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之际的礼学"内在化运动",其目的是给外在的礼寻找内在于人心的根据,同时期的《孔子诗论》呈现出礼的内在化特色,侧重内心感受。其特征有:一,其价值基准是"和",追求和谐的美感和人事的协调。二,性情色彩鲜明,情与礼平等,情是礼的内在根据,这不同于传世文献的儒家诗教的礼重于情的倾向。三,论诗方法以审美为宗旨,着眼于诗意的感受,不同于传统儒家诗教实用主义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深入人心,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儒家学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它不仅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而且因地变迁、各呈意态,地处西南的蜀学便是很好的例证。与关学、洛学、闽学、湘学和浙学等各方道统重实践不同的是,蜀学将儒家思想与道家理念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道德仁义礼"的核心价值结构,可视其道统体系。认真挖掘这一价值体系,对于改善当下华而不实的学风和人心不古的世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义分则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荀子"义分则和"思想为文本根据,指出儒家关于"和"与"礼"的关系是,"和是礼中所有",是"礼"作为等级制度的内在结构性功能;荀子用"分"与"和"表述"礼"与"和"的关系,则从制度伦理的层面上回答了社会怎样才能实现和谐,进而提出了"义分则和"思想,即合宜的制度安排是达至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具有达古通今的普遍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当确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而》中有子对"礼"与"和"关系的论述,微言大义。采用不同于学界通说的断句方式后我们发现,有子的论述是对西方法学界探讨近两千年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冲突的儒学表述。有子的表述揭示了"礼"与"和"之间的紧张关系:若重视"礼",忽视"和",则法律会走向僵化和形式主义;若重视"和",而忽视"礼‘,法律虚无主义会使得司法成本升高。后世儒家学者为了解决此矛盾,实现"礼"与"和"在实践中的结合,提出了贤人政治的设想。目前而言,有子的论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既应该避免法律虚无主义,也应该避免法律万能主义,实现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实质主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儒家礼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礼育是以礼制、礼仪、礼义为主要内容的关于礼的教育与培养的一种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 ,它与作为封建制度代名词的“礼教”有着重大区别 ,也较德育宽泛 ,有其特定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儒家礼育对我国传统礼文化的形成和礼义之邦地位的确立 ,起了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儒家礼育思想 ,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礼法学说构成了荀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再到"尽伦尽制"的圣王理想,荀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使儒家对道德与政治、内圣与外王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7.
礼治法治之争是先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传统儒家孔孟那里,礼治与法治基本上是对立的、不相容的,而在荀子那里,礼治与法治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荀子不仅从理论上批判地吸收了春秋以来法家及其他学派法治思想的成果,改造、充实了儒家的传统礼学,克服了礼...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与民主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维护他人的权利是儒家本有的"仁"之思想应有之义,而民权即是仁道之政治实现,也是仁道之最大化。儒家"仁"之思想中的恕道以及以仁为基础的"天命"、"民意"思想可以发展为对民权的维护。礼所要求的"谦德"可以视为一种积极的平等思想。"礼"在尊贤意义上的差异性是儒学现实主义的表现,是对政治哲学独特之贡献。儒家思想资源可以给现代民主制度提供更加坚实的道德与伦理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式民主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在面对"他者"时,人类学共同体也需要不断反思"自我"、寻求"自我"认同并形塑学科的文化自觉。通过外向拓展、横向扩展和纵向延展,人类学共同体不断突破"边界",进而走向公共人类学,这将激励人类学家对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在更有效地发挥人类学的应用价值之时,也使人类学知识为公众所接纳、使用与拥有,建构人类学公众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辩证地看待人类学与所谓"公知"的问题,充分尊重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及研究对象和公众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两种城市化现象凸显出"地势"与城市化中的政治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强调,可延伸至地势学与人类学中"本体论转向"关系之探讨,并从"非认识论相对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地势学。以与地势相关的"地势政治学",尤其是"势力"概念为基础,引入"栖居"和"彻底解释",可作为理解地势学的方法论路径。由此,当地势学成为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时,人类学民族志不再仅是一种"方法"或工具,而是一种集实践、理论和写作表达为一体的综合知识。  相似文献   

11.
