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山东国民抗敌协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在山东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该组织从组织到解散 ,先后经历了鲁南抗敌工作团、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鲁南国民抗敌协会 (简称抗协 )、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几个发展阶段。山东国民抗敌协会为山东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中国共产党搞好统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是国民党民主派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组成的一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一个爱国组织。1943年酝酿形成于重庆,先  相似文献   

3.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在反对蒋介石集团的斗争中,国民党民主派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宋庆龄等国民党民主人士的影响下,民联、民促等组织的联合有了新的发展,成立民革的条件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4.
中国合作社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期,距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前,各阶级阶层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合作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的合作组织,通过对比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发展合作组织的不同道路,总结历史经验,以求为当代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5.
何羽道,湖北籍革命烈士,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教授,早年追随孙中山为同盟会会员。大革命时期,作为国民党左派与中共党员董必武、钱介磐同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三常委。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反革命屠杀最肆虐时由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毅然投身反抗国民党血腥屠杀的战斗中。1928年1月4日,在汉口济生三马路刑场(今汉口中山大道水塔附近)英勇就义,终年45岁。  相似文献   

6.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四川地方组织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领导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四川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中共四川地方组织的调整和发展为第二条战线的兴起奠定了组织基础;反美抗暴运动标志着四川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推动四川第二奈战线的斗争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顺利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携手共同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我们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顺利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携手共同创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是统一战线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台湾开始了由传统的党国威权体制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党以党务革新为标志,开始了自身的适应性转型.这一次有点被动的转型,标志着国民党已经不能按照过去的方式来统治台湾,它必须对政党本身和政治体制本身进行变革,以适应台湾社会的变迁,并延续政党的生命力.虽然国民党的改革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是这次转变,是国民党在民主转型时期进行的、迁台近四十年来的第一次重大转型,虽没有与过去"完全决裂",但在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党政运作方面,却也基本决裂了.  相似文献   

10.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民族革命同时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并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共产国际以国民党改组为契机,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试图修改国民党党纲,造就一个“革命的雅各宾”国民党来实行土地革命,同时要求中共和苏俄的驻华代表推动孙中山和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战略。对此,孙中山国民党不赞成激进的“分配农民土地”的办法;中共对于用“没收土地”的激烈方法来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准备不足;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战略设想也不尽符合中国实际。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受“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中(苏)俄之间因为历史的遗留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本来,这个事件是国民党南京政府为了反苏亲西方帝国主义,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挑起的。当时的中共中央在策略上应该揭穿国民党的阴谋诡计,但是当时的“左”倾中央却从“国际革命”的立场出发,提出维护(苏)俄国家利益的口号;相反,陈独秀则清醒地看到了“中东路事件”背后的企图,根据形势提出了恰当的口号。结果,引起陈独秀与当时的中央在“中东路事件”上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第三党是中国民主党派中历史较长的一个政党,是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中重要的一员.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下,一部分国民党左派人士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以及一部分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既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又不同意中共的政策,在谭平山的领导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华革命党",提出<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建立了党的领导机构,推选当时尚在国外的邓演达为党中央总负责人.其组织发展经历了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四个阶段.因其政治主张既不同于国民党,又不同于共产党,因而通常称其为"第三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为一个革命的、爱国的政党,第三党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对共产党的态度上,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3):F0003-F0003
成都市1949年12月27日和平解放,这是成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之所以能够和平解放主要基于三点:一是解放军从南北对成都国民党守军和地方武装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二是中共成都地下党组织不惧艰险努力;三是国民党各级官员对大局的理性认知和主动配合。本期刊登的三幅国画作品:《秦岭布阵》、《沸腾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界对传统士绅、早期国民党、共产党乡村社会的组织与控制功能的分类研究阐明了一个较为明晰的功能图式,即士绅的强社会功能、弱政治功能;国民党基层的弱社会功能、弱政治功能、中央的强政治控制功能;共产党基层由强社会功能向强政治功能的转变的倾向。尽管这些研究已经触及到国家体制外因素的社会权力性质,但没有通过权力性质的划分及权力结构的均衡要求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与乡村以及国家整体的组织与控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由于国民党"大选"失败、国民党自身老龄化加重以及党内青年精英出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民党开始逐渐意识到青年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手段吸收青年党员,吸引青年选票,扩大国民党在岛内青年中的影响,从而为国民党再次上台"执政"奠定青年基础。从表面上看,国民党赢得了2008和2012"总统"选举,其吸引青年的方法是成功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国民党在吸引青年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岛内青年政治冷漠、党员的纯洁性难以保证、青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以及国民党青年政策逐渐与民进党趋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大陆的覆亡。但我们必须看到: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绝大部分都具有被迫性,都是在我军兵临城下或沉重打击之后才实现的。而且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并不意味着这些军队已经成为“一股特殊的革命力量”,它只是加速了我军消灭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的进程。夸大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作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条战线”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利用执政优势,借助政要的阐释和党组织的提倡、推进党义宣传社会化,以及组织围攻、实行暴力打压等各种手段,来构建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强化对党员和国民的思想控制。然而,由于宣传工作流于形式,特别是国民党领导层对三民主义精神的背叛和整体性腐败,致使其努力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8.
1946年以摊贩为主体的上海市民,为了反饥饿争生存自发地组织和发动了反对上海国民党当局残酷政策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中共地下党虽然没有直接组织和领导上海市民进行抗争,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做的工作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19.
叶挺在南昌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南昌起义,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确保起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叶挺在南昌组建新四军军部、将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带上抗日最前线起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中共“三大”成功的首要经验。“三大”在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党内合作,结成统一战线问题上有了全局性开拓创新。继承和弘扬“三大”的创新精神对于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贯彻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红线和最根本的特征。“三大”确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决策。“三大”所要组织的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中心,政党合作的好坏是事关统一战线成败的关键,是统一战线发展与萎缩的标志。正确处理好政党关系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发展壮大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