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是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国家.族际关系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如何将多个民族整合于统一的国家共同体中,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础性的政治问题.多民族国家必须给予族际政治整合以高度关注.而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存在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但"求同存异"较为合理.在具体的族际政治实践中.多民族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机制、政策机制、政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民族工作机制和国民教育机制来达成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但具体的族际政治整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2.
统一国家法体系是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法治基础和保障,但因其构建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吸纳民族习惯法积极因素和全面考虑少数民族的合理利益诉求,从而导致难以避免与既有的民族习惯法冲突和矛盾,这就决定了适时适地进行国家调适的必要。解放初期,在族际通婚问题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冲突表现为:族际通婚的积极政治意义及新《婚姻法》婚姻自由原则的确立使其获得了国家法上的合法性,而在少数民族的婚俗婚制、宗教条规及族权系统中却是严重越轨行为。但国家并没有僵硬推行国家法,而是主要通过运用政策的形式,创造了"和谐"、"互补"以及"团体的多元主义"为特征的调适方式,对今天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的创建既奠定了现代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础,也以主流文化与主流政治交融一体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形态的更迭与现代国际关系结构的变迁。伴随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扩展,作为理想范式的民族国家被现实场景中的多民族国家取代。通过主观人为建构让国内多个文化民族凝聚共有精神、塑造国民特性、认同祖国家园,成为当今世界每个多民族国家都要面对的重大任务,这一任务亦即族际政治整合。《比较视野中的多民族国家族际整合》一书为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研究贡献了理想类型的分析视角、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民族政治的理论框架以及中国语境的实践方案,是近年国内民族政治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力作。如何做到守正创新,既能彰显本土智慧、实现和衷共济,又能借鉴他国经验、避免“整合陷阱”,是亟待解答的重要命题,值得学界重点关注。超越非此即彼的认知框架,以民族生态观的视角重新理解民族与国家、把握族际关系,千灯互照、万象共生,是实现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4.
张会龙  袁宏伟 《前沿》2010,(7):160-163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运用政策手段维系和巩固多民族的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的过程,即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一体化过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客观地总结成就,清醒地认识问题和挑战,对于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整合是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结构形式是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政治设计。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多民族政治整合的必然选择。但现阶段,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面临的新挑战对多民族中国的政治整合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不断完善单一制对促进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以“华夷”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华夷”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了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已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族际伦理是对民族关系的伦理学研究,它蕴涵在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经验和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存在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认同的生活实践之中.少数民族的人生仪式、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是族际伦理生成的文化基础,对这些交往场域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存在于民族关系中的伦理样态和道德类型,认识各民族在协调民族关系过程中所采用的道德思维模式、所运用的道德化手段与方法,从而提炼出对协调民族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间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0.
卜建华 《青年论坛》2008,(6):130-132
冷战结束以后,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直接导致了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当代民族分离主义强烈要求将本民族从现有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分裂出来,以实现“民族自决”、“一国一族”的本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其分离行径给国家和民族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1.
曹为 《思想战线》2015,41(5):62
民族自然融合论认为,自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将造成自然的民族融合。这种侧重社会经济的族际整合逻辑与中华民族的实际生长经验不符。中华民族的早熟,源于它在政治上的早熟。中华民族的独特整合逻辑,在于以政治为主、社会经济为辅的一体对多元不断克服。考察大同时代的族际整合史,我们看到两条轨迹,一是族际整合的实践从社会经济转向政治的层面,二是族际整合的价值从自由的秩序走向秩序的自由。随着历史的发展,单纯通过战争和联盟推进一体化,其效用将越来越小,族际政治整合的手段,将日益转向社会经济文化等较为隐蔽的领域。但那不是社会经济的自发合离,而是贯彻着政治意志的共同体锻造。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原有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进行调整与完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转型与重构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在注重制度整合的同时,着力塑造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在充分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成员的共治;在行政整合主导的同时,建构一种多维互动的族际政治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3.
赵鹏 《思想战线》2011,(Z1):42-45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亦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现实要求。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下,借"民族"的政治性解析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辩证关系,阐述"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对外关系和国际形象。而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首先是要用高度的政治意识认识宗教,其次要带着政治意识去做具体的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与政治保障。新时代的变革,带来多民族政治认同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公民身份是政治身份和法律人格的统一体,是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公民身份生成多民族国家认同的主体意识,融合现代公民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培育多民族国家趋同的政治心理,塑造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成为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目标,也构成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政党是现代政治体系的中心,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导型力量。而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在民族地区通过各种政治整合实践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促进了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实现,有效地保证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其中,中国共产党在西南民族地区分别通过民族调查和识别、培养民族干部、实行民主协商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等多种方式和措施,为顺利实现多民族国家整合提供了话语体系、治理结构、价值理念与制度基础,进而成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17.
罗树杰 《桂海论丛》2012,28(2):98-101
民族互信是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民族互信关系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文化特征。民族互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刘琳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96-103
数字竞争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反过来又促进了数字技术的进步,进而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族裔政治作为政治领域的一部分,也深受数字竞争的影响,体现在族性动员、族际关系以及民族政治发展三个方面.数字竞争对族裔政治的影响本质上是工具性的,一方面,它能够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造成种族歧视、民族冲突,阻碍民族政治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能够为政府所用,成为消抑族性动员的重要手段,促进相互包容.而其走向究竟如何进行,主要取决于治理者如何实施规制.  相似文献   

19.
周玉琴  宋鑫华 《前沿》2010,(3):81-85
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它以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睦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多民族国家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极具渗透力的制度保证,又需各民族对政治权力的共同参与、分配,借以扩大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及其持续的社会与政治稳定。本文试从政治学的视角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的溯源、民族政治体系建构以及政治价值蕴意等,以期求证民族区域自治对多民族国家内政治秩序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是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作用下历史地形成起来的人们共同体。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一般说并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组织起来的社会实体。在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和国家具有同位体的意义,民族在这里成为一个有政治组织形式的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