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过去很长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制度和特征层面上,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一系列经济政治制度,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问题的认识重视不够。要超越单纯从具体制度和特征上认识社会主义,就需要从价值视野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现实而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识国家问题,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是正确认识国家问题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国内外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如何认识国家问题,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是正确认识国家问题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国内外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如何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国理论战线的一个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的国家社会市场三分的格局改变了以往国家一统天下的管理模式。厘清国家社会市场关系,让三者在各自领域里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机构改革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等方面为厘清三者关系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改革进程迟缓、社会组织自主活动能力有限、法律供给滞后、逆政社分开等。未来的改革需要把厘清国家社会市场关系提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从价值、组织和制度等三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政治发展理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把"国家—社会"双向关系演化视为政治发展进程重要的现实基础和逻辑依据。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科学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无法根本克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内在矛盾。所以,马克思政治哲学认为,应跳出"政治解放"的思维局限性去进一步认识政治发展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与实践不断升华,如何将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转化为安徽改革创新实践,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是各界干部群众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安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继续创新解决。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问题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理论问题。研究该理论对于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建设以及多元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价值。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梳理是对该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质以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者的关系是提高理论认识的关键。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发展模式的研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8.
1 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前无古人、因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不断探索的事业,在其发展过程的理论认识上出现若干偏差,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不难理解的。客观地讲,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认识上乃至实践中出现的诸多坎坷,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现实的问题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尽可能地少出现一些曲折,其中特别是避免重犯那些过去已往犯过的错误,就需要对过去我们在理论认识上所出现的偏差,作一些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往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认识上曾经长期存在着两点偏差,是不能不提及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公共政策从问题认定和整合、进入政策议程到形成政策方案,是一个生动的过程。这个政策形成机制,与西方国家公共政策运行机制相区别,实际上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因素(领导人的认识、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关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鉴修 《行政论坛》2002,4(2):34-36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不得不同步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应该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高度来认识,从整体上实现政企真正分开、职能的运作性分离,并不断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变政府职能转变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0)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为依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从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和分析,旨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今天,进一步深入理解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其现实意义尤为突出。笔者试从哲学的视角谈几点认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没有社会的发展,也就不会存在真正的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考察当代一些国家的发展过程,将有助于…  相似文献   

13.
行政道德作为行政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功能。行政道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认识功能是指国家机关在其行政实践的基础上 ,从国家机关与国家和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与人们群众及其组织、国家机关与公务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利益关系上 ,反映和认识国家机关的现实状况 ,并借助于一系列的道德原则、规范等等所表达的认识成果。它能使人们超越个体经验的局限 ,获得群体、社会以至整个人类对上述问题的经验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民主》2005,(4):1-1
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用28个字已经概括得十分清楚。当前有一部分人对提出“和谐社会”的背景认识上有误区,认为是因为这些年来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矛盾增加、社会不稳定,党中央才提出这个问题,其实不然。实际上和谐社会的提出,有近、中、远三重意义。从近距离的意义看,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3000美元的跨越发展时期,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易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差距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侧重于纵向社会形态的演变,忽视其横向融合一体化。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纵横向的统一。重视和加强人类社会发展纵横向统一性问题的研究,应立足物质生产原理,确立国家关系的人类系统结构,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国家间竞争合作性的逻辑统一,由此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对人权问题的第一次系统论述,初步形成了自己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人权观。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并不能使犹太人获得真正的解放,实现真正人的解放必须超越政治解放的狭隘性。马克思在对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论述中阐述了其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认识:政治解放带来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人和公民的分离和二重化,这种分离又导致了人权与公民权的二元化,人权是国家和社会的二重化导致人的异化的产物,要实现普遍人权,就需要超越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国家回归社会,公民权返回人权,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方向,对当前我们认识人权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理所当然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但是,现在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是年青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会变得模糊甚至疏离起来呢? 列宁在研究国家问题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当我们在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时,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也就是说一定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是历史性的,这些困难主要是:首先,西方社会自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就一步步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集中体现在社会组织大范围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事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买了之"等事中事后监管缺位问题。监管缺位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法律制度方面的不健全,更有体制机制上的漏洞,需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之进行全面梳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熟的地方实践,文章提出完善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事中事后监管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8,(10)
氏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古代社会活动的中心。本文以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主要内容,从什么是氏族,氏族的发展,如何认识氏族三方面论述了氏族的基本内容,从而了解古代希腊的社会体系。通过如何认识氏族的内部催化本质来论述民主、政治、国家的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从而可以有效地分析出西方社会体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是当下党内法规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全党团结统一实现奋斗目标,用以调整和规范党内各方面关系的制度体系。新中国的国家法律是党领导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人民幸福而制定的用以构建国家、社会、公民各方面利益及关系的制度体系,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载体。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都是体现人民意志并围绕着中国社会的治理实践展开和发展的。我们需要认识这两大制度体系的区别,但尤其需要认识这两大制度体系的共存和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提示人们:鲜明的人民性,是构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逻辑共存和实现统一的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