《礼记》丧祭之礼所意涵的"追养继孝"思想可概括为"丧孝"、"祭孝"两层要义。"丧孝"即"服丧尽孝",核心要领就是"事死如生",它意在强调一种"生"与"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在于送丧仪式场景之如父母生时那般惟妙惟肖(形式统一性),更在于对双亲的诚敬之情始终不改(内在统一性);"祭孝"即"祭祖尽孝",孝子通过诚心斋戒全身心投入祭祀仪式之中,借助想象力量与逝者产生超时空的情感互动,以此来祭奠祖先,追思往事,内心铭记祖辈德行与教诲,并努力践行使之成为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这种通过丧祭之礼所呈现出来的"追养继孝"思想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它深刻体现着儒家在礼学精神、伦理教化、终极关怀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正>何明主编本系列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新民族志实验的成果展示。云南大学的人类学学者们在十个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基地聘请村民日志记录员,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与记录,形成了连续记录时间在一周年以上的"村民日志" 10部,力图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  相似文献   

13.
象征人类学在研究人类文化时,是把文化看作一种能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的象征体系.[1]对于象征人类学来说,所有事物都是象征和符号,它们充当着两个主体之间的媒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彝族撒尼人刺绣,是撒尼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传达和表现了撒尼文化的意义.刺绣上面的颜色是这个象征符号系统中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家士人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礼治"的社会,而"教化"则是这一理想的实践层面。通过"教化"移风易俗,建立一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秩序,一直是儒家所追求的"道"。道德与政统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结合,对王权构成一定的调节,但王权的专制性决定了它注定要超越这种调节,成为用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政治化儒家道德符号,这不是儒家知识分子教化政治的本意。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王权政治下从来都是有限的,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古代儒士阶层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道"——一个沉浸在礼乐之中的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杨小草 《前进》2017,(4):52-53
<正>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君子要求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更应该从"君子六艺"中感悟领导艺术。领导干部应具备"礼"所要求的高贵品格和礼仪修养。礼,古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古人对君子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后经儒家宣扬和教化受到统治阶层关注和利用,形成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仁"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财富伦理思想内涵.在义利并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的财富创造伦理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财富分配伦理现、"黜奢崇俭"并"合于礼"的财富消费伦理观.孔子对财富伦理的思考,蕴含了儒家财富伦理的诸多原则,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当下,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肩负着什么样的时代使命?如何看待和发挥好人类学的作用?这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简言之,人类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至少有三个明显作用:人类学能够提供一种"和"的思想与观念;人类学能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自己,也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人类学是我们与世界沟通对话的重要学科领域。以当下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现状而言,人类学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人类学的基础性乃由文化的基础性所决定,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学是一门强国之学,我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大力发展人类学这门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视野的人文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儒家学说进行了诠释。作者认为,企图摆脱与神学、形而上学及自然科学的联系而用现象学方法对人“还原”的舍勒建立的哲学人类学,和在生物学、心理学及物理学等尚未出现时产生的儒家学说,都有共同追求人的“与所有生命相对立的原则”的思想,因而二者都提出了一系列在哲学上等值的范畴,表现出立场、逻辑和定义的相似性。但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它们产出了入世的“趋向”与出世的“超越”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9.
礼宜乐和的理想社会状态自古就备受推崇,但不同的学派实际上对待礼乐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尤其在社会秩序失范的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们为了重组社会生活,对传统礼乐褒贬不一.儒家极力倡导恢复礼乐秩序,而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对于礼乐的看法就与儒家大相径庭,提出了"兼以易别"、"明鬼神"和非乐的主张.对此,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苟子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回应.在这一过程中礼乐的存在价值被凸显出来,从中我们也能发现其对今天和谐社会建立的些许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年间,李济赴山西考古,对于近代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李济民族考古的价值可谓严复之后、费孝通之前人类学在中国的时代象征。其成果标志是以人体数据和出土遗存为基础、从中国文明的立场出发,催生出一整套与以往汉语经典截然不同的表述话语。正是在这套新式话语的支持推动下,人类学开启并领导了对古今"中国"的整体重写,并通过这些重写持续地形塑着有关"中国"的重新认知和追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