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荀子善假于物思想的开发应用刘树林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上否定天命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要达到人定胜天的境界,其方法与途径就是他在《劝学》中提出的“善假于物”。善假于物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  相似文献   

2.
学界关于诉讼的起源、发展及其趋势研究的新进展是法理论学、法实践学近些年的事。有关诉讼界定、诉讼属性、诉讼结构、诉讼目的、诉讼证明、诉讼模式、诉讼补救等问题的研究,也在寻求自己的新起点和新角度.这无疑也是诉讼丈化繁荣的良好开端。面对几千年的中国诉讼发展史,至圣至贤们一方面发出“必也使无讼”的祁愿,另一方面却因无奈生民莫不有讼的现实不得不为我们留下诸如“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的记载。“不之尧之子而舜”之舜和“就其能断曲直…  相似文献   

3.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相似文献   

4.
说“把式”     
古人云,耍把式者各练所长,看把式者要善辨真假。因为有些把式尽管貌似精粹,却是个假把式,虽然好看,可上不了阵。以古喻今,我们团的工作也有搞假把式的问题,这里试析一二: “天桥把式,光说不练”。这是某地一些青年的评价。有些团干部工作只满足于开大会、作大报告、说大话。谈起规划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可谓远中近全矣。然而实际干起  相似文献   

5.
孟子预设天赋良知,从“人性善”的哲学命题出发,得出了个体道德修养向内用功的法门——求其放心;《大学》承接孟子,提出“三纲”、“八目”,把“求其放心”具体化,使个体道德修养具有可操作性;逮至宋明新儒学的兴起,朱陆在个体道德修养的入口处争执起来,余讼不已;阳明先生上承孟子,范围朱陆,创建“致良知”学说,指示成就“圣贤”之路,遂成儒学工夫论的集大成者;及至西学挟西力东渐,君权殁于辛亥之炮,名教焚于“五四”之炉。劫灰中现代新儒家生焉。然遍观现代新儒家诸贤,汲汲于“良知”者,甚过矣。  相似文献   

6.
名实之究,乃社会、人生之大要矣!综名核实,亦立事、成功之首端也!名,指概念、指称、声名、名义等。庄子说过,“名者实之宾也”。建安七子之一徐干也说,“名者,所以名实也。”实,指事实、实在、实体、过程、态势,内容等。古人云,“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显然,就其本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互补的混合体,它与美学是统一的。孔子讲“里仁为美”“、不激不厉”、“中和”为美;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思想是“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庄子讲“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讲“穷神知化”“、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道”,孔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总的说,就是提倡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辞海》中“德”是指道德和品行。而“得”,是指取得、获得,与失相对。古语说:“德者,得也”。“德”和“得”相通,“德”和“得”合一,是中国伦理精神结构的起点;有德才有得,是中国道德精神的精髓。孔子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其中深藏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
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养的一个重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大学》就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这种“修齐治平”之中,“修身”又是最为关键的,所谓“自天子以至庶人,  相似文献   

10.
在《伤寒论》397条文中,就有137条涉及脉诊,并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集中地论述脉诊,可见《伤寒沦》十分重视脉诊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分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的运用1,以脉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就十分注意运用脉诊来确定外感疾病的性质。如“辨脉法第一”指出:“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相似文献   

11.
1 纵横说渊源   肝病纵横说,滥觞于仲景。《伤寒论》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以五行生克来说明病理机制,前条“纵”为顺次相克,脾胃受病;后条“横”为逆次反侮,肺经受病。两条皆因肝实,故治法同为“刺期门”。历代不少医家认为“此二条非仲景之言”,并删此二条。但肝病纵横说,由于已载经典,势必不同程度地引发后世医家的思考和类比,并力求与临床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推衍和发挥。   阳黄患者,湿热蕴结,郁蒸肝胆,症见身目小便俱黄,心中懊,脘痞腹胀,肢倦乏力,口苦干涩,厌油纳少,恶心欲吐,大便或秘结,或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濡数。临床治疗:热重于湿者以茵陈蒿汤加味;湿重于热者以茵陈五苓散加减。这是从病因入手辨证分型治疗。近代已故名医岳美中参纵横说,从病位着眼,辨证精当。他说:“茵陈蒿汤,大黄栀子并用,导湿热从小便出,是中下焦药,为竖降法;小陷胸汤,取瓜蒌甘润,不用大黄之苦寒,因中上焦只宜缓解,而黄连与半夏同用,辛开苦泄,是亦协同瓜蒌成缓解之功,为横拓法”[1]。近代已故名医时振声亦曾以小陷胸汤加枳实治疗湿热阳黄,用后发现黄疸下降迅速,以后便广泛用于湿热阳黄。湿热阳黄,便秘腹胀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下,用茵陈蒿汤——纵;以心下痞满按之疼痛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上,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横。一纵一横,辨治分明,证之临床,法捷效彰。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观点认为性三品是董仲舒人性论的基本思想,这个看法是站不住的.董仲舒对人性有许多论述,而性三品并没有进入董仲舒人性议论的正题.董氏提出了“性者质也”的命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中有善、恶两种因素,人性可以概括为性善情恶,而性善情恶不过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性善情恶,所以人待教而善.对于孟子的人性善论,董仲舒存在着矛盾的心理,他说:“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许.”  相似文献   

