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桢 《法制与社会》2013,(9):246-247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是我国学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环境是全体人类的"公共财产",起诉主体问题是环境公益诉讼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公民个人、环保公益团体、检察机关是比较适宜的起诉主体,政府机关不适宜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而且在序位安排上,环保公益团体为主,检察机关为辅,公民个人补充。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在对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反思中,西方学者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等归咎到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而对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推崇备至,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在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上,东方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天人相分"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合理的态度是恰当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竺效 《中国法学》2015,(2):248-265
《侵权责任法》第65条是否适用于因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困惑,在学理上存在争议。以环境科学、生态学关于"环境"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生态环境"并非一个科学的用语,仅可与"生活环境"并列用于非环境、非生态领域。而《侵权责任法》之"准历史解释"所谓的"污染生态环境"实质上指污染自然环境,对称于污染人工环境。因此,该法第65条所规定的"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致害原因行为不包括破坏生态的行为。基于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两分法,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64条将《侵权责任法》扩大适用于因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情形,以立法对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之原因行为的范围进行了拓展,这一新法、特别法上的立法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伦理观的嬗变对环境法价值理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的价值理念深受环境伦理观的影响,现代环境伦理观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演进,推动了环境法价值理念从"人类优先"到"生态优先"再到"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更新并影响到环境法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价值取向和立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从环境法学角度看,是通过制定合理、科学、可行的规则来激励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协调其背后各方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目的的制度。环境权与生存权、发展权都是人类同时追求的正当人权,但这些权利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矛盾之处,有效解决环境权与生存权、发展权三者间的矛盾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设立的根本动因,也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法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归属。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推进关键在立法,其立法可采取基本法与单行法并举的立法模式,尽快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法》基本法和专门领域、专门类别的生态保护补偿单行法;立法内容上应明确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关系主体,确定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和方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的程序,规范生态保护补偿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责任伦理强调行为选择的价值性、主动性和责任性,旨在唤醒社会成员的价值意识和主动意识,促进社会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的时代难题,国家、社会、个人都负有无可替代的生态责任。以责任伦理为依托培育全社会绿色生态意识,是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需求、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时代要求,致力于满足人们的绿色诉求。倡导绿色理念和价值意识、推广绿色服务意识、保障绿色权利意识,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基础,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有数据表明,过去20多年,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 的国家之一,但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至少有18%是通过 "透支"资源和生态环境获取的。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 的污染,已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额环境赤字,大大抵消了中国 经济增长的真实价值。 在展望经济项目和决策的前景时,难道不应该先算算环境 账?在衡量经济利益的天平上,难道不应该添上环保的砝码?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mangrove),是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河口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其价值认识不足,法制不健全及经济利益诱使下的过度开发,造成红树林面积骤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从国内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已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从全球范围来看,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本文拟就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保护立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个体生态环境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生态环境权是指个体以适当的方式从生态环境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以及享受适宜健康并保护生态环境的权利.其类型可以分为良好生态环境权、环境资源利用权、生态环境知情权、生态环境参与权、生态环境损害请求权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水、土、森林、动植物、空气等组成的"综合体",就是生态 环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 "综合支持",维系一定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 "稳定环境",就是生态环境安全,一旦该"稳定环境"受到破 坏,生态环境安全就遭到威胁。然而,一个过去长期被忽略的严 峻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生物入侵,正在考验中国生态安 全。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从性质上看属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其功能主要是解决生态环境损害领域中的"政府买单"问题,贯彻损害担责原则。在出现突发环境事件等严重生态环境损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基于职责需要立即介入调查,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开展治理与修复活动,但缺乏向污染企业追偿的明确义务和有效途径,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将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为重大生态环境损害索赔主体,能够发挥政府在诉讼能力、经费和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司法实践中需要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间的分工与起诉顺位。为规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法律适用,未来需要制定专门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以确立相关实体和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召开后,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主要亮点是总布局五位一体战略体系。这就要求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国家架构上已经将生态环境设定为基石,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是制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环境法制建设是关键环节,环境法律实施是必要路径。目前我国环境法律执法不顺、权责不清,民众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缺少参与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需要迫切全面审视环境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探讨并寻求环境法律有效实施的对策,解决中国环境法律实施弊端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认购碳汇成为了环境司法中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责任承担方式。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探索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中聚焦可精准量化的碳汇损失及其价值计量。通过将碳汇的计量方式引入生态损害评估,为混交林中选择性滥伐造成的部分生态功能损失评估难问题提供解决思路;通过购买林业碳汇产品,既实现替代性修复,又推动森林生态功能价值与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在农业上同时存在着两类环境问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都很严重,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死大障碍因素。保护农业环境的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农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规。本文仅就此略述浅见。一、农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的必要性 (一)制定农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规,是保护农业生产力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的自然生产力。但是,我国农业面临着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大片农田已变成"聚污盆"。据调查,全国受工业和乡镇企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已超过6.000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体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新要求,体现了法治思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法治不能虚位,生态建设更不能掉队。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建立生态环境立法不仅是环境法部门的任务、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机关的事情、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不仅有诉讼方式的观念。要在对现行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经验与教训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提升生态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建立生态环境诉讼与纠纷解决替代方式相结合的损害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个环境资源大国,生态保护问题尤为重要,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民众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已初见成效,政府生态责任机制已成为我国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相信对于政府生态责任的讨论必将推进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17.
宋琳琳 《政法学刊》2014,(3):106-108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社会治安环境,提高治安效益,就必须从二元哲学向生态哲学的思维转变。即用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治安价值的冲突与整合问题,从而构建以生态犯罪观、生态效益观、生态秩序观为核心的治安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主体主要涉及"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从主体关系角度出发,"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类型化为"生态环境损害者——生态环境利益受损者"的主体关系、"生态保护者、生态建设投入者——生态环境利益受益者"的主体关系、以及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关系。生态补偿资金机制中的政府具有多重身份和作用,政府既是生态利益的所有者,又是代表者;既是生态补偿的核心主体,也是辅助主体和监督主体。"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可以归纳为"生态保护者"和"生态受益者"这一对主体关系范畴。政府的角色及其职能定位体现在: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调控者;生态补偿管理秩序的维护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的提供者;以及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者。  相似文献   

19.
生态侵权是环境侵权中的重要类型,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对此问题的关注相对欠缺,本文试图从概念、主体、价值选择等方面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探讨生态侵权救济面临的理论困境,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生态侵权救济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锡生  王江 《河北法学》2008,26(5):15-21
构建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自然资源与传统物权制度上的"物"不同,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重属性。同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这些原因导致了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之间存在差异。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应是对传统物权制度理论基础的借鉴和超越。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法理学的视角探究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对我国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