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传统发展模式现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在节能减排、资本驱动和经济转型等内外动力机制作用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是构建优质湾区的前提条件。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低碳湾区规划、落实以节约能源为导向的经济、交通和生活建设、增加碳汇和强化区域一体化合作等促进低碳经济与优质湾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长青 《求索》2012,(12):14-16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历经30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亦必须由过去积攒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转入低碳经济的大潮。因此,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不同类型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存在差异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要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早日布局,抢占先机,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相统一,推动我国经济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由高碳型增长向低碳化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4.
《今日上海》2011,(2):60-60
世博会留给上海的低碳财富已融入了城市新一轮转型升级的脉搏,以在建中的虹桥商务区为例,如今有楼高的限制,虹桥商务区已不走陆家嘴“高楼林立”的老路,这个上海经济转型的重点区域,正环环紧扣“低碳”元素,确定了“6+1+1”的主体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5.
区域低碳发展能力是衡量一个区域低碳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关系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效果。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结合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文章提出了区域低碳发展能力的概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德菲尔法等方法,构建了一套含有三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的区域低碳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认为进行区域低碳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低碳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有利于控制区域空气质量。文章以湖北与湖南为样本,开展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湖北和湖南提升区域低碳发展能力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三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产业同质化、发展资源不均等问题,应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三地联合发展低碳经济、注重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各地区要素资源流动等方面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产业承接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若将技术升级和空间集聚内化为产业承接各环节基本准则,则产业承接将是中部可持续发展和崛起发展的最有效内生发展战略路径。借鉴经典产业承接模式和探究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对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以及分析中部诞生新产业承接模式的基础和路径,围绕产业承接内生并融合于区域发展动力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建构了中部新型产业承接模式的基本模式: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技术承接与技术本土创新为基本准则,以区域治理转型诱导的产业集群培育与低碳产业园建设为核心,以产业承接融合于地方发展并与地方能力提升的互馈为核心动力。中部产业承接过程中,需要当地企业和资本的广泛参与,以提升创新与创业氛围,才能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承接内生为区域经济能级与竞争优势的提升,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城市群资源环境矛盾和碳排放问题,结合区域碳平衡理论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分析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低碳制度建设滞后、发展目标等。探讨了城市群非均衡低碳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培育区域"低碳极核"新引擎、构建城市群网络化合作机制、建立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基本制度以及塑造城市群低碳生态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石化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低碳转型,以技术引领低碳发展,注重低碳技术创新优化布局,加大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党建引领保障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孙云东 《今日浙江》2014,(18):38-39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慈溪"低、小、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废塑料、小熔炼、小轴承等污染大、能耗高的小工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慈溪市委、市政府对区域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低碳绿色经济,才  相似文献   

11.
梁日忠 《中国发展》2011,11(5):21-26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反映区域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合理综合,提出了"支持-投入-响应-产出"模式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市发展情况,分析评价了其低碳综合发展水平、碳排放脱钩弹性状况以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演化阶段,对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该文在介绍主要国家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必须立足于实际,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推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必须把目标锁定在“近”保经济增长、“远”调产业结构上,要在保证增长的同时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要依托技术支撑提高能源效率,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健全低碳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3.
蒋奇勇  孙东平 《桂海论丛》2010,26(6):101-104
低碳经济以其独特优势和巨大市场已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广西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一极,正以崭新的姿态与积极的步伐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广西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应做好战略规划,建立政策法规体系、企业监督体系、战略同盟体系、科技支持体系,发展高新低碳技术产业、低碳文化和教育事业,构建广西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傅尔基 《中国发展》2011,11(5):68-76
该文认为,"十二五"时期到2020年上海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化国际大都市,是上海顺应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潮流、化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矛盾、担当全国可持续发展排头兵的重大战略抉择并提出,上海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化国际大都市需创新性转型:要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能源为重点、以低碳环境为条件、以低碳产业为基础、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城(园)区为依托、以低碳社会为保障、以低碳行政为配套,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发展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与高利用、高清洁和高效益。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能脱离当今世界文明形态演进这个大背景,仅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目标是不够的。中国的基本国情、国际环境、国内外的发展态势,都说明在工业文明框架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应对挑战,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应当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目标。为此,要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初级阶段,并在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尽早开始“消费转型”等方面形成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目标相配套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欣 《中国发展》2010,10(6):9-1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十分必要和紧迫,但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技术水平落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严峻挑战。该文在详细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未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的复杂生态条件下,囿于行政区划基础上的封闭治理模式——行政区行政已难以通过自身调适有效解决日益"外溢化"和"区域化"的区域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传统行政区行政模式必须向区域公共管理模式转变。这种后发外生型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必然涉及政治系统调整和改变。政治系统内部的认知差异、利益差异及相互妥协是区域公共管理模式实施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增长速度第三位和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已经走上了一条赶超型的可持续工业化发展道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庆因为多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严重的浪费与枯竭,所以如何在国际大背景下寻找资源环境和能源安全相协调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型就成为了重庆,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该文在对低碳经济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其低碳城市构建的经济基础,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框架,以期为重庆低碳经济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生态支撑力和民生保障力为依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主轴,以投资驱动力、区际联动力、消费拉动力和文化资本力为动力的动态反馈调整系统,呈现出“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和特色中国三大图景。因此,前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20年“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鉴于城市化给生态用地带来的威胁,该文兼顾“低碳”和“生态”,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碳汇能力,阐述了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用地的现状和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基于低碳的生态用地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