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淮法治》2009,(18):6-8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精彩论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对国家富强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把国家富强之希望寄托于少年。所以我们要塑造的是有思想、有责任心、有坚强意志、有健康体魄、有崇高理想的青少年。那么这样的青少年从何而来呢?源自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成长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心理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发生频率趋高。21世纪是国家科技、知识、创造力的比拼,是技术、人才的比拼。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学生是一国之未来,是一国崛起之实力储备。如何让其安全,乐观地成才,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亟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记得梁启超先生在一个世纪前曾饱含深情地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哲人的话语跨越时空,至今仍激荡在我的耳边,“宪政中国”在用法上就是对“少年中国”的一种借鉴。组织“宪政中国”丛书,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想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这样一种感觉,在“…  相似文献   

4.
钟蕾  马验 《中国审判》2014,(6):45-45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在"中央集权/地方自治"的框架下,强调了地方自治的价值与功能。在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针对"各省独立之事实",在"单一制/联邦制"的框架下,论述了建立单一制国家的必要性。梁启超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认同,是中西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其西方渊源,主要是经日本人转手的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其东方渊源,主要是古代中国的法家思想。梁启超希望借助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列国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体现了一个中国式"反联邦党人"对于国家结构以及国家建构的想象与期待。  相似文献   

6.
张媛 《法制与社会》2013,(3):261-262
从1984年在上海市长宁区建立第一个少年法庭开始我国少年司法制度逐步形成,迄今对少年司法的探索已有27年的历程,回顾这期间对少年司法制度的探索,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和进步,然而,与欧美等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现状相比,我们还是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少年法院创设的问题,作为少年司法体系核心的少年法院在我国尚未独立建制,本文试从构建我国少年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探究建立适合我国本土化土壤的少年法院的紧迫性与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7.
日益增长的青少年犯罪率无疑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阻碍。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富则国家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界提出了各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主要有司法预防、学校预防、家庭预防和社区预防等。本文将从学校德育的角度谈一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家亲权理论是英美法系国家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论根基,它强调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积极保护责任,要求超越报应主义观念,遵循"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来处理少年罪错行为。国家亲权理论对于克服刑事古典学派的弊端,推动少年司法制度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国家亲权理论在少年司法中的应用容易产生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落差,如何缩小这种落差是英美国家少年司法改革的重要特征。中国的少年司法政策与国家亲权理论存在一定的类同之处,在今后的少年司法改革中应当注意吸收国家亲权理论与英美国家少年司法整合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9.
契约自由是近代私法走向进步的标志,而社会契约则是契约自由变迁发展的产物。两者关系体现了"能动的自然"到"被动的自然"的过程,同时也为国家干预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打开了契约自由与经济法强制性规范的关系之门。  相似文献   

10.
杨士林 《法学论坛》2008,23(3):95-101
表达自由是近代宪法确认和保障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在宪法整个人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表达自由作为精神自由,其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考察其理由,无非是言论出版等表达自由属于极其重要的自由,不仅社会稳定、民族富强均由个人自由表达、集思广益形成,而且人类文化进步和繁荣昌盛也多是人们相互交流信患和知识的结果.在我国宪政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表达自由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引渡条约     
《法律与生活》2013,(16):49
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有权请求引渡的国家是:(1)罪犯本人所属国;(2)犯罪行为发生地所在国;(3)受害国。引渡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自由决定的事。按国际法规定,国家并无引渡罪犯的义务。但如果国家间有条约规定,应履行条约义务。如无条约规定,是否向他国引渡,则完全由被请求国自行决定。如果发生几个国家同  相似文献   

12.
刘灿华 《时代法学》2011,9(6):101-111
德、日两国少年司法制度产生及改革的历史变迁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法律后果的一元制或二元制、运行机制的双轨制或单轨制以及少年司法的扩张路径等三个方面,两个国家少年司法制度的变迁历史,均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作为中国的"精神之父",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尤其是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在深刻的批判了传统文化陋习的同时把兴女学与国家的富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并且倡导创办女子学堂,提出男女平等、女子也是人才等先进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房旭  郭东阳 《华中电力》2024,(2):162-176
专属经济区航行自由适当顾及义务对平衡沿海国和其他国家海洋权利、实现海洋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适当顾及义务的内涵模糊,其基本要求和履行形式并不明确。实践中,沿海国基于污染防控对航行自由的限制程度不同,其他国家在沿海国专属经济区实施军事活动是否违反适当顾及义务存在争议,不同国家对适当顾及义务履行形式的规定也不一致。适当顾及义务的理论共识和实践规律表明,遵守国际法和沿海国法律、不得危害沿海国和平与安全、尊重沿海国为行使专属经济区权利而采取的管理措施是专属经济区航行自由适当顾及义务的基本要求。专属经济区航行自由适当顾及义务的履行可细化为分析航行涉及的沿海国权益、判断航行是否影响沿海国权益、事先与沿海国沟通协商、采取必要的合理措施避免侵害沿海国合法权益等步骤。  相似文献   

15.
卿红 《行政与法》2014,(10):22-25
国家富强之梦想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要用法治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善德价值内涵.当今中国的富强离不开法治的同步发展,法治强则中国强,法治废则中国危,法治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然选择.换言之,强国梦必须植根于“法治中国”,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生活》2016,(5):9-9
为什么在古代会有限制大龄男女青年的法律规定呢?因为古代社会,国家的主要财富是人口。有了足够的人口,才有足够的劳动力,才有足够的兵源,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富强和独立。特别在南北朝时期,战火连连,死亡率畸高,人口流失也很严重,于是才有大臣建议制定强硬的法律,要求到了适婚年龄必须结婚,否则重罚,其目的就是保障国家的人口数量。而如今的社会,国家的主要财富不再是单一地依赖人口数量,而是更多的依靠科技,这才使婚姻真正地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7.
法治国有多种类型:从专制的法制国到自由法治国、国家主义法治国、社会法治国.它们同社会的关系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国家为本位,以控制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是自由社会法治国,它是以社会为本位,不只是要建设民主化、法治化的国家,更要形成法治社会;国家既服务于社会,又保障社会的自主、自治、自由.而法治社会则应当是自由的社会、公民社会.这种自由社会的终极目标也就是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权力的多元化社会化和法的社会化多元化将消减国家法对社会的绝对统治,转为国家法与社会自治规范的共治,最终使法与权力逐渐复归于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体的现有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下,海洋自由与航行自由的内涵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沿海国与非沿海国之间常因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争议和冲突。明确航行自由的边界至少应包括两项核心内容,一是要充分尊重"和平使用海洋"原则,二是在优先"顾及"沿海国国家安全利益和专属管辖权的基础上才能享有航行自由。同时,对于中国而言应从加强国内立法和对外凝聚共识两方面明确航行自由的内容,切实保障国家自由航行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跟踪司法行政、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的焦点、热点,为您提供“决策参考”。希望能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以来的立宪政治运动与富强的国家政治诉求关联密切。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制度文明的过程中,从清末时期的"维新富强观"到民国时期的"共和富强观",都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主义"的羁绊,这塑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宪法权力结构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和政治理想主义的影响,走了一条"强国家主义"的道路。及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转向政治现实主义,并在经济领域率先实现了从"强国家主义"向"弱国家主义"的转型,而这使得富强的含义及其在宪法中的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富强"成为以"物质文明"为内涵的首要"国家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