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了从系统性管理到行业性管理、从经营性管理到行政性管理、从一般性行政管理到行政监督执法管理的重大变化。在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应当正确处理好"三位"关系,应对好两大难点,完善好"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多种多样,必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对策是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型粮食安全观念;要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因地制宜,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乐山市粮食局是乐山市政府授权管理全市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的职能部门。2005年,全市粮食部门深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服务‘三农’,加强调控、确保安全”的总要求,全面履行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职能,搞好粮食收购和市场粮食供应,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初,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一部法律、一个法规的实施,是我国政府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更是粮食流通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将引发粮食流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认真贯彻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粮,对于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和保障粮食安全,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和监督粮食行政机关有效施行行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耀鹏 《理论前沿》2009,(13):13-15
通过对粮食商品特殊属性的分析,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粮情和人情,分析了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强化地方粮食流通责任、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嘉粮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12月经四川省股份制试点联审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是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诞生的首家规范化股份制企业。公司所属有嘉粮眉山公司,八仙洞国家粮食储备库、峨眉山粮油贸易公司、五通桥埂埂井粮库等6个企业,粮食仓容12万吨.钢板储油罐11个,容量5400吨.全部获得中央、省级储备粮食,  相似文献   

7.
调整粮食购销政策的若干建议袁永康宋则自1994年市场粮价涨峰过后,1995年下半年即开始回落,至1996年落至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尤其是1996年4月1日国家大幅度上调收购价格之后,粮食购销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新一轮的“卖粮难”已经出现,粮食流通...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长期以来是行政管制 ,虽然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基本确立 ,但是在宏观调控上总是偏好和习惯使用行政管制 ,而不善于利用市场和经济手段来调控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当前粮食宏观调控存在主体分散、权利不集中、调控工具不灵活、调控成本过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农业和农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命脉所系。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财政支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稳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产品供给由短缺而大体平衡到部分过剩,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起通畅灵活的农产品流通新体制。 一、加强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人民丰衣足食的重要条件。 1.要把保障国内粮食基本自给作为决策目标,切实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增产。中国是有十二亿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华 《理论前沿》2001,(17):31-32
我国目前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 ,粮价大幅下跌 ,粮食成本增加 ,影响了农民收入。粮农收入下降 ,有些地区已经出现弃耕的苗头和倾向。第二 ,粮食企业经营亏损严重 ,粮食产区财政不堪重负。随着近几年粮食市场价格走低 ,敞开收购量逐年加大 ,造成粮食超储严重。产粮区县财政对粮食补贴逐年增加。造成产粮越多 ,收粮越多 ,财政负担就越重。第三 ,国家粮改政策落实困难。1997年我国实施粮食体制改革即“敞开收购、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行和企业改革”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 ,难度非常之大。粮食的各类市场都不是封闭的…  相似文献   

12.
四川嘉粮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12月经四川省股份制试点联审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是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诞生的首家规范化股份制企业,公司总股本87694850股,其中国家股56154850股、法人股14000000股、个人股17540000股。  相似文献   

13.
粮食流通安全是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粮食流通现状和问题表明,应进一步转变粮食发展思路,增强对粮食流通安全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构建西安粮食流通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路径是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粮食流通体系;正确处理两个粮食基地的关系;加快城区粮食零售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区县粮食收购和销售体系建设;做好两个基地和城乡粮食购销体系的有效衔接;建立粮食安全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关键时刻。厦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大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真正落实“三项政策”、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培育粮食市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管理得到了加强,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和执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二是国有粮食企业的自身改革有了明显推进;三是粮食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基本得到落实,银企关系走向协调;四是有效地防止了粮价超出范围的波动,有力地支持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五是对粮食种植结构通过价格政策进行了积极引导,财政补贴和资金及仓容压力开始缓解。但是,粮食流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粮改的…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商品,“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消费刚性增长,供需基本平衡,市场总体稳定。从长远看,由于粮食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而水土资源紧张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偏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直接目标,是让市场在粮食调节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让中央政府及其粮食管理部门通过间接的、经济的手段调控粮食的供产销。长期目标是保证粮食稳定供给和粮食经济安全。衍生目标是调动粮农种粮的积极性,以及尽可能降低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粮食经济的波动性和潜伏的粮食生产的各种隐患,必须着力于从战略上解决粮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就要创新发展观念,形成统筹和产业化的思路。纵向统筹粮食再生产诸环节,探索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实现一体化、规模化、协作化;横向统筹区域发展与市场布局,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协同运作,从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流通水平,增进粮食经济效益,完善粮食安全体系,推动粮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既要做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又要做到产业安全、结构安全。通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我国粮食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发现,我国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和区域分化明显。从产业来看,各类粮食作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区域来看,粮食生产日益向少数优势产区集中。我国大多数地区在粮食生产上未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亟待优化。因此,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应该成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向。在政策层面,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顺应比较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坚持市场导向、提升生产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利益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立足于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总体格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改进和完善粮补政策,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需求,有效控制粮食进口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