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社会有效产品,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目前企业中职工劳动积极性普遍低下,生产积累机制弱化,致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社会供需矛盾难于缓解。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产权关系、承包关系和分配关系仍然没有理顺。本文就这一关键问题,以强化劳动机制和强化积累机制为中心,对企业的产权关系、承包关系以及分配关系等进行系统改造,重塑我国全民企业的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劳动积累承包制,形成企业劳动和积累的内在动力。劳动积累承包制兼融承包制与股份制的某些优点,比较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因而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前线》1988,(12)
在企业与国家的承包关系确定以后,企业内部的层层承包应该如何实现?或者说,在企业内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承包“硬化”而不是“软化”?这是所有承包企业的厂长、经理都十分关心,又必须拿出具体措施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承包制的完善。北京化工二厂在企业的运输部门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搞活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是我们进行企业改革的理论根据。”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目前,在我国实行“两权分离”的最可行的一种形式就是承包制。承包制落实了,企业的经营权落实了,调动起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企业相互之间的联合才有可能实现,才有可能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现在企业处在不均等的情况下,通过承包可以缓解这里不均等。如果现在让企业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那涉及到价格体系、计划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问题,目前很难解决。如果继续吃大锅饭,继续搞平均主义,企业也不会去挖掘潜力。企业不去掘挖潜力,外部条件就始终不具备。而承包经营责任制把企业推上自负盈亏的轨道,使企业想办法挖掘潜力,这样企业的情况就会好一些,国家的情况也好一些。这样可以使国家逐步理顺企业的外部条件。所以,从任何角度来考虑,承包制都不会加大改革的难度。恰恰相反,它会使改革迈出一大步。现在有一种提法,说企业承包后容易出现短期行为。这种说法给人的印象是,不承包就没有短期行为,似乎承包后反而有了短期行为。应当说企业的经营权越充分,短期行为就会越少。企业的经营权越不充分,职工仍然不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短期行为就越严重。企业的行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关庭在于承包制是权宜之权还是长远的政策。如果政策是长期的,企业就会长期打算;如果把承包作为权宜之权,政策摇摇摆摆,企业当然会有短期行为。解决企业长期行为、短期行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承包是方向,要长期坚持下去,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国家对企业要有监督、制约、但企业的短期行为完全靠外部来监督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目前搞理论的、搞实际工作的,都集中力量去完善承包制,发展承包制。不要把承包制同租赁制、股份制对立起来,可以容纳,兼收并蓄,互相结合,实现企业间的联合,这可能就是中国式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的一条路子。这里有很多问题要研究。第一,关于与所有者的关系问题;第二,关于与职工的关系问题;第三,厂长与集体决策的关系问题;第四,承包以后,与党委的关系如何摆。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如何深化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主张以产权关系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为建立起企业合理的经营机制创造制度条件。二是主张以建立、健全企业合理的利益机制为主线,进一步理顺国家与企业以及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通过推行、发展和完善承包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企业内部合理的经营机制。主张坚持公有制,但必须以改革产权关系为突破口的同志认为,两权分离是有限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普遍推行的企业承包制的剖析,对如何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行为短期化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承包制与企业行为短期化我国近几年推行的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企业责、权、利的紧密结合,加强经营管理,进行自我改造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农建总公司是1982年成立的。当时是一无国家投资,二无国家编制,三无计划任务来源,四无正常的物资供应渠道,是一个靠改革起家的企业。而在企业中最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就是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我们借鉴农村实行承包制的经验,从本企业l的实际出发,实行了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承包制。7年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企业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改革如何深化,目前理论界、企业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即;是继续完善承包制、续订合同,还是改而推行税利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货?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争论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从而既搞活企业,又实现国家财力的必要集中,促进生产的发展。本文就税利分流几个问题的讨论情况概述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某些宣传 口号带有片面性。 在这方面,比较突 出的是对打破“三 铁一大”的宣传。一 个时期内的宣传给 人们一种印象,似 乎转换企业经营机 制就是破“三铁”, 而且很多企业的 “三铁”已经很容易就打破了。实际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仅要破“三铁”,还要拓展思路,改革国家管理体制、理顺产权关系,推动企业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后走向市场.这是一场很深刻、很复杂的改革。另一方面,企业改革有关“税利分流”和完善承包制的消息很少,对于从利润承包向资产承包的过渡,缺乏舆论导向。还有的报纸把税利统包误认为投入产出总承包进行…  相似文献   

