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契约精神是市民社会的本质产物。在法治意义上,契约精神主要由信用意识、敬业意识和公民意识构成。契约精神不仅是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其本身还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契约精神可视为法治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法治作为人类追求理想的、文明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过程,从一开始生成便蓄积了人类的道德精神,并将其生化、最后外化于社会的客观形式。法治这种内在蕴涵着的精神便是契约精神。契约范畴包含了人们对经济交往和财产流转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最初设定,代表了当事人之间共同意志行事的秩序。在司空见惯、每天重复千百次的契约现象和契约行为中,包含了几乎所有法治问题的萌芽。后来的法治理论、法制观念以及法治行为等等,不过是契约精神所包含的丰富要素在历史中的展开和实现。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是当前国家治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包括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当前,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而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的提升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必须树立法治思维,树立领导干部的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树立权利义务观念,坚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契约精神被视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中国要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大力弘扬契约精神,本文简要的阐述了契约的基本内涵,对契约精神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契约精神与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与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变革相一致,人类实现了由传统的非法治社会向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而面对契约社会自身难以调和的矛盾,人们开始对契约社会进行矫正的探索。可以说从契约到身份是对契约社会的进一步矫正,是让契约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是对契约社会自身缺陷的弥补。社会法的规范理念为"从契约到身份"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精神是缔造和谐有序社会的基础。纵观社会发展,契约精神与法制文明是共存亡同兴衰的。18世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把社会的契约准则展现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面前。契约精神的实质内容就是从不平等到平等,从不自由到自由。契约精神就是自由与平等,并在此基础上引伸出民主思想、法治观念、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程序意识、诚信意识与和谐理念。契约精神的核心是和谐理念。现代文明社会整体上应是一个非对抗性的社会,社会矛盾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一方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的。契约的法律效果应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的发展与成熟必以实现从"身份"(status)到"契约"(contract)的转换为大前提。在打破以身份为标志的等级制度并建立人人平等的契约体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复杂社会因素的干扰,其中主要传统因由为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及其对人的潜性影响;主要现实因由为强势行政干预对契约自由的直接与间接损害。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治主要表现为民主型法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真正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笔者认为,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必须做到依法行政,虽然行政权力本身意味着强制,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行政的强制性色彩日渐减退,行政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赖契约、指导、服务等具有私法性质的柔性手段。依法行政是现  相似文献   

9.
建设法治社会,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国家同法治社会是两个对应范畴,二者既有区别,又存在互补互动关系.国家法律主要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而法治社会则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 法治社会并非简单地指以法管理社会或守法的社会,这只是法治社会的一部分内涵.法治社会是指全部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包括各社会组织的自主自治,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法治轨道上运转,社会力量在法治范围内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以及公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符合法治精神.建成法治社会,就是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法律和社会规范、社会公德约束自己和他人,并监督国家权力在宪法和法律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律传统虽以"公法"为主要特征,强调以身份关系为纽带的"公权力",但在"私法"领域,却并非不重视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私权利"。在中国传统契约与清水江文书中,均普遍存有关于"契约自由"与"主体平等"这样一种"契约型社会"的私法观念。在契约自由方面,主要通过"二主和同"、"两和立契"等契约语言来体现契约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合意的结果;在主体平等方面,则通过"两共平章"、"平中立约"等用语来表明立约双方具有平等的人格与主体地位。而这样一种注重合意、平等立约的私法观念,以及尊重契约、敬畏契约,通过契约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精神,是当今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本土资源与宝贵财富。在提倡尊重契约精神、保护私权利等法治观念的今天,亦能够为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的和本土的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12,(1):5-5
以法治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以宪法为根本,社会管理服从法治框架,管理创新遵守法律规定。在法治理念中,要突出宪法理念。法治是执政的保障。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宪法体现了尊严、规则、法治等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价值,是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司法》2014,(9):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势在必然。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切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是一句空话。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考械名的人口涌入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司法》2014,(1):4-4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际上是政治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在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包括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建立协商民主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协商民主发展,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法治与协商规定了权力运行的方式,有利于防止权力部门滥用职权、滋生腐败,同时为社会包括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参与治理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相似文献   

15.
在行为的层面上,国际社会契约是一种实践,国家之间为了应对共同的挑战和风险,共同让渡权能、建立组织,授予组织一定的配置资源、协调行动的权能。作为世界秩序结构的理念,国际社会契约是主权国家通过意思表示转让权能,授权国际机构协调利益与行动的协议安排。世界秩序中的国际社会契约意味着用契约的理念和观念来认识和理解国际社会组织化的格局,以及在国际关系中推广契约的实践。国际社会契约的观念有助于认清国家主权的实质、解读无政府背景下国际秩序的方向以及国际组织的人格基础;培养和发展国际社会契约的思维能够更有效地塑造主权国家的行为模式、促进国家生存方式从实力到身份的转化,奠定经由国际法治实现世界和谐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法治研究》2006,(1):66-66
中国一直在试图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建设就必须要有建设者,法治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就是法律专业人士,如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法学研究人员。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法学研究人员外,其他几类法治社会建设者数量却少而又少。有学者统计,沿海一些地区法院的法官,几乎每天必须审结两个案件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对于“定分止争”的法律来说,每个案件都需要律师、法官(刑事案件还需要检察官)的仔细工作,才能大致上还原出事实真相,各方还得就量刑程度进行法庭辩论,法官方能结案。  相似文献   

17.
徐焕茹 《法制与社会》2010,(33):166-168
契约精神是指反映契约本质属性、指导契约签订、履行的根本准则,包括主体平等、自由、公平及诚实信用等。本文指出契约承载着法治的核心价值,弘扬契约精神,有助于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和保障作用。建设法治政府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法治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法治政府依法规范自己的权力,各级政府都要对自己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负责,打造负责任的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完善立法,调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是法治政府的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许娟 《政法论丛》2012,(2):12-22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要素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理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要素更加符合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为创新社会管理创造现实条件。先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提创新社会管理,在逻辑上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阮全民 《法制与经济》2008,(16):56-56,58
律师制度的建设,在法治建设中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律师制度的完善要紧紧围绕法治建设来进行,对法治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