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与交流》2006,(4):F0002-F0002
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为发展现代农村社区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农村社区的基础和前提,农村社区建设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目标和归宿。发展现代农村社区应从建设中心村、规划功能区和构建价值共同体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宋涛 《桂海论丛》2008,24(6):20-23
民族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经历了以政治平等为特征的发展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全面协调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雒树刚 《党建研究》2012,(12):66-69,82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和发展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斌 《前沿》2003,(9):184-186
大力加强和发展社区文化建设 ,是我区构建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和建立文化大区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入手 ,论述了加强和发展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阐明了加强和发展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左杨 《青年论坛》2010,(6):42-44
网络的发展给共青团的发展提供了广度和深度,更拓展了发展平台,但是网络的负面效应也给共青团凝聚力建设带来了挑战和风险。SWOT分析法提供的ST、WO、WT、SO战略为网络视域下凝聚力建设提出对策,发挥网络凝聚力建设平台优势,利用网络特点加深凝聚力教育。拓展网络凝聚力建设平台,减少不良信息对高校青年的侵蚀。利用网络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用先进的思想吸引广大青年加入。完善网络凝聚力建设工作机制,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杨增武 《前进》2015,(1):48-50
<正>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强调了法治山西建设、"六权治本"、改革开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山西实现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六大发展"等重点。省直机关党建工作要贯彻中央"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总要求,不断加强省直机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大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廉洁型机关、服务型  相似文献   

8.
在深化改革开放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江泽民在发展内涵、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深入研究两代领导人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冲  贾利 《前沿》2005,(1):57-58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但是 ,由于我们对小城镇建设存在误区 ,导致许多地方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结果在小城镇建设中出现了的盲目性、攀比性。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民导刊》2012,(1):244-245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兴之区、拓展之区,荣昌县昌州街道围绕"跨越发展,提速升位"的总体目标,努力将街道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典范、改革开放的典范、和谐发展的典范、党建工作的典范"。2011年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取得了长足进步,谱写了树立典范,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昌州街道把城市拓展和城镇建设纳入了  相似文献   

11.
李莉 《中国发展》2009,9(1):59-64
该文从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始,系统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乡村旅游者需求发展、乡村文化继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强调了将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融于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必要性。并以福州后浦村为例,针对其现状提出挖掘该村旅游文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村资源的关系,在权利与责任上出现了社会性别再分配,农村妇女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和劳动分工结构的变化,为农村妇女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她们的独立和自我意识,有利于农村妇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村镇水环境治理研究现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王学江  陈玲 《中国发展》2008,8(2):15-18
随着中国广大村镇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针对村镇水环境治理自身的特点,该文对村镇水环境现状、特点、处理原则及适用于村镇实际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再生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周平 《桂海论丛》2006,22(4):61-63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推出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梁润冰 《中国发展》2007,7(1):71-7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制度边界、制度机制、治理结构和制度文化等要素的不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能发挥其制度效应,实现制度效益最大化。要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应结合中国农村发展实际,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保障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乡村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必然选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进一步深化了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推动了乡村政治的发展 ,为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实现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是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对于浸润在徽州文化中的徽州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立足现实,寻求徽州文化中的切入点和融会点,并对此进行创新,使其成为我们德性养成的良好文化生态氛围,为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传统和地域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加强中日韩交流 促进乡村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发展,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该文介绍中国在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发展与面临的重大问题,作者对日本和韩国在促进乡村发展方面的经验的思考。重点强调农业与乡村建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建设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乡村发展要保护环境、保护传统文化;要创建大学生到乡村工作的机制;中国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有必要加强与日、韩两国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魏丽华 《中国发展》2007,7(1):80-8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尤其应把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文章以县域民营经济运作成功的典范为支撑,以其推而广之所具有的普遍借鉴意义为依据,进行了详实的论证。鉴于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但从各地的实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不足;二是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四是民生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五是缺乏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矫正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坚持舆论先导,进一步凝聚新农村建设的共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三是坚持各方参与,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四是坚持全面进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