9.
明晰的产权关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没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就没有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界定产权是产权明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明晰产权关系中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其一,产权界定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向都有影响,界定不好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其二,我国的产权关系历来模糊,要界定清楚很不容易;其三,缺乏基本的产权理论和知识,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要求必须把产权关系界定清楚,因此,我们必须以极大的勇气和努力去探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负债经营,使企业拥有的资产象滚雪球一样逐步滚大。这些贷款还本付息后形成的资产产权归谁所有,在股份制改革中如何设置其股权,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定,实际工作中对这部分资产的产权界定争议较多,处理形式花样百出,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围绕着承包经营责任制(以下简称承包制)全面推开。到1988年上半年,全国已有90%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实行承包制以后,企业的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因而许多人高度评价并赞赏承包制这种企业改革的形式,有的同志甚至提出,承包制就是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我认为,对承包制是不是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初以来,浙江城镇集体企业经历了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改制。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从资产原始来源界定了产权,初步改变了集体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产权主体虚置、产权功能残缺状况。但是改制并没有改变25亿元左右的联社集体资产分割、散布、沉淀、固化在2000多个中小企业中的格局,相当份额的集体资产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中运行。根据调查分析,城镇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尽管企业资产的最终所有权已基本界定清晰,但在企业内部的决策权配置、盈利分配、风险责任承担等产权具体行使层面上,依然是权利关系模糊不清。这是改制不彻底的主要表现。二、大多数企业的股权设置不科学,职工个人持股比例太低,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依然未解决。三、产权相对封闭,流动性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资本扩张和存量资产重组。四、改制与转机、发展相脱节,形式主义和行为短期化现象比较普遍。这表明,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改革的目标、思路和实施战略需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1994,(3)
公司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访谈录本刊记者公司制不是换一个名字,改一改运行机制,而是要在产权关系上做文章。公司制的目的是要改革产权关系,通过产权关系的变化来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变化。走这一步,经过十五年的探索。这期间试了很多样式,承包...  相似文献   

14.
一、理顺产权关系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仅具有配套改革的系统性,而且具有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的意义。企业承包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限分离,是政府与企业短期利益的分配,如果没有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和理顺产权关系,那么很难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事实上,现在的承包方与发包方,都是行政隶属关系行为,用这种办法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可能实现政企分开,也不可能把企业推向市场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实体。企业要实现转换经营机制的目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是中国的“企业改革年”。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经济理论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企业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将主要从政策角度就企业改革中的产权界定、利益分配以及流动资金短缺等问题作一些理论分析,并据此提出某些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和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心或研究以上问题的同志讨论。明晰产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可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在理论上却遇到了难题。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1985年我国投资体制实行拨改贷之…  相似文献   

16.
承包制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经营机制。但是,由于推行时间短、经验不足、配套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确实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承包基数普遍偏低确定承包基数是承包制的关键环节。能否合理确定承包基数,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职工和承包者的利益。三年多的实践表明,“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作了积极的探索,不断地进行了自身改革。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衡量,无论是在改革的力度还是改革的深度,都还存在不少差距,仍然徘徊在被动的位置。虽然进行过工效挂钩、风险抵押承包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但关键没有抓住产权的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仍是一个虚拟的主体。其产权貌似人人所有,实则个个不管,所以产生的通病就是人们对经营不太关心,缺乏主动性,没有持久的积极性。而积极性低下的结果必然是企业效益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导致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产权的改革至为重要。如何在国有这个问题上,进行产权的改革,搞好产权明晰的工作,以调动企业全体经营者的积极性,改变企业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的被动局面找到一个最佳的办法?笔者认为,推行股份制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它有如下的好处: 1.能使企业产权明晰。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股、企业股、个人股所代表的资产是经过有关部门严格评估核资界定的。因而各种股份代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明确规定的,这样企业产权有了合理的界定和明确  相似文献   

18.
明年我国改革的重点是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但是,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率的关键,或者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到底是什么?目前理论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较流行的看法是:从制度创新入手,理顺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化。高鸿业同志在《论提高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一文(见《内部文稿》1994年第15期。以下简称高文)中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公有制产权是明晰的,西方私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沿着“政府退出”与“市场进入”的路径进行的,采用渐进式的方式进行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在产权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上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然而,全民大企业如何处理好其内部的责、权、利关系,仍是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用法律手段处理好企业内部的纵向横向经济关系乃是探索大企业内部改革的新路子。明确企业内部经济法律关系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个新问题。前几年,国家为了搞活全民大中型企业,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简政放权。近两年,国家又对部分大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与此同时,企业围绕“对内放权搞活”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内部改革工作。这对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