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瑞  贺争平 《传承》2012,(2):74-75
后现代主义自产生以来,形成了诸如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关于发展观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取精弃糟,借鉴其中的积极理论和思想,对我国目前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王生怀 《长江论坛》2008,1(2):11-15
本文阐述早期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救亡图存是动力;二、把握国情是基础;三、确立主义与组织政党是条件;四、选择社会主义是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11,(2):41-41
张树华在《红旗文稿》2011年1月11日撰文《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认为,30多年来,中国发展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沿着协调的发展轨道,秉承着包容的价值理念,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种图景。中国政治发展显示出强劲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发展潜力。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注重立足本国国情。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较好地处理了社会民主、个人自由、国家稳定和政治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武 《求索》2010,(9):231-234
近代中国和越南走过的救国道路和选择的革命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和相同;近代越南所接受的维新、共和、民主、民族革命等现代化政治思想很多是经中国输入的。为什么近代中越的救国道路和革命模式如此地相似和相同?为什么作为西方殖民地的越南在接受现代化政治思想上,影响最深的不是其宗主国法国也不是成功的日、俄,而中国?这些是由越南、中国和法国殖民者等诸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既是越南现实国情的体现,又是中越历史上所形成的传统关系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近代越南人民在对内对外斗争的众多挫折中探索出的自己的道路。同时也是研究落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深受周边国家尤其是周边传统大国影响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江轶 《湖湘论坛》2009,22(5):118-121
中国近代改良派早期维新思想是指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以开明封建士大夫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上层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了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势力的各种要求,主张用和缓渐进,不对封建制度作根本变动的方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全方位的改革。他们的思想对解放当时人们的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展道路是中国梦建构与实践的核心要素,在发展道路视角下,开始觉醒的中国梦从资本主义共和宪政发展道路指引下开始探索并得到深刻教训,在教条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引下出现迷狂并走上实践歧途,最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引下得到合理重建并走上实践正道.每个阶段对于中国梦建构和实践走向合理、成熟和可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是中国梦理性重建的真正基点和实践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天然具有公平正义的基因,代表了人类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也位于最高层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以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巨大成功,接连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探索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产生、发展、成熟蕴含着科学、合理、严谨的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相似文献   

8.
张永侠  唐忠宝 《前沿》2012,(20):4-6
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继承历史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具体实践,所开辟出来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对外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地跨越式发展;第二,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国家的软实力得到了提升;第三,对外人才交流为社会的持续长久发展带来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与发达国家和转轨国家相比,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内生锁定在本土化发展背景之中,且是政府与民众在经历长期艰辛探索之后而形成的产物。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体现为在转型-转化、政府-市场、效率-公平等层面均具有复合型特征,从结果来看,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在取得显著增长绩效的同时,也面临着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以解决发展中问题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扬弃了传统发展观,是对发展观的深化和超越;它的提出源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现实,是对发展问题的准确把握,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俞玲 《理论月刊》2004,(7):28-30
毛泽东工业化道路思想是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开辟,则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之一。它经历了一个思想认识上逐步深化的过程,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的、用科学技术武装的、开放式的工业化道路。这些思想和实践给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投降,日本走过了一条不断以军事力量为手段向周边国家扩张的道路.然而,在日本的近现代史中,也存在着一条与军事扩张的发展道路相对抗的脉络,尽管它与军事扩张相比始终处于弱势.考察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治领导层在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上的多次争锋及其影响,有助于认清当前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13.
陈鹏 《新东方》2014,(3):51-54
大部制改革滥觞于西方国家,为西方国家改革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的同时,更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应在实现党政联动、培育第三方社会组织、完善相关立法、健全监督体制等方面综合推进,最终构建起新型行政政府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4.
刘建新 《湖湘论坛》2009,22(6):32-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历了三次危机才逐步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逐步萌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推进于胡锦涛。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面对繁重的豌代化建设任务和艰巨的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中国共产党人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对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超 《前沿》2005,(1):61-65
本文就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三个阶段的概念、原理、政策做了比较分析 ,对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剖析。新古典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理论和政策的纠偏和修正而不是对后者的全盘否定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又是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这些正表明人们对经济发展问题有了比过去较为全面、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也表明了发展经济学正在不断地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6.
许卫国 《湖湘论坛》2006,19(1):82-83,86
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使得反映现实最直接的政治思想呈现出鲜明特点:思潮纷繁,反复多变;发展曲折,基础脆弱;直面现实,尖锐激烈;追踪时代,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7.
这本书的名字很好,人间正道,取自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面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想这里的道有着三层意思:第一,走什么道路,什么方向;第二,是天地万物的机制,道可道,非常道;第三,道德道统等属于形而上的层次。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品格和伟大创造精神的历史巨人,他一贯主张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超过马克思主义.50年代,他曾鲜明地提出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以这种"超过马克思"的创造精神,毛泽东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大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毛泽东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意义的分析,提示其在整个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的开创和奠基作用;揭示毛泽东的探索同邓小平的探索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间正道》精要观点摘编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由于它在解决需求,特别是最基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方面,具有优越性中国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模仿和重复,推动科学发展就是对既有的人类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超越,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中国发展道路和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警察勤务制度深受日本警察勤务制度影响,探索并实践的警察勤务制度主要有守望制、巡逻制、派出所制、班勤制、部勤制等。这些勤务制度从社会治安控制方式、警力组织化管理与警力合理化配置三个层面进行设计。我国警察勤务制度从社会治安控制方式的守望制与巡逻制,到对警力进行组织化管理的派出所制,再步入对警力合理化安排的班勤制与部勤制,不断地衍生发展。尽管警察勤务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普遍存在着如责任区划分不明确、执行勤务警士责任不清楚、警士的培训教养时间缺失等诸多问题,致使警察勤务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