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丽  姚黎明 《学理论》2014,(4):122-123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消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后工业时代资本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通过大众传媒打造符号,对人进行"无意识的诱劝",使消费者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满足感和物的抽象价值,消费发展为消费主体对消费品符号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对消费社会的一项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骏 《理论导刊》2003,(5):33-36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消费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并成为诠释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事实。历史的变迁引发语义的转化,消费因此跃升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主题,“消费社会”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在普遍性和持续性的大众消费模式下消费水平不断扩张的四个机制,以期对大众消费行为作一全景透视。最后,批判了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所造成的环境危机,提出了绿色革命的必要性和研究消费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简言之就是以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的社会。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人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消费社会进行了粗浅的探讨,认为相对于短缺经济时代的生产社会而言消费社会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农村人情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情消费是指农民用于人情往来的费用。人情往来模式是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通过礼尚往来,表达情感,维持社会联系,换取社会资源。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农村经济形势的向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交际圈逐渐拓宽,参加社会活动日趋增多,导致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出现。这对农民造成物质、精神双重压力,同时影响农业生产,但农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人情消费。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思想家,其理论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冲击力为世人瞩目。从其奠基之作《消费社会》的批判视角出发,认真梳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逻辑及理论内核,寻找其隐藏在批判之中的对消费社会出路的理论探究,对深入理解鲍德里亚的思想和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产品,甚至引发严重的生产过剩。为了缓解生产过剩的危机,西方发达国家把刺激消费作为重要国策,一个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逐渐形成。休闲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追求与实现,表现为人对自由时间的自由支配。然而,消费社会的休闲背离了主体自由,被异化为物化休闲和符号化休闲。面对消费社会休闲的种种异化,亟需从积极构建主体休闲意识、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加强休闲伦理道德建设等方面着手,实现消费社会休闲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阵营的理论家,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思想从另一视角对西方消费世界进行了一番新的阐释,他以批判性的言辞分析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弊端。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指向主要有:以批判性视角认知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以批判性思维揭露消费活动的虚假性、操控性和诱惑性;以批判性口吻预测消费社会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消费主义的新隐忧和新危机。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符号消费的伦理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形成于西方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机制空隙”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这种符号消费模式致使物质享受至上主义不断蔓延,功利主义思想不断渗透,产生审美泡沫,导致自我迷失的价值虚无主义倾向,对此,我们应提倡一种公平、节约、适度、理性、生态、体现主体自觉性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倡导“天人合一”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9.
杨金雪 《学理论》2008,(8):49-50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和丰富,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如何对待剩余产品就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消费文化是历史的、可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会形成不同的消费文化形态,在于消费文化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及大众传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2)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物质资料的供应超出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扩大生产"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将消费视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形成了消费主义。本文介绍了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兴起的背景,试图结合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来说明消费主义给消费本身以及处于消费社会中的人带来了异化,以及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破坏,造成了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并且试图探讨人类何以寻找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费利 《学理论》2010,(2):164-165
本文创新点在于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纳入离轨消费的范畴来研究。文章首先对离轨消费做了界定,进而指出大学生离轨消费的类型,分析了产生离轨消费的社会原因,并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科学消费。  相似文献   

12.
传统生态消费理念要求人们在消费活动中体现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引导人们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现代人对环境的道德关怀.但是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缺乏对消费主体的深度反思,实践中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批判地继承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的合理内核,构建科学生态消费理念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全球性问题。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生产和消费领域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决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介绍了国外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和作法,提出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外部的文化因素由于其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社会资本是交易的基础;效用的来源可以是声望、尊严等非货币因素。中小企业要用好社会资本,信守合作中的传统美德;在商品与服务方面以特色和优越满足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实现消费者效用和企业产品效用的最大化;综合运用社会文化、消费文化、产品文化,在他们与市场的互动中发现需求和创造需求;以文化创新在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引领倡导健康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消费理论阐述了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肯定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了消费的经济价值维度。同时马克思也高度关注消费的伦理维度,他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需求异化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人"的消费价值取向,体现了消费的人本关怀。厘清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经济价值维度和伦理价值维度的基本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科学解决消费内需不足,规导和抵制当前消费领域中呈现的消费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深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产生出一种社会问题——物欲症的流行,对中国消费现状下的物欲症进行阐释,提出了要在遵循人本主义、经济主义、生态主义三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采取调整优化消费结构、推行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等具体措施来治疗物欲症,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健康和谐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对古典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劳动异化批判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文化异化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而列斐伏尔的消费受控制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公共生活领域理论,则是这个转向中的最重要代表.研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对于全面认识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消费社会"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阶段性特征之一,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性再生产所处的主要社会背景。因此,笔者先后考察了"消费社会"中作为消费者和作为公民的个体行为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在逐步向"消费社会"转型和过渡的过程中,代表公共利益、具有批判反思精神的公共性再生产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而提出了"由经济人到公共人"、"由经济自主性到政治分权性"、"由经济和谐到政治和谐"等多条主线同时推进的公共性再生产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过度消费是将大规模的消费和高水平的生活视作经济体制的主要目的,视作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和个人生活的本质追求。过度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欲求或者追逐社会时尚。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政策、舆论成为过度消费的原因。过度消费改变了人们的幸福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论及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转型期衣食住行、休息娱乐、婚姻家庭及人们交往等生活领域典型化了的活动方式。其价值取向及其特点的探讨,也仅限于消费及道德层面。一、消费取向,承传整合,革故鼎新,讲求质量、品位和个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