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常浩 《侨园》2014,(11):35-35
《红楼梦》一问世,就以它特有的文学价值和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红学"迷。至嘉庆年间就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文风。到20世纪前后,一大批名人、学者对《红楼梦》都做出了特殊评价。王国维称《红楼梦》为"宇宙一大著述";鲁迅称《红楼梦》写出了"真的人";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预言《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周汝昌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2.
葛敏  宗平  季一木 《学理论》2009,(25):230-231
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关键。笔者认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高"学历心理与"低"技术含量的矛盾;"高"学历层次与"低"业务素质的矛盾";高"工作要求与"低"待遇保障的矛盾";高"工作期望与"低"落实效率的矛盾。并提出高校应完善辅导员队伍选拔制度;专兼结合,改善辅导员队伍结构;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探索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5月的法国,第五十八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云集在这里。在角逐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阵容里,排列着内地导演王小帅的《青红》、香港导演杜琪峰的《黑社会》和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三部中国影片。在戛纳,记者专访了著名香港导演、本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吴宇森并聆听了著名演员成龙对中国电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世家同志在陕时,曾与我打过“笔仗”.捧读他寄赠的《近期台湾哲学》,感慨良多.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无可阻档.当此炎黄子孙终将聚首于一处的历史时刻,《近期台湾哲学》的可贵,就在于它使大陆的读者能够对近期台湾学者的哲学研究动态和趋势有所了解,至少对祖国统一的学术基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南振中 《民主》2011,(12):7-8
六、"学到老"不容易中国有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记录穆罕默德言行的《圣训》中有句话是"求知须从摇篮到坟墓"。可见终生学习是世界上许多人的共同追求。年纪大了,"近记忆力"减退,"新的记不住、老的忘不了",的确给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是,这些不利因素不应成为终生学习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宋洪斌 《侨园》2014,(5):36-37
提及沈阳的古迹,除了"一宫两陵"就是"新乐遗址"。然而,沈阳古城厚重的历史中,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地方,譬如:长安寺、中心庙和通天街。我在寻访这三处古迹过程中,恰好走了一遭古城周边的四条街路,即西顺城街、南顺城路、东顺城街和北顺城路。东西走向为"路",南北走向为"街";但现在的"中街"例外,本是东西走向,却称"街"。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只有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做到带头学、深入学、持久学,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  相似文献   

8.
杨海凤 《学理论》2012,(21):34-35
"物化"是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物化"范畴,并且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作了完整阐述。主要探讨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内涵、物化的具体表现以及物化的克服,力求较为全面地把握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并发掘出物化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凤英 《侨园》2005,(1):32-34
对于今天的大陆青年来说,“梁实秋”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许多“文革”前后成长起来的人,很早就从中学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知道了梁实秋其人。梁实秋在大陆顶着“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帽子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而在海峡彼岸却声誉日隆,台湾报刊称他为“文学大师”、“一代宗师”、“国宝级的作家”……他的《雅舍小品》1949年出版后,一直风行不衰,创中国现代散文集发行的最高纪录。这位“国宝级作家”,70多岁时,与台湾影视歌明星韩菁清,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在台湾新闻界、文化界、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0.
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11.
辛旗 《瞭望》1995,(13)
台湾民众的衣食住行(上)辛旗编者按:作者辛旗是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台湾研究会理事,主编过《转型期的台湾政治》、《台湾宪政改革剖析》等书,著有过《黑白魂》、《诸神的争吵──国际冲突的宗教根源》和《中国思想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等著作。他曾于...  相似文献   

12.
一周大事     
《瞭望》1990,(41)
国内 杨尚昆指出台湾出路在于祖国统一 国家主席杨尚昆9月2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一行。杨尚昆对台湾客人来大陆考察访问表示欢迎。他在会见时指出,海峡两岸虽因历史原因隔绝了几十年,但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台湾的出路在于祖国统一,而实现祖国统一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国两制”。 杨尚昆会见张学良弟弟张学森  相似文献   

