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影响深远.它首创中国民主,提出主权在民,启蒙了民众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倡导法治精神,彻底改革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开辟了治国的新模式;扩大政治参与,使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政治参与主体多样化,政治参与范围明显扩大,并开辟了政党政治的新时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法治等新思想、新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闸门.  相似文献   

2.
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和拓宽政协制度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未必都带有政治问题。政治参与背后的动力是利益。我国公民在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同时,政治参与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通过疏通与拓宽政协制度渠道,建立“非委员”的民众提议机制和民众诉说机制。可以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3.
人民信访制度作为民众表达诉求、进行政治参与和寻求权利救济的一种特殊手段,在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具有预防民众怨气淤积爆发,弥补政府间信息沟通失灵,限制公共权力滥用,提升政治合法性,满足民众社会参与需求的功能,对于实现和维护现代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民众民主意识的空前高涨,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公民政治参与新的重要形式,并对提升政治参与水平和促进民主化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索网络政治参与的机理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行政立法听证的民主价值及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政治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民意政治,民众的参与程度是衡量一国民主发展的尺度。作为民众参与途径的听证制度为人民主权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方式。在行政立法过程中赋予公民听证权,一方面民众可以在表达民意过程中“伸民权”,另一方面民众可在高质量的行政立法中获“获民利”。行政立法听证权的彻底实现需要一整套的制度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刍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政治参与在促进民众政治参与的同时,也可能危害政治体系的运行,危及执政安全,给现代国家和政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彼特拉克阐发了一种君主与民众结盟、根据民众需要建立政府职责的思想,这对形成人文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对以政府和民众为核心的近代政治理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彼特拉克提出公民参与政治、政府的职责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和保障人民的生活,并要致力于营建和谐的文明环境,这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政治心理与非传统政治参与的理论联系,实证差序化政治信任结构与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结果表明:"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不仅显著影响居民对周边群体性事件的感知及参与水平,还调节居民参与周边群体性事件的抗争行为,表现在家庭支出压力越大的群体更倾向于采取"越级维权"的抗争策略。数据揭示:一方面,民众对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为政治统治的合法化提供了民主基础;另一方面,民众寄希望于中央政府维护自己合法利益与现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行政管理原则相违背。  相似文献   

9.
消除政治冷漠 促进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冷漠是民主制度的大敌 ,政治参与则是民主制度建设的必要前提。目前 ,社会上蔓延的政治冷漠情绪不但是对个人政治权益的疏忽 ,也是我们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损失。因此 ,在当代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 ,消除政治冷漠 ,促进民众政治参与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均开展了大规模的选举运动。分析其政治功能,在民众方面,它促进了根据地民众的政治动员,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培养了公民的民主观念,加强了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监督;在共产党自身方面,选举运动使中共宣扬的民主理念和民主价值得到落实,它是根据地政权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且对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政治冷漠是民众消极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现象,它有违现代民主政治的自由理念,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因此,基于伊斯顿政治系统论的分析框架,建立我国县域政治系统的的政策输入——输出模型从而对我国县域政治系统决策过程做出剖析,进而探寻公民政治冷漠的制度成因,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政治参与使普通民众有了更为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决策的正面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网络已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网络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政治生活联系到一起,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网络民主的发展,为扩大统一战线的政治参与、促进统一战线的民意整合和增强统一战线的民主监督,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基于CGSS2015的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青年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上网频率均显著降低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为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行为与意识,应全面推进互联网建设,减少互联网中负面信息的影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信任水平,使互联网成为民众与政府有效沟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各类风险性问题不断增多,在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只有树立敏锐的风险意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民众的有序参政意识培育,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完善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各项法律制度,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广泛有力的社会资源,才能使公民政治参与真正走向有序化。  相似文献   

16.
构成一个现代社会需要三个要素:公民、政党和公共权的关系,就会发现:选举的确是和民主政治紧密相连的,它是利。所谓政党政治,简单说,就是公民、政党和公共权利三民主政治的一个基础,是一个基本的表现形式。那么,何为民者之间的关系。那政党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主?民主就是老百姓当家作主,但不是说人人都去当家做主。呢?政党是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工具,它一头连着国家政权,民主更多的不是老百姓直接去行使权力,而是把自己的权力委一头连着民众。民众的政治参与、对政府的控制、对政府的托给代表,再由这些代表来行使权力。政党就…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维度下的中国网络政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3.16亿人,网络政治参与的时代到来。公民社会需要民众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中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尚未深入进行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政治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可能。"互动性"是网络政治的特质,具有社会学理论基础。中国网络政治路径的建构,将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未来形成提供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投票与民主     
作为主体的民众之所以投票,是为了实现"政治参与",并且这种政治参与并不限于投票行为.以投票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某个地区的政治制度是否符合民主理念,不仅忽略了言论自由、个人利益等民主的必须内容,而且因为缺乏对其他民主内容的重视,造成对投票这一方式的迷信,甚至是对公民投票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提高公民的组织化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因此,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又能增强民众的公民意识,使其自主和理性地参与政治,还可以通过关注弱势群体、监督权力的运行,直接或间接激活公民无序政治参与行为。因此,要正确认识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拓宽政治参与的范围;实现非政府组织的均衡发展,重点培育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增强非政府组织的利益表达能力,提升其公信力;赋予草根组织合法身份,引导它们有序地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前半期,私立中学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加之中国知识分子"经纬世事"的传统,私立中学师生不断地参与到政治运动中,在拒美运动、五四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等事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起着唤醒民众、培养革命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