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国际条约是当代国际法的最主要渊源(一)国际法渊源从国际习惯向条约的演变前面我们提到当代国际法的主要发展动向之一是国际法的系统化和法典化,即国际法渊源的变化。什么是国际法的渊源呢?一般认为,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规则由于其产生或出现的方式不同而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国内法上也有法的渊源的概念,如在我国,法律的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它们都是成文法。有些国家法的渊源除了成文法以外还包括一些不成文法,如习惯法和司法判例等。国际法的渊源则有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等…  相似文献   

2.
软法是近年来由国际法学领域引入到国内法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引入软法可以突破现有的理论框架,以回应现实的法治需求.而软法自治、协商、合作的特殊功能则源于与公共治理诉求的契合,以公共治理为归依的分析,自然衍生出对软法的需求,并促成对基于广义法的未来法治的设想,即对软法发展取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作为执政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理念升华的标志性概念,使得探究社会治理法的调整对象,诠释社会治理法的性质、特征等成为该学科基础理论的攻坚任务之一。社会治理法无论是形式与内容都呈现出与行政法、民法等公法或私法不同的特征,其以社会治理关系为特定调整对象,并融合了公法与私法、"软法"与"硬法"的不同调整方法,需要厘定、界分和构建执政党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地位、作用及其运行模式,形成科学完备的社会治理法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罗豪才教授将起源于西方的软法概念引入国内,他的主要观点为,软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其实施不依赖于国家强制力进行保障,而主要是依靠成员自觉、制度约束、社会舆论、利益驱动等机制,所以软法规则只具有软拘束力,与硬法相比,其更富有弹性和多样化。"软法"具有立法主体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民主化和依靠软约束力四个特征,与"硬法"存在着协同治理、互补、相互转化的基本关系。目前在国内,软法思想已经深入到了社会治理中,主要被应用在环境治理、互联网等领域,创新了中国的治理模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具灵活性和活力的软法能够反映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可以弥补硬法的不足。有关软法的理论实践将会逐步扩展到社会治理的更广阔领域,软法理论的价值也将在实践中得到客观评价,并推动软法规范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环境法"软法"渊源形态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波 《理论月刊》2010,(5):109-112
作为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软法在世界各国早已存在。由于软法内涵的多语境化,且不同的语境之下其运用也各有独特的进路和侧重点,固须对环境法的软法渊源形态进行界定。环境法软法渊源的形态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法软法渊源主要存在国内法软法渊源与国际法软法渊源两种形态,因国际法语境下的软法渊源早有探讨,重点讨论国内法语境下环境法软法渊源形态。依据软法构成要素的条件,环境协议、环境保护政策、民间环境自治规则、环境保护自律规范等都可以界定为具体的软法渊源形态,如何证成则是文章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一、缔约能力与缔约权关于条约的缔结,有两个概念应加以区别,即缔约能力和缔约权。缔约能力是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根据国际法所享有的缔结条约的能力,而缔约权则是指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内部某个机关或个人代表国家行使缔结条约的权限。前者由国际法决定,而后者主要由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的内部法律决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6条规定,每个国家都有缔约能力。国家的缔约能力是国家主权的体现。由于主权不可分割,国家的缔约  相似文献   

7.
自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我国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仅缔结和参加的多边条约有二百多项、双边条约有一万多项,大家迫切希望增加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知识。今年4月29日,李鹏委员长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制讲座”,邀请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江国青博士作了关于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讲演。本刊征得作者同意,分期刊出他的讲演稿,供大家学习、参考。本期刊登讲演稿的第一部分“国际法的概念与当代的发展”,随后几期刊登第二部分“国际条约是当代国际法的最主要渊源”、第三部分“条约的缔结程序”和第四部分“条约的遵守与适用”。  相似文献   

