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罗甸县大关村是大石山区的一个由极贫到率先脱贫的范例。大关人奋斗精神所创造的业绩,充分显示了开发贫困地区精神资源的特殊重要性。江泽民同志1991年12月在贵州视察工作接见大关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时指出:“如果全国类似的地方都像你们这样干,吃饭就不成问题了。”李鹏同志  相似文献   

2.
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在遵义接见罗甸县大关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时亲切地说,像大关这样搞20年,我们国家吃饭就没有问题了。位于麻山腹地,海拔900多米的大关村,境内乱石林立,耕地破碎,水源奇缺。全村12个村民组、250多户人家散居于100多个山湾湾里,可以说生态环境相当恶劣。然而,1984年以来,大关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不等不靠,因地制宜,苦干实干,探索出一条艰苦创业的道路。大关村的壮举在罗甸、在麻山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震,被人们誉之为“大关精神”。从1984年大关村大规模的劈石造田至今,已…  相似文献   

3.
“大关精神”,是指大关人的精神。罗甸县大关村位于麻山腹地,是一个没有溪流、没有水田、没有平土、生态环境相当恶劣的地方。1984年以来,大关村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不愿在贫困中苦熬,奋起向贫困宣战。他们十多年如一日,硬是靠自己的双手,造出了一块块良田。到去年止,这个村已经实现人均0.8亩基本农田,人均粮食超过800斤。省委书记刘方仁在全省扶贫工作会上号召全省学习大关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精神。扶贫攻坚需要“大关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大关精神     
贵州省罗甸县麻山腹地的大关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是一个被认为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区域。1984年以前,全村人均年口粮仅130公斤,年纯收入人均不到50元。大关人没有向困难低头,在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奋起向贫困宣战,12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劈石造田,在乱石磷峋的石旮旯中建成高标准稻田918亩,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8亩,其中80%是旱涝保收田,从而基本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很好地总结大关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关的成功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培育和塑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并用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为我省的改革开放与扶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大关精神”的理性分析与概括,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的认识。 “大关精神”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基础 大关村位于麻山腹地,地处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上,境内乱石林立,水源奇缺、耕地破碎。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大关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也不具备。1984年以前,大关村人均口粮仅13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不到50元。1984年以来,大关村群众在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发扬当代新愚公精神,奋起向贫困宣战,同恶劣的生态环境抗争,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终于改变了那里的生态环境,使长期以来吃粮靠返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1,(19):8-9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是王若飞同志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是80年前,邓恩铭在就义前夕,从容写下的千古诗篇。八十年代,罗甸县大关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大关精神,历经十余个寒暑,在乱石丛中劈石造田,带领群众脱贫。  相似文献   

7.
去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省上下、各行各业,厂泛开展学大关活动。几个月来,大关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正成为鼓舞我省吕族人民特别是极贫乡河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巨大精神力量。一个学大夫精神,向贫困冒战的热潮,正在贵州高原掀起。大关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是人定胜天的当代新愚公精神。大关村境内岩石遍地,水源奇缺,耕地破碎,但大关村人敢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硬是凭自己的双手劈石造田,改变了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大关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大关村的基础极差,基本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春伊始,大关村苦干12年、劈石造田挖穷根的事迹,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向大关学习的决定,各行各业掀起了学大关的热潮。全省学大关,大关怎么办?伴着遍地菜花香,记者来到位于罗甸县崇山峻岭中的大关村。此时的大关村,由于名声在外,各地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甩开热闹处,记者打算清静地看个究竟。沿着村公路走上一个小坡,记者发现右边一个山旮旯里,有位老人正挥舞大锤,劈石造田。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此翁高龄60整!他叫王明学,有两个儿子SM个已成家,一个在身边。这天,儿子上山种包谷去了…  相似文献   

9.
正1978年安顺关岭顶云公社率先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农村改革,与安徽凤阳小岗村一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1984年1.罗甸县大关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带领村民劈石造田,孕育了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2.川滇黔桂渝省市负责人聚首贵阳,创建四省五方经济协调会。1987年1.湄潭县获批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首创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2.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功研制歼  相似文献   

10.
魏明禄 《当代贵州》2014,(12):54-54
正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一个充满坚强意志、写着奋斗历史的地方。在那个吃不饱、穿不好的年代里,近千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劈石抠土、夯地造田,艰苦奋斗12年,再现了"愚公移山"的神话,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1 994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息烽县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我带着脱贫摘帽的艰巨任务,去那里寻找答案。面对一幅幅战天斗地的画面、一片片顽石垒起的良田,内心深受震  相似文献   

11.
从县城去大关,在先通往乡里的岔路口,记者看到的路牌上写着"大关"两个字.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创造了大关精神的一个山村--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 大关村有12个村民组、234户人家,分布在138个山湾湾里,走遍全村每户人家至少得半个月.以前的大关,几乎找不到一块超过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饮水需翻过两座山到两公里以外的一眼泉里去挑.  相似文献   

