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一批所谓“彭宇案”及其判决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并被认定为“道德滑坡”、社会冷漠的原因。似乎在一切人际碰撞中,老年人都倾向于讹钱,而年轻人都是助人为乐者。这种看法其实很粗鄙,客观上,它替我们社会的道德冷漠找到了一个牵强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新媒介技术之伦理张力——以网络传播等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蔚 《理论月刊》2010,(6):135-138
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如人际疏离、道德冷漠、隐私威胁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等。引发这些新的伦理威胁的根源当然包含新媒介技术自身的特点,但更多的是作为技术主体的人自身的问题,如何建立新媒介时代的新道德,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认为,媒介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和社会,新的媒介道德必须能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关于网络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网络社会的特点以及网络带来的伦理问题 :道德冷漠、人际情感疏离、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犯罪、信息垄断。分析了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并提出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唐涛 《求索》2008,(2):77-79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本文认为,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忽视对社会主体健全的道德人格和交往型现代人格有意识的培育,而仅仅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系统的整合这一面,势必进一步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本文试图弥补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最美事件"温暖了一度让人觉得日渐冷漠的当代中国社会。在"最美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道德底线的守护以及平凡人的道德自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最美事件还给我们以积极的伦理启示:道德教育中有必要建立与完善道德训练的机制;媒体作为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或通道也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道德危机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占彪 《学习与实践》2009,(12):133-138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展开,然而“道德危机”却随之扑面而来,“道德重建”成为当下社会重大命题。当代中国,我们在对道德必要性的认识上,过分强调道德功利性和世俗性,而忽视了道德的自觉性和神圣性;在道德提升的前提上,过分依赖文化教育的“老办法”,而忽视了社会结构完善的“新要求”;在道德养成的方式上,过分迷信于强制的灌输,而忽视了温和的商谈。  相似文献   

7.
道德冷漠是主体在涉及道德问题时对客体表现出的冷漠、不关心状态.道德理想的失落和道德行为的经济化可以用来说明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超越道德冷漠需要回归生活世界,即在建立“德”、“得”相通道德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实现道德理想和健全人格的重新生成.  相似文献   

8.
权利是近代以来人类对自我表达张扬的最高呼声。但是,权利的过分张扬会导致道德的丧失和美德的沦丧。美国日益严重的权利冲突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冷漠即为明证。权利是保障个人的基本价值,但是绝对不是封闭物。权利需要分担社会利益,也需要承担公共责任,更需要承担道德责任,实现权利的宽容与互惠。  相似文献   

9.
莫志宏  张曙光 《探索与争鸣》2022,(10):138-146+180
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概念派生于其基础概念——最大化理性人。最大化理性人在性质上是一个非社会、非道德的概念。这个看似中性的理论概念就像一副遮光的滤镜,它使得理论家无法看清本来经过提示就能够在日常中看到的这个基本的事实——市场实践是个体在人际间的展开,市场竞争是竞争规则对于个体的筛选。事实上,市场经济到底趋向于文明化还是趋向于野蛮化,直接取决于其中的实践者在多大程度上对于自己实践的内在道德性有所自觉。而这首先要求在认识上必须根本摆脱孤立个体的决策理性的视角,并转向人际间的视角,以及认识到主流经济学把市场实践还原到个体的最大化决策理性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从精神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本文在此三个层面上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11,(11):49-49
佛山两岁女童遭两车碾压,再度引发中国社会对道德危机的激烈讨论。18名路人拒绝施救的冷漠在激怒公众,很多人又为自己有可能就是那个冷漠的“第19位”而长叹。  相似文献   

12.
张杰 《理论月刊》2015,(2):146-152
国内学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经验研究中,大都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边缘人"。然而,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边缘人这个类型学概念,更多的是属于"陌生人"这个人际类型的亚范畴,"边缘人"无法涵盖作为"陌生人"的其他面向。陌生人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人际类型,具有边缘人和新来者的双重人际特征,并为陌生人成为多元社会的行动主体成为可能。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陌生人而不仅仅是边缘人,视为拥有与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共享经验和交往可能的社会成员而不是"特殊群体",使得建构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反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默  莫军成 《理论月刊》2008,(3):181-183
本文对道德反哺的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道德反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作为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它是指下一代人向上一代人施加道德影响或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活动.第二,作为社会公益活动,它是指个人或者社会群体出自报恩的目的,回馈自然、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两种意义上的道德反哺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胡坚 《小康》2012,(8):95
"德清现象"的意义正在于它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老百姓的希望,也就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暖的充满道德的社会的希望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物质世界的打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物质世界相比较而言,精神世界的打造还有很多不足。早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暴露出精神道德建设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缺乏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善良与温暖。社会只有经济的增长没有精神与道德的确立,人们是不会幸福的。所以,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应该说上下都很关注,但是我认为老百姓更加切身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并给予高度关注。老百姓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所有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状况与他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前一  相似文献   

15.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数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也正面临着失范的考验。青少年作为网络时代的拓荒者.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然而,相对社会主流道德而言,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则属于“亚道德”范畴,它不能主导社会主流道德的方向,只能对其加以补充、提升,或者偏离、反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时代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16.
李辉 《前沿》2013,(22):114-115
公民社会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国公民社会在形成模式和功能上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点,它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制度缺位或越位造成的公民社会独立性不足、个人利益膨胀造成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公共文化缺失以及公共参与无序等问题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在原有道德调控不力的情况下,基于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公共道德的培育或可成为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道教思想视域下的食品生产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延续,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焦点之一.道教思想在自然无为思想之下也提出关于社会人际宇宙的和谐.发扬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有益于当前食品生产行业道德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主静的思想对于个性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个定义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公私德两个概念的基本使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道德行为同时要求相应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可以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来概括。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这样一些作为社会存在的条件是刚性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忽略这样一些条件,把道德仅仅看作个人应该坚持的道德操守,或者道德责任义务时,就有可能滑向道德说教:因为它没有考虑到道德社会结构。因此,一种道德行为实际上和它的社会条件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建设要把道德环境建设和自身的伦理信仰建设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站在这个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让人诧异的是,在道德环境因各种冷漠渐显不堪之时,弱势者却义务反顾地表现出他们的仗义,比如这一事件中救助女童的拾荒阿姨陈贤妹,还比如那些扶起摔跤老人的青少年……社会道德要靠底层和弱者来维系脸面,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相似文献   

20.
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同一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分化,在此基础上,传统社会较为统一的道德观念逐渐边缘化,而多元道德价值取向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发展形态,因而道德共识问题也随之产生。从这一角度上讲,公民道德共识的构建也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