8.
何志鹏  魏晓旭 《探索与争鸣》2022,(1):155-163+180
随着国际社会的历史嬗变,国际法的形式也有所发展。与此相对,国际法在形式层面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推动和改变了世界历史。因循国际法形式变革的足迹可知,条约和习惯经历了从零散分布到数量巨大、范围广泛的过程,学说教义、判例、原则和国际组织带动造法等多种国际法形式也先后亮相;而部分国际法形式在当下逆全球化的趋势下又陷入滞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变革并不是超验于人类社会的独立进程,而是随着国际格局的变迁因势而动,应被解读为国际法面对历史变革所作出的回应。同时,国际法形式变革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一定的软约束和引导作用。总体而言,历史变革与国际法形式变革呈现出螺旋并进、相互但非等量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晚清国人切实体会到了被迫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和国际社会种种纠纷的痛楚与无奈。条约也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纠纷及政治冲突的主要方法。晚清时代国人对国际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靠近的转变,无不体现出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西方国际法"时的"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10.
四、条约的遵守与适用 (一)条约必须遵守原则 条约依法缔结生效后,即对当事各方具有拘束力,必须由当事各方善意履行。对此,国际法上有一项“条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即缔结条约以后,各方必须按照条约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违反。 条约必须遵守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是由国际法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国际法是各主权国家之间在自愿承担义务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由于国际社会并没有具有强制管辖权的司法机关来保证国际法的遵守与执行,因此,国际法的有效性和国际法律秩序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能…  相似文献   

11.
王红坤  孙希尧 《人民论坛》2012,(23):244-245
作为国际法组成部分的国际条约在英美国家有着各自的适用方式,英国以转化为主,美国以纳入为主。文章以相关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国际条约在中国适用时的效力位阶由宪法明确规定,同时以转化为主,兼采纳入,规范条约生效形式。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坛》2010,(9):37-37
姜明安2010年7月29日在《检察日报》上载文《软法:备受现代社会青睐的公共治理手段》认为,软法是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软规制而非通过国家强制力来规范人们行为,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现代公共治理机制,它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适应现代民主政治的需要,为参与民主、协商民主提供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3.
整合式边境管理具有跨国边境管理的深度合作和国内边境管理部门的整合两大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依托于经济条约的整合式边境管理国际条约,其整合式边境管理法律制度推动了国家边界的转型,实现了边境管理部门的整合、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协调、区域边境管理的风险共担。借鉴该制度,我国应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依托,建设整合式边境管理国际法律框架;以"软边界"为核心,推动整合式边境管理理念创新;以经济发展带动安全发展,推动经济框架下的安全合作;以"大通关"为背景,推动我国口岸出入境部门的整合;以出入境新政为起点,建设国内移民管理"新常态"。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领域的软硬法混合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常态。在公共卫生领域,软法治理规范形式多样、治理方式灵活、治理机制多重复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但也暴露出规范冲突、治理碎片化以及公信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可从软法治理规范审查、强化合作治理与保障公众参与三个维度提出规范化的解决进路,以推动公共卫生领域软法治理体系完善,有效满足社会的公共卫生治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城镇化,不但需要加强法律保障及政策指导等自上而下的"硬制度"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充分发挥包括信任、社会网络、互惠准则及共同规范等社会资本自下而上"软制度"的作用。社会资本是促进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关系是民族群众在城市就业、生活以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依托。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城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融合适应、狭隘民族信任封闭性、缺乏互惠互利准则及共同价值规范等问题,干扰了城镇化的进程。培育适应城镇化的民族社会资本,搭建城镇化社会信任网络,重构各民族共生发展机制是实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就业资源共享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舒炼 《楚天主人》2011,(10):38-38
"软法"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国际法领域,随着公共治理的兴起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内法领域的"软法"也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应用。过去这几年,我们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开展软法研究的。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在社会快速发育但社会治理的水平亟待提升。毫无疑问,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既包括硬法之治也包括软法之治。传统的、单一的硬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规范构建的国际法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国际法向度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构建,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是物质基础,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是思想基础,实现国际社会正义是道德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构建应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即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道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包括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为目标。国际法治是法治理念的国际实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应实现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协调与互动,明确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在我国《宪法》中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全球化在国际社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法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并有了全新的发展。国际法的新发展体现出了灵活务实的特色,并具体表现为立法模式和执法模式两个方面的变化。从国际法的主体、内容和理念的演变过程来看,国际法尽管隐约呈现出向世界法发展的势头,但依旧是国家间的法。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来理解,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来解释。学界现有的融合论、包含论、交差论、独立论等观点为更为准确界定社会治理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社会治理包含"自治"和"他治"两个维度,社会治理要通过有效的"他治"来培育"自治",核心社会治理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论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弛 《求索》2011,(11):161-163
基于国家主权平等的传统国际法原则反映了国际社会的结构及现实,但这并不能作为巩固国际法规则及国际法法治理念的唯一标准。不同于在过去的国际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同的同类的国际法原则,作为一项发展中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当代国际法中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法律义务,但它确实表明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能够影响案件结果、条约的解释、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实践,而且它也可能导致现存法律的重大变革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际法确实应要求国家和国际组织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为实现此目的而确立适当的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