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荫祖 《求实》2002,(3):28-30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注重文化建设 ,不仅相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要思想 ,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党建构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系统的精华———文化精神。至少包括 :“理性精神、哲学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坚持和发扬党的文化精神 ,是我们更全面、更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文化哲学基础 ,也开拓了对党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王丽 《发展论坛》2003,(9):55-5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建构现代文化格局的根本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一原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弘扬主旋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定弘扬主旋律就要在文艺创作中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  相似文献   

3.
李娟  李哲 《世纪桥》2008,(4):28-28,3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君主民本”、“三纲五常”、“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价值以及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都与民主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厘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异质性因素,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主政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构成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主体框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和谐文化模式所对应的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天人和谐,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天下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命脉。在建党百余年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融入到建党精神的内涵中去,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必然逻辑。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一系列核心理念的同时也就带上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烙印。新时代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纵向深入,让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持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王殿明  李海玲 《唯实》2012,(8):54-56
中国人的信仰特征可以概括为“和”的精神。“和”的精神就是对任何一种宗教、文化来说都是扬弃的精神。扬弃的标准是“和”。当代中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儒释道为主干,各种地方文化与国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为补充的有骨头有肉的马克思主义化的中国“和”文化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和学化。和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根本观点、远大目标、人类利益、科学性上高度一致。和学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和学化在当代中国并轨共进,是历史发展偶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奥运会是世界体育盛会,也是世界文化盛会。北京奥运会,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的特色。中办会徽形似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结”,“中国结”体现了中国人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也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协作的深刻涵义。吉祥物五福娃,把中国的金、木、水、火、土的哲学思想,与奥运五环相匹配,这是奥运精神和中国文化最精彩的结合。奥运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和谐”理念是其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基本价值取向,深深影响着今日中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借鉴,学习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所体现的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三农”问题又是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文化所特有的引导作用,作者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着笔,着重探讨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在文化哲学视野中,“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文化有机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则集中表达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些思想,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全球化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1.
刘岳 《北京党史》2023,(5):39-47
“文化”一词的本义为“以文化人”,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其内涵流变为生活样法或总和,包含物质、精神两大范畴。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孕育产生了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形象比喻,其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品生产是一种艰辛的精神劳动,是一种意识活动的复杂过程,树立精品意识,弘扬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文化精品生产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艺在现阶段的基本要求有三点,即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保证艺术上的多样与优美、着力描写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新闻和出版质量要求新闻文体写作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共有的规律、原则和要求,多出真实的、精练的、鲜活的“精品”。社会主义出版工作者,要坚持追求卓越,创造品牌,杜绝平庸,远离有害出版,所提供的各种出版物一定要是高质量的“精品”。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是指文化建设主体对待文化发展的理性思维和实践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整合的结果。新世纪新阶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做到对自身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之自觉,对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之自觉和对未来文化“建设创新”之自觉。  相似文献   

14.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让我们拥有了诸多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公务员精神的重要渊源。如“贵和”、“知耻”、“信”、“义”、“内省”、“慎独”、“先天下忧”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国公务员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王静 《实事求是》2012,(4):89-93
文化发展观是对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居于文化理论的核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紧紧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探索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本质、地位、目标以及文化建设格局,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6.
陈来 《新视野》2005,(3):62-64
从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源远流长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群体优先”等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挖掘和弘扬在历史上具有促进作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俞小和 《新视野》2023,(4):112-120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厚的文化内蕴和独特的叙事结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识,使其有别于任何一国的现代化,在文化叙事的结构中居基础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中轴,决定了它的基本面貌与内容,在叙事结构中居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特质,是解开中国发展的一把钥匙,在叙事结构犹如船体的“龙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人类的进步追求,这构成这一叙事的世界面向。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长春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面对建设新中国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的重要文化建设成果.它不仅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先进文化的政治诉求;西柏坡精神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艳 《理论与当代》2004,(9):42-42,44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开放性问题。建立具有民族性、开放性兼备的文化体系是跨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一、主动地与世界文化交融充分体现了精神生产的特点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上的开放,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在要求。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