13.
《人事天地》2011,(8):49-49
本刊讯柳州市“2011年中小企业双百工程及成长工程”于7月7日正式启动。“双百人才工程”是该市通过“借脑”方式,聘请国内外各100名高层次人才担任市政府顾问或专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七)一、自然塑造的人塑造着自然:实践把“存在”落实为“实在”。塑造论哲学一方面认为,人面对自然有着不断向着自然进行探索的过程;同时也认为,这是人不断延长自身而“使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现实部分”的发展过程。在自然塑造的人去塑造自然的过程中,才使“存在”落实为“实在”,把自在之物变成人为之物,这人为之物即是为人之物。这样,以塑造论哲学的观点来讲:由大自然对人的塑造中衍生出文化人类,这就把必然性积淀于人;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塑造着自然,形成人类文化,这是一种目标在于主客体达到统一,从而使自然衍生的人在实…  相似文献   

15.
在默多克的道德哲学中,“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隐于人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见的,是知识的源泉和人存在的根本。人只有在善的指引下,消解意识中的“自我”,关注“他者”,从而发现“他性”世界的实在,才能正确认识那些深陷道德的俘获与精神的枷锁中的人们。《独角兽》的女主人公汉娜的性格特征很特别,即她在一个普通真人和一个象征性独角兽问的交替转变,只有依循默多克善的指引才会看清汉娜的双重人格,从而走出对这一人物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给人适如其份的所得”;主张“合乎比例的不平等”;强调国家的总原则是正义,“法律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善”。亚里士多德发展为,正义就是“比值相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强调城邦的终极目的是“至善的生活”。’但是,无论柏拉图所说的“合乎比例”,还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比值相等”,都是主张在“公民”范围内,奴隶则不在其列:因此,他们的公平思想,既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理念论是柏拉图思想的阿基米德点,是支撑起柏拉图庞大哲学体系的理论框架,而“善”的理念则是柏拉图追求的终极目的。柏拉图在其“善”的理念的阐释中,揭示了“善”的理念的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不同内涵。只有全面理解柏拉图“善”的理念的三重内涵,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其“善”的理念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一个民族面临社会转型时期,必然面对文化的碰撞与选择,社会思潮正是特定时代文化撞击的产物。怎样积极有效地在巩固与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引导社会思潮的正确走向,已成为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党的执政能力,最终是体现在如何善于“有效治理国家”,即如何善政上。执政者要善行政、行善政,要有“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奉献精神,还要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之执政智慧。  相似文献   

20.
文字虽是语言符号,通今传古之工具,而中国文字实乃文化之根源,民族之命脉,人文艺术之总汇,草昧之世,交通不广,应求之间,专恃口语,其后部落渐多,范围日广,传说易歧,且难及远,文字须要,乃应运而生。文字之兴,据许氏说文序谓:庖牺画卦,神农氏继而结绳为治,以统其事。又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究竟结绳、画卦、书契孰先孰后,于文字之发展有何关系,说者各有高见。即如伏羲、庖牺、宓牺,人言亦殊。盖世所谓三皇五帝,人神莫辨,无根游说,莫衷一是。史公作史记亦仅始于五帝,未及三皇,其后小司马综前人之说,补《三皇本纪》而述之日:“太雌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史实难究,姑以此为立论基点。论及庖牺“造书契”,乃发端于“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其内涵皆据天、地、人与时、事、物出发,与人类发展、进化息息相关,于文字创始根源至为清晰。本文抛却史实考证,仅就此根源,顺流而下。说明文字创造之过程。再就其应用之变化,将历代流传下来的俗字加以条理分析,期望也能将现代的简化字加以有条理的整理,在美观合理的原则下,能渐进与传统的繁体字融为一体,为习华文者整合出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