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提高腐败成本:遏制权力腐败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反腐败方面花费的精力不小 ,每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的数量也不少 ,而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奢侈浪费、卖官鬻爵、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却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甚至在一些地方或行业还呈滋长蔓延之势。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击的广度和力度不够 ,致使腐败的风险和成本远远小于腐败的收益 ,对腐败分子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以致使腐败分子“前腐后继” ,腐败现象愈加严重。“舞弊者得利 ,则效仿者至 ;舞弊者受罚 ,则接踵者绝。”因此 ,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教育与打击两手抓” ,在加强思想政…  相似文献   

2.
卖官鬻爵本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丑恶现象就消失了。然而,时至今日,这股歪风竟又死灰复燃。卖官者的胆量和伎俩,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这种用人上的腐败,我们党历来就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危害,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并加以“封杀”。但面对这“杀”而不绝的“毒瘤”,不得不令人深思:这种丑恶现象的根源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腐败,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行贿、受贿、贪污、寻租、权钱交易、人情交易、卖官鬻爵、公费吃喝嫖赌等行为。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党和政府对此狠抓不放,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事业,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年年取得新的进展。但是,正如中央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1月29日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的那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由此可见,对腐败的遏制是一件十分艰巨艰难之事,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遏制腐败,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同时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规律、探讨对策,本文力图作这样的尝试。 一、腐败成本收益原则 如果我们从广义经济学的视野来考察腐败,就会发现,腐败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因为,腐败者总是选择非法的或非合理的“低成本”支出,以获取  相似文献   

4.
吏治腐败与社会道德批判——读《阅微草堂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希明 《唯实》2003,(7):82-84
《阅微草堂笔记》揭露了清王朝吏治腐败的五种表现 :一是官吏道德败坏 ,基本素质差 ;二是官吏贪酷 ,搜刮民脂民膏 ;三是办事不力 ,草菅人命 ;四是卖官鬻爵 ;五是尔虞我诈 ,互相倾轧。作为志怪笔记小说 ,作品设想由冥间鬼神或狐怪出面惩治贪官污吏 ,表达作者憎爱分明的道德批判倾向。小说言在“志怪”而意在“志人” ,对清代吏治腐败的道德批判作用 ,至今仍有其认识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春 《廉政瞭望》2013,(19):24-25
“三个公章顶不上一个老乡”、“一起扛过枪、同过窗的人关系最牢靠”.这不仅仅是传说,而是现实中利益同盟关系的延伸。腐败同盟军不再是单一的血亲关系,老乡、同学、战友、老同事等亦不断“上榜”。尽管中国已经有了不少遏制腐败同盟的制度性安排.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同盟腐败态势,这毋庸置疑地预示着破解之路“其修远兮”。那么,“腐败同盟”的克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敛财,弄权于股掌之间 一段时间以来的一桩桩罪案,从反面提醒人们,在神州大地绝迹多年的卖官鬻爵现象又悄悄地死灰复燃了。  相似文献   

7.
以阶级为底片,用人民做镜头,把焦点聚向腐败,用决心和智慧按下快门去为腐败拍一张“全家照”。面对这张相片,我们感受到的是腐败的狂妄、嚣张和可悲。   在腐败大家族中,没有约束的权 力使腐败家庭“蓬荜生辉、异彩纷呈”,并呈现出“勃勃生机”。权力是腐败家庭实施腐败的工具。贪官是腐败家族的主体,整个家族都由他操作运行。如果说失去制约的权力为腐败家庭作了“保护伞”,那么贪官就是撑“伞”者。在这把“伞”底下,官官相护,官匪勾结。缘于此,腐败才顽固至极,“生机”无限。金钱是腐败家族中最活跃的成员,敛财是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8.
通常人们一谈到腐败,就会联想到大案要案,殊不知大案是由小案件发展而来的。腐败有两类:发生在官场的“大腐败”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腐败”。有人提出“小腐败”问题,并将那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称之为“小腐败”或“身边腐败”,认为“小腐败”也是腐败,是权力者通过对权力的操作谋取利益,是一个“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体”。什么是“与民争利”?就是在“利”的问题上“小打小捞”。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政府在治理腐败上卓有成效,因而被外电评为世界上腐败最少的几个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在治理腐败上,有几点措施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①界定腐败行为的低标准。新加坡法律在界定公务员行为是否腐败的标准是极低的,以“有”、“无”为唯一标准,即是以“性”为标准,不考虑“量”的因素。也就是说公务员收受一根香烟与接受一幢别墅两者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在法律上都被认定为腐败。这种低标准犹如高压线时刻约束着公务员的行为,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起到了很好的防渐杜微作用。②高薪养廉。新加坡公务员的薪金很高,政府每年都要对社…  相似文献   

