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旅游存在真实不仅仅表现为旅游者主体的体验真实,同时也表现为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其他旅游主体的旅游体验真实.基于前人的文献研究,旅游存在真实的概念、特点和产生机制被重新进行了诠释.对旅游者、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旅游主体的旅游存在真实,从个人自身和人际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旅游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旅游存在真实性研究不仅对探讨旅游主体的旅游参与体验的深层次动机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基于旅游主体的市场研究和规划活动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旅游安全对女性旅游者来说,不仅仅是因陌生旅游环境引起的不安,而是对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中可能发生情况的担忧。女性对旅游安全的担忧影响到她们对旅游决策、旅游安排和旅游消费等诸多方面。从女性旅游安全需求入手,探讨女性旅游者的安全忧虑、对旅游安全的感知与期待以及旅游安全对女性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探寻女性安全需求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体验质量方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春雨  郝晓兰 《前沿》2013,(13):185-188
体验式旅游的到来,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文章基于文献查阅以及对旅游者博客游记的分析,采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缺乏文化内涵的支撑、产品不丰富、旅游者体验单一,转型开发草原文化旅游体验式产品是体验式旅游下增强其吸引力的核心.并依据这一结论构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体验式产品开发的模型,旨在令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发展紧跟体验旅游的步伐,让游客切实体会到草原文化旅游不可替代的新鲜、愉悦感,以提高内蒙古草原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同时希冀为相关部门以及景区开发与经营者提供产品转型与策划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4.
旅游立法是众望所归,而经过三次审议通过的旅游法,其内容更令社会欣慰,尤其是对旅游者权益的重视和保障精神,贯穿整部法律。"明确规定旅游者的权利、设专章保障旅游安全、创新旅游者救济制度等等,旅游法同时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但从整个法的内容来看,保护的天平还是向旅游者倾斜。"从事二十多年旅游立法研究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韩玉灵对本刊记者说,  相似文献   

5.
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旅游主体的审美居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在城乡之间回环往复。 与经济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同, 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从旅游审美的角度, 研究城市审美与乡村审美的并置与融合。 沿袭文化的传统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探讨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并置, 主要是居于城市回望乡村, 居于乡野渴望城市; 而对城乡二元融合的旅游审美探讨, 则着眼于旅游审美中的城乡审美的共同特征, 研究其审美的理想归宿, 这种理想归宿的获得, 必须诉诸于城乡家园感的营造。 在这里自然、 文化、 生命、 情感融合为一, 如此, 旅游者才可以自如地体验到乐游与游乐的生活愉悦, 这也是旅游审美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具体运用的实际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现今的博物馆旅游在传统的展览、收藏功能基础上增加了体验功能,为旅游者带来娱乐、教育、审美、逃避等全方位的综合体验,博物馆体验旅游具有品位高、体验性强、与游客的需求融合度高等特点。本文在分析不同类型博物馆旅游体验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博物馆旅游体验实现的几个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海英  彭万臣  高文智 《前沿》2011,(6):137-140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皮影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四种关系,即差异与相似、传统与创新、真实性与商品化、旅游者与东道主,内容涉及市场确定、产品定位、旅游体验。皮影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以真实性为内核,大胆进行商品化创新;不能忽视国际市场,注意营造"环境空气泡"保护墙;兼顾不断建构的旅游者主体间以及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身份、情感、利益等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旅游的耦合发展是在复杂机制作用下的综合动态过程,从社会学视角解析其发展机制,能够深刻反映出旅游的文化属性,以"社会互动"促进耦合过程,以"本真现象"保护特色文化,通过"体验经济"打造创新产品。通过社会学的理论探索文化和旅游耦合的产品模式,能够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寻求理想的途径,"旅游体验模式连续带"以旅游体验的深度差异将旅游者分为五种类型,其对应五类旅游产品模式,而现实社会中,理论假设的五种模式并非都对应现实的旅游产品。对特定地区的文化与旅游耦合模式的研究需要结合地域文化,同时应用"旅游体验模式理论"分析多种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合理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与旅游耦合产品模式。  相似文献   