12.
正上世纪80年代,敢闯敢拼的大关人,"劈千年石抠万年土造千亩田",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大关精神"。改革创新不停止,近年来,罗甸县立足县情实际,继续向荒山要效益,做大做强山地特色农业,绘制出一幅连绵起伏的大农业图景。尽管已经入秋,但山中树木依然葱茏。在大关村的"天然氧吧"里,各种针叶树、阔叶树、翠竹、碧草在喀斯特山岩上疯狂生长,蔬果基地瓜果飘香。大关村位于罗甸县云干乡,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山区。上世纪80年代,大关村1270亩旱地分布在180多  相似文献   

13.
正在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在薪火相传的"大关精神"激励指引下,新一代大关人正在同步全面小康征程上阔步前行。麻山,滇黔桂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石漠化山区,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长期以来,被视为贫困的代名词。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原属云干乡,2014年云干乡撤乡并镇归龙坪镇所辖),位于麻山腹地。上世纪80年代,大关村1270亩旱地分布在180多个山垭、窝凼和陡峭的石旮旯里,90%的山坡高于25度,  相似文献   

14.
3月20日,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王三运、市长刘长贵等领导同志带领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及各区、县、市的主要负责人,继19日参观、考察罗甸县大关村之后,在贵阳市鸟当区野鸭乡下麦村召开全市“远学大关、近学下麦,艰苦创业、狠抓落实”现场会。下麦村是乌当区野鸭乡最边远的一个村,现有452户,耕地1966亩。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355元,人均纯收入2300元,在全乡15个村中属中等水平。下麦村人小富不安,仍不断谋求发展,大关村的事迹传到下麦村后,下麦村人决心以大关精神鞭策自己。从去年12月27日坡改梯动工,每天都有二三百人上工地。…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罗甸县大关村人苦干12年挖掉穷根的奋斗史,就是大关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土,变苦熬为苦干所创造的奇迹。 一、解放思想是大关创造奇迹的必然结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的重要基石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举这一理沦的旗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理论的历史的起点、逻辑的起点和哲学方法论基础,是其灵魂和精髓。从这一理论的社会作用看,它不是束之高阁的经院理论,而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行动指  相似文献   

16.
读者评刊     
选好“村官”不是小事读罢《再闯“大关”建新村》和《张仕湘:助民为乐尽平生》两篇文章后,感受颇深,两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由此可以看出,村级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十分重要。可以说,大关村没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何元亮,就不可能改变那么快,没有村支部书记张仕湘的无私奉献,飞轮村也不会改变那么快!当前,全国上  相似文献   

17.
正"劈石抠土也要造出水田。"1983年底,罗甸县大关村发生了一件大事——何元亮、李必兴、李必先3人决定在村里劈石造田!那时,全村找不到一块超过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再往前的1980年,全村人均粮食持有量仅130斤,人均纯收入45元。大关人望着山连着山,仿佛只看到了苦海无边。凭着愚公劲,这群人干了啥?  相似文献   

18.
正建州60年来,黔南大地党旗飘扬,党徽闪耀;在奔向"幸福黔南"的路上,一批批党员前仆后继,壮怀如歌。在罗甸县大关村,村支书何元亮带领村支"两委"和全村男女老少锤敲锄挖,用13年时间决战喀斯特贫困,在石旮旯里开发出1000多亩保灌农田。在罗甸县麻怀村,邓迎香带领村民点蜡烛、抡铁锤,用12年时间凿通一条216米的人工隧道,让世代被大山阻隔的村子通路通电。在长顺县敦操乡,一批乡干部每周身背背篼义务出行,  相似文献   

19.
大关村属罗甸县云干乡,坐落在麻山腹地怪石林立的重重石山之中,缺水缺土,属石漠化很严重的喀斯特山区.被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全村260多户、10OO多人口,散居在60多条山沟里。12年以前,全村仅有零星分散的48亩薄田、1081亩老干地也分散在180多个陡峭的石旮旯里。人们长年在一条条石缝里撒上几粒包谷种籽,辛苦一年,只够半年糊口,人均吃粮仅13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50元。1984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召集党员开会:既然我们守着这片土地,就不能陪着乡亲们守这份苦。苦熬不如若干!劈石抠上也要砌出梯田。不信干…  相似文献   

20.
大关纪行     
大关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吸引着关心农村的人们。省委讲师团的教职员工在团领导带领下,清晨带上干粮乘上面包车,南出贵阳向大关驶去。 车到惠水县,看见一碧万顷的稻田、宽阔蜿蜒的河水,大家赞叹不已:没想到这边还有这么大的田坝!好象江南的鱼米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