内容体现人权保障理念,并受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法院及公众的审查监督。  相似文献   

8.
赵遵国 《人大研究》2011,(12):36-39
公民参与立法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向立法机关反映民意的重要途径。甘肃人大的地方立法工作在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立法方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民主立法制度,保证和促进了全省地方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常委会的立法联系点制度将公众参与直接引入立法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7月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今后五年立法建议项目 ,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 2 0 0 2年 10月中旬 ,共收到地方立法建议项目 137件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立法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这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项目 ,就是将“公众介入立法程序”提前到立法项目的征集阶段 ,标志着甘肃省立法工作向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立法反映民意 ,民意影响立法 ,体现了立法公开的“基本要求”。这次公开征集活动 ,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为了推进立法民主化 ,提高立法质量 ,继聘请立法顾问、公示…  相似文献   

10.
言论10则     
《人民政坛》2014,(5):45-45
<正>在当今利益多元化、民意碎片化的背景下,立法的方案、规划要及时告诉老百姓,让普通老百姓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一定程度的决定权,以此来解决人民群众意愿表达的问题,真正在立法中体现民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依法治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依法治国提出多年了,我更期待怎么能够让法治的概念进入到全社会所有老百姓的心里边,让人们对法治社会的期待可以变成开  相似文献   

11.
在地方立法过程中,无论是法规草案的立项准备、起草环节,还是审查、审议阶段,按照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要求,通常都要将立法计划(规划)草案、法规草案通过一定的方式,面向有关方面征求意见,以倾听民意、汇集民智,体现执政为民、立法为民的思想。可以说,征求意见工作贯穿于立法过程的各个环节,对立法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是立法工作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物权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等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已成为公共话题。再往前追溯,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已经在中国立法进程中烙下日趋鲜明的民意痕迹、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意力量。在民意力量日益强大的年代,更为本质的问题是,如何在民意诉求和法制理性之间作出适当的取舍?如何在"大众立法"和"精英立法"之间作出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人大论坛》2007,(3):14-14
为了加强和改进我省地方立法工作,增强地方立法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和预见性,根据《贵州省地方立法条例》的规定,省人大常委会拟制定2008——2012年立法规划。为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使规划更好地体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贵州”、推进依法治省进程的要求,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规划项目建议。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广集民意、吸纳民智,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是保持法规政治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立法决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2008年以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坚持走"精细化"立法之路,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书写了新的篇章。开门立法新举措征求民意、反映民情、张扬民权,为相关利益群体提供表达意见的机  相似文献   

15.
安大均 《人大研究》2014,(9):F0002-F0002
<正>情为民所系,就应该尊重民意、熟知民意、体现民意,让民意成为人大工作的基本依据,让民意左右人大的所作所为,让民意体现在人大的决策中、监督中。要尊重民意,就是要充分认识民意在人大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意是人大工作的基础,是人大工作的依据。人大的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免权的行使,只有反映了民意、体现了民意,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让宪法中关于  相似文献   

16.
何水 《人大论坛》2009,(5):22-23
如何做好新时期我省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笔者认为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地方立法项目的来源和选择 从以往地方立法实践来看,立法项目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部门申报,这使得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择立法项目的视野过于狭窄,进而导致编制的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开门立法,拓宽立法项目的来源渠道,确保编制的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能够充分反映民声、体现民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深化改革,立法先行。要真正发挥好法律法规对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保障作用,法律法规质量非常关键。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按照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尤其注重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在法规立项、调研、起草、审议、实施等诸多环节都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神开展创新,确保出台的法规符合决策、切合实际、体现民意。近期,相继开展的立法表决前风险评估、主任会议集中听取法规实施情况汇报,正是  相似文献   

18.
《时事报告》2006,(3):6-6
点评:就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标准举行的立法听证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立法精神,是本届常委会推进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的又一重要体现,以此为基础所确定的减除标准科学合理。减除标准提高到1600元,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负担较重的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费税前扣除不足问题,更有利于与基本生活费用增长的趋势相适应,使法定标准更具有适当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一个"电子民主"时代,为民意超越时空限制、广泛介入立法创造了无限前景。因此。立法公开应当将立法程序的各种环节。以及阶段性的立法成果,都向社会开放。并允许公共参与、民意介入。纵观近年来的立法实践,一个极其鲜明的标志是"开门立法"的长足进步。相对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闭门立法"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李佳 《人大建设》2023,(10):24-25
<正>地方立法如何更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如何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如何更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都是地方立法实践中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近年,漯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创新思路、举措,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原汁原味”的立法诉求和声音,使地方立法更好地体现民情、集中民智、汇聚民意,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共制共享“立法大餐”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