9.
郭志东 《今日海南》2009,(11):47-47
旅游是人到他乡的出行和游览,这样的迁徙过程实际就是人与他人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因为任何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身份。在旅游过程中,以一定的文化身份到他乡或与也具有一定文化身份的旅游中介(包括旅行社、导游以及旅游有关的服务人员)、当地居民以及其他外来旅游者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或体验目的地的文化,都是一种旅游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品组合的内涵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吕君  刘丽梅 《前沿》2004,(10):63-65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 ,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 ,是由各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组合而成的。只有对旅游产品的涵义有正确与全面的理解 ,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产品组合的概念 ,研究旅游产品组合的原则 ,并总结了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以其资源优势已成为旅游者向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但许多西部名城的旅游开发长期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中,难以有效的跨越式大发展.本文在旅游体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ASEB-SWOT矩阵分析方法,针对性的对西部名城旅游目的地TDCS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判断,找出面临的优势、机遇和劣势、威胁,逐步改善和加强TDCS自身的活动、环境、体验和利益,促进西部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动本真是好客旅游体验和旅游动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旅游社会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互动本真在好客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天然的悖论。一方面,通过好客旅游产品开发使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当地人好客热情;另一方面,好客旅游的开发使得自发性好客转变为商业性好客,动摇了游客追求人际交流本真性体验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本真性、区分主观本真和客观本真、探求本质性对旅游者的影响状况以及互动本真与好客旅游开发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乡土情结"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黄洁 《思想战线》2003,29(5):24-26
"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者的根本动机,具体表现在中国人身上就是"土地情结"和"家情结",它们共同对乡村旅游需求市场和旅游供给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研究情结理论,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以及整合营销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和芭莎苗寨等村寨为例,研究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旅游者普遍能接受自然风光和人文事象等要素的同质化,但对因相互模仿而导致的民俗体验活动和商业服务等同质化接受度偏低,导致同质化竞争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后发景区模仿跟风以及政府应对迟缓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和茂卓 《创造》2002,(7):21-21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丽江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1、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景观构成的,为了增加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首先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大自然原始的、优美的环境对旅游者有特别的吸引力,特别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他们为了暂避开城市的喧嚣,更希望在大自然中领略新鲜的空气、宁  相似文献   

16.
贵州体验旅游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而是希望从深度体验旅游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拓展开阔的知识、获得丰富的心灵滋养.贵州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旅游产业结合.科学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贵州体验旅游资源的关键就在于改变贵州旅游产品的思路和模式,变以"大量销售"为主导的观光旅游产品模式为"深度营销"为主导的体验旅游产品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女性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机会和空间,外出旅游也成为她们获取个人体验、追求个人需要的一种手段。女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女性的代表,已有研究只对其旅游行为特征和旅游市场开发有一定分析,而相关的旅游体验研究还较为缺乏。通过对昆明女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其旅游体验主要为关系补偿体验、环境补偿体验、遁世体验和认知体验。旅游过程中的想像体验和旅游后的治疗体验也较为常见。这些旅游体验来自于她们自我认同、自我表现、认知外界和追求真实性的需要,并受到心理、文化、社会、经济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助力全民旅游、全面休闲,旅游消费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日常化实践和惯性化选择。数字化技术与旅游发展的互嵌性日益加深,文旅消费呈现出全要素、全人群和全天候的新趋势,预算合理化、产品选择个性化、体验深度化、文化消费品味化成为新的体验特征。文旅消费跨越了时空限制和群体边界,数字平台使得旅游者拥有更多主动权和选择性,但需警惕的是“过度数字化”与“过度营销”。  相似文献   

19.
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是《旅游法》的立法宗旨,表现为该法规定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旅游者维权的途径。《旅游法》为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充分享有的同时也规定了其相应的义务,以及国家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职能等。《旅游法》实施后,其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障、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等作用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论旅游者犯罪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者犯罪具有犯罪主体的特定性、客体的趋同性、动机的多样性、时空的集中性、影响的扩散性和行为的隐蔽性等特征。旅游者旅游道德意识的缺乏、旅游动机的不纯、旅游者社区与旅游地社区的文化差异、旅游服务机构责任意识不强、旅游开发商唯利是图和旅游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旅游者犯罪的主要诱因。从培养旅游者旅游法律和旅游道德意识、提升旅游服务机构责任意识、建立旅游基本法、设立专门的旅游犯罪处置机构及社区参与全民预防等方面提出我国预防旅游者犯罪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