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任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那么,引起东亚国家间信任生成与流失的逻辑是什么?文章试图从国家本体性安全与维护国家本体性安全的国际秩序这两个变量的互动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东亚国际秩序、国家本体性安全与国家间信任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即在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本体性安全的国际秩序中,国家间的信任水平较高;而在无法有效维护国家本体性安全的国际秩序中,国家间的信任水平较低。依据这一逻辑,文章在考察了这两个变量在东亚国际秩序演化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后,重点关注后冷战时期东亚国家间信任的变动,并指出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一方面提供了维护各国本体性安全的保障,引起东亚国家间信任的生成,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东亚国家的本体性安全需求,引起东亚国家间信任的流失。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变化显而易见,但如何界定当今的东亚地区秩序却一直存有争论。本文试图从地区秩序的界定和分类入手,结合冷战后有关东亚地区秩序的争论,分析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以辨析和把握东亚地区秩序的发展方向。作者发现,冷战后有关东亚秩序的争论说明,东亚地区尚未形成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安排,但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已愈发明确,即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地区秩序演变趋势是,美国依托其东亚同盟体系与经济崛起的中国协调,共同塑造地区规则,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其具体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发挥作用;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中国自我克制缓解地区安全问题。决定东亚地区秩序未来的关键是既有的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要巩固、深化地区协调共治秩序,需要美国及其东亚同盟体系对中国的自我克制政策做出善意的战略回应。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东亚秩序的独特之处在于,东亚大陆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彼此割裂、尖锐对立,是一种典型的"陆海分离型"秩序架构。在政治上,中国主导的东亚大陆地区与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意识形态上相互对立,外交上互不承认;经济上,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经济禁运和贸易封锁,中国与东亚沿海国家的传统经济联系也几乎割裂;安全上,美国在东亚沿海地区建立起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对新中国进行军事包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战略和解、90年代冷战结束以及21世纪以来的东亚权力转移,这一"陆海分离型"秩序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政治和解、经济融合的积极势头。不过,在安全领域依然存在瓶颈,无论是在中美之间,还是在中国与部分沿海国家之间,都存在相当程度的安全困境。东亚秩序能否突破安全瓶颈,最终实现陆海秩序的融合,将不仅取决于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建设,也取决于东亚国家内部能否克服安全上的互信赤字。  相似文献   

4.
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银 《当代亚太》2012,(5):4-32,157
文章对中国崛起背景下东亚格局的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在性质上改变了东亚格局的面貌,在东亚地区形成了经济中心与安全中心相互分离的二元格局,该格局的形成是中国的经济崛起、美国的"接触加遏制"的对华政策以及众多东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两面下注的政策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格局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东亚国家两面下注的政策。二元格局的存在,对东亚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地区内大国和重要行为体更多地把地区制度作为战略性工具来使用,使地区制度安排成为服务于权力竞争的手段。总体来说,东亚二元格局会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持续,我们需要在这一前提下,探索东亚秩序的稳定持续与有效运作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东亚秩序的稳定和效率,需要中美探索共处之道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亚国际关系舞台上曾相继出现了两种地区秩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和以"大东亚共荣圈"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新秩序".对它们进行回溯、比较,对今天构建和平与友好的东亚新秩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正>本期的第一组话题围绕东亚地区,从宏观到微观展开。刘宏从跨国网络与全球治理的角度,重塑了东亚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图景。文章揭示了网络化国家的特质如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如何通过协商机制影响东亚国家的内外事务。这篇文章以独特的方法论视角,弥补了传统的民族国家框架的缺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和预测东亚政治经济发展的新的分析工具。韩爱勇从安全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作者认为,既有的安全机制并不能有效缓解地区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东北亚  相似文献   

9.
观念认同对地区秩序建构有着重要意义。观念认同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进而改变或影响行为体的行为,在地区秩序建构中起到了"路线图"和"粘合剂"的作用。地区行为体之间的观念认同决定了它们互动的形式和态度,界定了地区秩序的自我属性,框定了战后地区秩序的建构原则,因而成为建构地区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首倡的新安全观与东盟主张的地区规范产生了积极互动,推动东亚观念结构由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演进。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当代亚太》2011,(1):1
近年来,学界对东亚秩序的研究兴趣迅速上升,因为它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东亚往何处去"的问题。孙学峰和黄宇兴的论文对东亚秩序的变迁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决定东亚秩序未来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秩序的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  相似文献   

