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困境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新生代”是指80后、90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中多数人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社会生活轨迹流动于城乡之间,其群体的特点决定他们不仅积极地争取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利益,也希望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从长远看,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既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社会民生问题,也是政治民主建设的重大议题。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制约,面临物质基础薄弱、参与途径不畅通等困境,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在物质基础、经济收入水平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程度,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及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制定有效、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政治参与的状况,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走向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之路。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对新生代农民工有积极引导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城市融入度较高、民主平等和开放意识更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能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党组织产生密切联系,这些都说明,在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有着广阔的发挥正能量空间。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与社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一是疏通社会诉求,保障统一战线成员政治参与的权利;二是协调经济利益,维护好统一战线成员的经济利益;三是做好信教群众工作,保障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此外,统一战线的方式是当前形势下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可资借鉴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问题、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不强问题、非制度化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等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其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问题形成原因的探析,最后从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机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社会法制环境、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研究解决对策,以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问题,提升社会民主化水平,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参与意愿,又具备了相当的政治参与能力。但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的分析发现,从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影响政治决策的程度和利益表达的实现程度三个视角来看,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成本高、效能低,并因此削弱了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这一时期,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老一代传统农民工不同的特征,同时具备了当代青年人的时代特点。这一群体的思想状况如何,以及怎样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必须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的认识,明确其思想问题的成因,积极寻找解决对策,从而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对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素质、提高组织化程度,才能加强和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才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统一战线是新的历史时期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谐的重要法宝,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统一战线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我们通过发挥统一战线的同心、民主、包容和和谐共赢的核心理念,协调好各利益群体关系、理顺各基层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文章通过阐述统一战线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战略意义,详细分析统一战线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方面的优势作用,从国内和国际两层面分析统一战线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时面临的挑战,赋予统一战线在今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更高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加剧,新的社会阶层参政热情高涨,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在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中寻求平衡点。而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有独到作用,它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是新的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统一战线,其目的就是增强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服务的功能。本文就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挥统一战线政治整合功能,在规范有序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民主价值观及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总之,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12.
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需要合理的政策做前提条件,因为政策在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抑制盲目流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各种不平等政策,对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造成严重制约。因此,要突破现有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通过改革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和土地政策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干得爽”、“留得住”、“活得好”。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统一战线,其目的就是增强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服务的功能。本文探讨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挥统一战线政治整合功能,在规范有序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民主价值观及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问题。总之,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一直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可以从提高就业能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方面考虑。政治参与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与统一战线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两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存在互动作用。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表达机制、社会各阶层利益协调机制和社区突发事件预防处理机制是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农民工内部代际更替的产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大军的主体。与第一代农民工一样,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以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推进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从主观能力提升、渠道拓展、制度化和组织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平等协调融洽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内蕴和基础。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和主体,其城市融入状况直接影响到自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视角,探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及困境,进而对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出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能够为社会治理整合社会力量,提供智力支持,协调利益关系。当前,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低、社会组织行为能力弱、社会矛盾化解难度大以及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当发挥统一战线凝聚力量优势,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发挥统一战线人才智力优势,增强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优势,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发挥统一战线民主监督优势,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法宝,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具有整合力量、智力支持、示范带动、利益规范等优势。发挥好统一战线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是当前统一战线面临的重大新课题。要找准社会管理创新中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切实加强新的社会组织的统战工作,做好非公经济领域的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和创新民族宗教领域的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协调海内外同胞关系的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统一战线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益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发挥统一战线在利益协调中的作用,必须努力探索统一战线对当前的路径,统一战线在社会利益协调中的路径是全方位的、多渠道的,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才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