13.
金同小 《党政论坛》2012,(10):10-11
上世纪70年代未以后,国内思想界虽然对"文化大革命"有深入的反思,但没能提到人权的高度,一直讳言人权。1982年,为了考研究生,董云虎恶补世界历史,第一次读到了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感到极为震撼,引发了他对人权问题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4.
正1月16日晚,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新领导人。民进党时隔8年再次上台,蔡英文也成了台湾地区首位女性领导人。现摘登雪珥发表在《中国经营报》的一篇文章,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本次台湾"大选"。在不少同学眼中,36岁的黄算是成功人士。高中毕业后,他考上名校商学院,随后申请奖学金赴美攻读企管硕士,回到中国  相似文献   

15.
李岩  俞国林 《民主》2011,(1):12-14
2010年12月25日是原民进中央委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同时,《顾颉刚全集》也于12月20日由中华书局出版。为此,中华书局与北京大学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召开"《顾颉刚全集》出版首发式暨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专门作出批示:"顾先生是令人尊敬的学者,民进以他为荣。此活动也是出版界一盛事。"为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和《顾颉刚全集》出版,本刊特发表两篇缅怀顾先生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陈申 《民主》2004,(1):37-38
对于阮义忠,中国大陆的摄影家颇为熟悉。早在1988年,他本人的第一本著作——《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就由中国摄影出版社介绍给读者。此书是第一本台湾摄影家的简体字版著作,因而颇受关注,尤其对中国大陆年轻一代摄影家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和“摄影家丛书”的主编,我不想再赘述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台湾《自立晚报》转载了日本《朝日新闻》的一篇题为《生为台湾人的悲哀——李总统与司马辽太郎对谈》的文章。这篇由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采写的文章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台湾新闻界慨叹,李登辉的内心世界,日本人比台湾人还要了解得多。李登辉在用日语与司马辽太郎长谈时,讲了他不肯对台湾媒体讲的对台湾未来走向独立的设计,于是,台湾人从日本人那里了解了李登辉的台独心迹,这使台湾人一方面痛感李登辉对日本人的信任竟超过对自己的同胞,另一方面又因李登辉“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而感到格外震惊。  相似文献   

18.
镜头回放到2004年5月20日的台北, 大雨滂沱。陈水扁在“总统府”的府前广场上举行连任就职典礼。他在大雨中发表的题为《为永续台湾奠基》的演说,以近半篇幅谈论台湾的“族群”问题。他说“当前的台湾社会确实存在认同与族群的严肃课题,我们不需要掩饰,更不能够漠视”。他认为“没有一个族群应该背负莫须有的历史包袱。在今日的台湾, 不管你出生在广东或者台东,不管我们的母亲来自越南或者台南,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地位和尊严”。陈水扁认为,“不管  相似文献   

19.
台湾旅美学者余英时先生,近来对两岸关系频频撰文,论说之谬,可谓奇谈怪论。他在今年3月29日抛出的《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载台湾《中国时报》)中,把台湾地区领导人更替,说成是“民主制度”战胜了祖国大陆的“民族主义”,把中国人民要求强大和统一,说成是“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公开挑衅”。更有甚者,他居然把我们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说成是在制造一个“纳粹式的民族主义运动”;作为一个自称熟读中国历史的学者,他称“中国,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具体内容,恐怕今天谁也说不清楚”。他的这些怪论一出,即遭海内外中国人的批驳,台湾《海峡评论》5月号发表评论说,余氏“为美国霸权主义辩护”,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卖国言论护航”,并斥为“曲学阿世,莫此为甚,实士林之耻”。  相似文献   

20.
时常浩 《侨园》2014,(7):43-43
时常浩,老先生今年已81岁高龄,他从年轻时就开始迷恋《红楼梦》,并从此研究不辍(本刊上期曾专门介绍过他),如今,他对《红楼梦》中的多数诗句倒背如流,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多有独家见解,并且经常为当地的老干部和"红学"爱好者讲课。目前,时常浩老先生是辽阳县《红楼梦》研究会的会长,他不顾年事已高,每天继续研究,到处传播有关研究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