11.
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首先概述研究东亚秩序建构的战略意义,认为地区秩序建构是超越现有的经济合作范畴同时又能容纳各种因素、建立战略框架的命题。其次,剖析秩序建构的基本逻辑,指出共同利益汇聚及其制度化是秩序建构惟一可行的战略路径。再次,概述东亚秩序的历史遗产,剖析东亚秩序建构的当前动力,认为东亚秩序建构尚处于弱势,需要新的整合发动机。最后,展望东亚秩序的未来前景,尝试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东亚战略新框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目标,应当是融入东亚,使中国成为东亚的中国,而不是让东亚成为中国的东亚,这样才能保证和平发展道路的实现.中国必须树立新的地区秩序现和地区价值观,才能培育东亚认同,真正实现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提出一个分析理解传统东亚秩序的礼治框架。通过对各个相关学科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文章将"礼"的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中,并指出,传统东亚秩序礼治的统合性原则规范是所谓"天下礼"。通过中央国家的推行,天下礼得以普遍实施,传统东亚秩序因此得以有序运转、平稳发展。礼治的理想状态是"礼秩",作者将其抽象为"4Li稳定模型",该模型展示了理(天下礼的基本原则)、力(权力资源运用的礼仪逻辑)和利(礼仪化的国际制度)如何在礼治框架下实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潘悦 《当代亚太》2006,(6):37-44
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动国内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启动现代经济增长和创造发展奇迹的本质所在。但是,这条道路也面临诸多制约,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新一波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既给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带来了持续增长的机遇和空间,也使得原有的问题与矛盾凸显。本文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探讨东亚在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顾少华 《当代韩国》2014,(4):108-117
东亚人之间在"已知"与"欲知"相互作用下建构的认知与记忆矛盾重重,而朝鲜半岛的分段体制更是东亚范围内一大隐忧。韩国著名学者白永瑞巧妙地将"东亚"置于知识论的论述场域,提出极具创见的"作为知性实验的东亚"和"双重周边的视角",试图探寻去中心的东亚秩序及东亚脉络里的和平。这种新的思想视角和维度对当下审视东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区研究层次的两个变量,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地区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的自愿选择与共识,这种运行方式维护了地区所有成员的利益,从本质上保证了地区秩序的有效性、合法性和持久性。从地区发展的实践来看,构建地区秩序的模式主要有外源强制型、内源强制型、外源合作型和内源合作型四种。地区主义的发展改变了地区各政治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价值观念与地区认同、地区制度以及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影响等因素促使地区秩序逐步从外源强制型向内源合作型演进。  相似文献   

17.
宋国友 《当代亚太》2007,28(11):34-40
美国在东亚的FTA战略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本文认为,美国的东亚FTA战略背后有着深层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意图.为实现其战略意图,美国的东亚FTA战略表现出三管齐下的特色.其东亚FTA战略不仅会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会外溢至政治和安全层面,深刻塑造东亚的地区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8.
东亚经济一体化:国外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一种介于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新地区主义思潮,对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引起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兴趣。综合分析国外学者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国外学者主要从一体化的动因、推进模式、发展前景和大国关系等四个视角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探讨,这对我国理论界进一步研究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有一定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崛起及其引发的地缘政治效应使得东亚成为欧美对外政策及双边战略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地区。双方在该地区的战略互动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2008年以来,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以及欧盟加大介入亚洲事务的背景下,欧美在东亚的互动与协调明显有所加强。随着中国与东亚崛起给西方构成的挑战日益明显,欧美在东亚的互动可能更加重要和迫切。然而,欧美在亚洲战略上的分歧以及欧盟深度介入亚洲事务的能力不足等因素也将继续对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构成制约。欧美在东亚的战略互动,不仅对冷战后大西洋关系的重建意义重大,而且也将对中美欧关系的发展和21世纪东亚格局与地区秩序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转型,中朝日近代新型的国家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传统的宗藩体系土崩瓦解。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与传统华夷秩序的瓦解为切入点,探讨甲午战争后东亚传统邻邦中朝日三国新型近代国家关系建立始末及其对三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