10.
夏昕 《新湘评论》2004,(5):36-38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  相似文献   

11.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安徽省先后有18个县(区)委书记因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被查处。是什么原因导致县委书记的岗位成了腐败的重灾区呢?安徽省纪委的专家分析认为:正是“绝大多数干部的沉默”、“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形成了这些贪官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  相似文献   

12.
许春华 《先锋队》2011,(8):60-61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从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奉行“潜规则”,背离“显规则”,追逐不法利益,固守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3.
腐败之因与廉政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之因与廉政之策□张锋通常所说的“腐败”,其实是“权力腐败”,即权力变质,公共权力蜕变为私有权力,使用于私利的目的。从法学的角度说,腐败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的主体是国家公职人员;(2)行为的主观方面具有谋私的动机;(3)行为的客观方面是滥...  相似文献   

14.
腐败的资格     
鄢烈山 《唯实》2007,(8):189-189
腐败是可耻的吗?当然。再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官员,哪个敢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腐败?不算上世纪80年代初的反“不正之风”,大张旗鼓地“反腐败”,迄今也反了2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5.
权力腐败是各国政治生活中的“毒瘤”,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突出表现为腐败案件居高不下、“窝案”不断等。对此学术界提出了许多防范和遏制腐败的观点,这些观点各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防治腐败的关键在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1,(24):45-46
随着我国惩治腐败力度的加大,领导干部“闯红灯”显著减少。但值得警惕的是,“亚腐败”却有蔓延之势。所谓亚腐败,是指在权力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像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家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机敛财,就是一个“亚腐败”的表现。亚腐败的危害并不亚于腐败,可以发生质变直达腐败。  相似文献   

17.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是不可小觑。套用一句名言:“每个腐败分子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甚至多个腐败掮客”,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当我们试着给这群“腐败掮客”画幅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惊人的令人恶心的丑恶嘴脸。画脸:浙江四大“腐败名掮”的丑恶表演说起“腐败掮客”,最为…  相似文献   

18.
曹林 《廉政瞭望》2013,(21):51-51
腐败在我们的语境里其实是一个很“宽容”的词,似乎只有“把不该拿的钱往自己腰包里捞”,才叫腐败。其实严格来说,不仅权钱交易是一种腐败,任何背离了民本的权力承诺、“权不为民所用”的行为,都是权力的腐败。  相似文献   

19.
腐败,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腐败文化”是腐败现象赖以孳生、存在和蔓延的土壤。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腐败文化”的孳生和蔓延,使反腐败斗争面临着“腐败文化”的严峻挑战。“腐败文化”的主要表现一曰“容忍腐败”。一些人认为,腐败是市场经济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既然实行市场经济,就要容忍腐败的存在;有的人甚至说,计划经济是一部生了锈的机器,要让它运转起来需要润滑剂,腐败就是这种润滑剂,所以不要大惊小怪。有一种现象:有的领导干部敢贪会捞,而且敢通过违纪(至少是违规)的手段,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使本地…  相似文献   

20.
茆永茂 《党风建设》2002,(12):18-19
腐败“托儿”是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寻租行为的“中间人”,他们穿梭于腐败交易的双方之间,为其牵线搭桥,帮其完成肮脏交易。虽然腐败的根子在贪官污吏自身,少数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是其自身贪婪所致,但是,腐败“托儿”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中确实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